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邹娟娟 《云梦学刊》2004,25(5):122-124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两种基本翻译方法,两者各有特长。从文化层面对两种翻译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把握好在何时何地使用不同的翻译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意义驱动翻译初探--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综合翻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宜华 《学术研究》2006,(1):138-14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成是两种语言间意义驱动的交际模式的转换。交际模式的识别、理解、转换和表述涉及到意象图式、原型理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语言认知理论以及多种翻译理论,它们构成了基于认知理论的综合翻译法——意义驱动翻译。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模因的传播特性,探讨了模因传播过程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归化翻译是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与源语言文本中相似的模因来帮助读者理解异域模因,适用于文化接触的初期阶段;而异化翻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及语言,这样就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增加了异质文化的信息。异化翻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以说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翻译教学往往走入误区。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纠正语法、纠正惯用法等方面。这样,人们会认为翻译课实际上是一门外语课,其目的无非是检查学生在外语学习上的进步或后退。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翻译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翻译问题和职业译者的语言问题。两者都是复杂的语言活动。但对于位精通两种语言的优秀译者来说,他完全能够完美的完成互译。  相似文献   

5.
国内的旅游资料翻译质量可谓良莠不齐,佳译劣译并存。很多对于旅游资料翻译的研究注重翻译方法的选取,可译与不可译的探讨等,换言之,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取决于译者。而功能语言学派则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互动的行为,翻译行为包括很多参与者,而非仅仅是译者。此类文本的成功翻译不仅要求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而且要求译者拥有业务能力与道德修养,主管部门的配合,专业校对者的审译,以及使用编译法以方便出版部门排版。  相似文献   

6.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功能派的翻译观,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目的性行为,重在强调翻译所要达到的功能。旅游资料翻译是应用翻译文体的一种,注重信息传递,其翻译过程涉及到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等诸多因素。在此运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有关原理,浅析《黄山简介》英译,并借以指出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浅谈词牌名的翻译——以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流行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词牌名翻译主要有三种方式:译意法、零译法和音译法,尚存在译名不统一的问题。词牌译名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有利于中国古诗词的对外交流传播。研究发现音译加注的方法是词牌名翻译较为可取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篇知识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新课题,语篇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跨文化的多边交际活动,其实质就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信息传递。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法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法是处理文化语境的两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翻译科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清代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清代翻译科始于何时,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翻译科始于顺治年间,另一种观点认为翻译科始于雍正年间,其中主张始于顺治年间的说法占主流:翻译科是在满洲不断汉化的背景下创立的,创立翻译科是为了固守“清语骑射”这一国策,翻译科创立于雍正年间.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观将导致不同的翻译观。在此拟以布迪厄的语言观为视角,区分翻译场域中的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从翻译流向、题材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强势语言在翻译中的操控现象,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客观中立的媒介,事实上,在言语交流中始终有难以辨认的权力支配关系潜在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要把中国文化特有事物翻译成英语,必然会出现很多标准英语中没有的词汇与表达,而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又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与民族文化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所以探求文化负载词的汉译英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中国英语,已被广大学者认可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推广中国英语中的汉语拼音音译词,既可以宣传汉语,增强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又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还能增添新的英语词汇,丰富扩大英语的表意功能。因此,翻译负载汉语文化的部分词汇表达直接采用相应的中国英语的音译词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汉语拟声词的内部分类、外部界限、语法功能、类别意义等角度论述了它不容忽视的独特的语法功能属性,探讨了拟声词的一些不大为人们注意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曹海燕 《阴山学刊》2009,22(4):50-54,69
地方英语电视新闻报道使用的词语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尽量避免使用令观众感到不愉快或不雅的词语,对语言的形象易懂和简单明了有更高要求。长词、抽象的名词和过去分词等可以达到委婉的效果。电视新闻中应选择适合口头播报的小词或应用较普遍的词汇,采用增词、减词、音译、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社会变化、歧义、地域文化差异、文体风格等都会给委婉语的取舍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译英中经常出现“中国式英语”现象:有时,由于拘泥原文的字面意思,机械地“对号入座”,导致译文不顺而且难懂;有时,由于在英文中确实找不到相应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第二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国式英语”,不仅使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而且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特色文化。对于两种不同的“中国式英语”,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李清照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王红公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英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文章旨在探究目的论对于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指导作用:由于译作目的不同,两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全球化时代新词新语对汉语的冲击入手 ,提出语言是一个动态系统 ,语言吐故纳新的途径就是引进新词语。着重阐述了引进新词语的翻译的策略 ,并对汉语引进英语新词语这一语意现象的理据和语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词语 ,纷繁浩瀚 ,文化信息差异极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英汉词语会出现不等值现象 ,造成词汇空缺。处理这一现象应遵循意译借词原则和简译借词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文网络语码混用及变异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文网络语码混用主要表现为英汉夹杂 ,外来词一词多名并存 ,语言干扰现象主要表现为汉语词词类的超常转换和句式的反常构造。  相似文献   

19.
张智中 《云梦学刊》2009,30(2):151-154
毛泽东诗词大量使用颜色词,从而使诗词意象更加具体鲜明,情感更加丰沛饱满。在英译的过程当中,首先应注意尽量保持其本色,以不使其变相。其次,在必要之时,对颜色词要进行变通,以避免跨文化交际当中的文化冲突或误解。此外,还应该注意颜色词在译文当中的位置,以使其重要性或凸显性,一如原诗。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义场理论,以理论加实例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在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上下义场、整体与部分义场内,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互译策略,以期实现英汉词汇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均能对等,取得最佳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