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化理论为方法与化理论为德性一起,是冯契智慧说的核心命题.任何理论都内在地具有方法论功能.概念转化为方法是化理论为方法的逻辑依据.从辩证逻辑的角度考察,化理论为方法的过程为一个辩证思维推理的过程.推理与推行是贯穿其中的两个基本环节.从方法论展开的角度考察,化理论为方法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分析与综合的三个环节--开始、进展和目的.在作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交互作用的人类认识过程中,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越突显,化理论为方法的层次也就越高.德性的自证是化理论为方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曾国藩的“自概”哲理。天道忌盈,人道忌满。人盈满,是他概抑或先自概?曾国藩主张先自概。他提出“自概之道”,意在持盈保泰,持满有道,但包含着不少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以为,自然、人体、社会及人的思维活动,自始至终贯穿着“出入之道”。所谓“出入之道”,是指在自然、人体、社会及思维运动的过程中,“出”与“入”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有出必有入,有入必有出,否则,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韩愈说:“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而不出、出而不入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出入一旦失去平衡,自然生态即遭破坏,人体即因机理失调而陷入瘫痪与疾病,社会便不能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人的思维因失去依据而产生错误决断。所以,“出入之道”,是自然、人体、社会、思维的共通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是对立统一规…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内圣外王”之道的历史演变,指出了“内圣外王”之道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文章认为,“内圣外王”之道,这个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概括了社会历史活动对立统一的矛盾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上的创造性突破,为实现“内圣”与“外王”的真正统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论老子之“道”[美国]A·J·巴姆老子之“道”作为中国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有种种不同的英文译法。但没有一种译法是完全适当的。有不少翻译,如同我们在下面将要指出的,未能把握住“道”的基本特征,而偏离了原意。“道”这个概念产生于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因此需要...  相似文献   

6.
赵行良 《船山学刊》2004,(1):93-95,126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历代学者都研究过这一问题。我认为“道”不是一个名词 ,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是指由“无”向“有”转化的过程 ,是“无”和“有”的统一 ,类似于海德格尔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8.
与处于基础层面的性恶论和在逻辑上内涵相对较大的礼论相比,抽象的内涵较小的"群居和一之道"更宜视为荀子的思想核心,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表达。荀子那里,划分社会等级的礼是"群居和一之道"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落实。与孟子把性善设置为政治的道德基础不同,荀子以性恶为政治的理性基础。对他来说,性不是生,也不是心,而是"生之所以然"的形上之性,然而,此形上之性又生发于形下层面,展现为情性;其所谓善恶也不是道德判断,而是事实描述,性恶指对生发于形下层面的情性不加以适当节制而导致的"偏险悖乱"的非秩序状态,礼则是为了避免陷入此种混乱境况而对政治的理性设计。不止于此,荀子还延续孔孟传统,为政治建立道德基础,但他却把道德基础安置于为政者身上,认为为政者必须同时是道德的楷模。在荀子,"心"是认识和肯认"礼"以"化性起伪"进而达到"群居和一"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通过以“无”言“道”,展开了对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导。与“常”相应之“无”描述的是“道”动态的创生过程,侧重从超现象界言“道”;与“有”相应之“无”突破了静态限定之“有”,侧重从现象界言“道”;无心之“无”则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的探索,从而将宇宙和人生合一,使人体悟得于“道”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封建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占主要地位。各时期的思想家多半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角度探讨经济问题,经济思想主要是以“富国之学”、“富民之学”的形式发展的。这种情况同西方奴隶制时代和封建时代往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执政的年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代。对于唐玄宗一生的政治活动,究竟应当怎样评价,这是唐代历史的重大课题。过去有的史学家说:“唐玄宗是吃现成饭的人,唐玄宗初期的政策,也是武则天的政策”。“四人帮”的御用文人梁效说:“唐玄宗前期,基本上继续唐太宗武则天的法家路线,从而出现了‘开元之治’……从开元末  相似文献   

12.
范进学 《社会科学》2023,(11):181-192
法德相互结合与法德兼治、共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的治国理政之道。法治与德治虽然都是国家的治理方式,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二者各存其局限性。只有把法律与道德各自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法律调整人的外在行为,以道德教化人的内心,二者相互辅助、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做到内外兼治,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和社会。从历史和实践维度观之,法德结合共治既是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要真正实现法德结合共治,方法与有效路径有三:第一,发挥道德教化的功能,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第二,以法治承载道德,以法治保障道德;第三,强化领导干部在法治与德治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清末之“自开商埠”郑义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奏说:“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增加……查湖南岳州府地方滨临大江,兵商各般往来甚便。将来粤汉铁路既通,广东、香港百货皆可由此出口,实为湘粤交界第一要埠……。若作为通商口岸,接之地势人情...  相似文献   

14.
论“道”     
我们经常说,中国有四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无论在文献记载中,或者在考古发掘上,都可以得到证明。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在哲学思想的探讨中,当我们的先秦时代,距如今两三千年前,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的大师们在哲学科学方面的成就,被现代西方人誉为举世无双,为现代的世界文明建立下不拔的基础时候,我们祖先的成就,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  相似文献   

15.
论王船山之“道”的历史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辉 《船山学刊》2012,(2):26-30
王船山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的,船山之道绝非一个抽象孤绝、高高在上而超然物外如上帝之类的实体,而是一历史性的活动。此一历史性活动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道以阴质阳神相协的特殊结构构成的器物为载体在空间中开展自己,又与时间性结合为一在时间中开展自己。道之开展的两因素论表明,道之历史性是对器物生成所表现的生命性与时间性的统一。道之开展的可能就在于道之历史性的实现。历史性正是船山之道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6.
国外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借给别人一笔钱,借钱的人却不认帐了。他苦无凭据,对此不知所措。一个智者给他出了个主意:给借钱的人写信催还借款,并把所借数额写成实际数额的几倍。那人照样做了。他果然很快就收到了对方的回信,信上更正了所借的款项数额,债主终于拿到了催还借款的凭据。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时通过正常渠道、用正常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强硬之道”可能奏效。新闻采访亦如此。一、为何使用“强硬之道”新闻采访中的“强硬之道”指的是一种采访技巧,它是一种严峻的采访手段。表现在采访的语气、态…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具有本原性、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点,可以分为"本原之道"、"万物之道"和"社会之道"三种形态."人性自然论"假设是老子之"道"实现由"万物之道"向"社会之道"转变的关键.以"人性自然论"假设为出发点,可以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体系的推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管子》“一体之治”论王京龙“一体之治”,是《管子》书中治国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归结。这样说的根据大致上有以下几点:《管子》一书以霸诸侯、匡天下为政治目的,这一政治目的基本要求在于匡正诸侯竞强,弱肉强食的社会政治秩序。用此,这需要一个宏观统一的治国思想观...  相似文献   

19.
米蓉 《船山学刊》2001,(4):105-106
孔子毕其一生追求自己远大的抱负与崇高的理想,其中关于道德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他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今天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思想背景之下,循着孔子关于道德建设特别是他关于以德治国的思想轨迹进行认真的理性探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在理想的漫漫征途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然而,他发出的是一种万般无奈的感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古往今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道德内涵自然有不同的价值指向与价值定位,但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统治阶级都强化道德建设,重视道德力量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这一点无疑是相通的.尽管孔子的出身与社会地位决定了他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道德不尽相同,但他关于道德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借鉴的,因为它不失为我们加以开发与利用的理论资源与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20.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中未脱“不”字,通过对《论语》中出现的所有“患”字用法的分析可知,此处的“患得之”意为“以能否得到为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