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期战争中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重要战场。在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战斗中,中国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直到日本帝国主义者投降为止,中国抗日战争强有力地牵制着日军的主力,使日本帝国主义者既无法实现发动大规模侵苏的“北进”战略,又影响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南进”政策的转变和实施。从形式上看,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没有直接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没有越出国境,攻入日本国土,迫使日本侵略者投降。但实际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独立地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中国的抗战拖住了日本的主要兵力,使日寇无力“北上”,也延缓了日军“南进”的时间,大大减轻了日本对英、美、苏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与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此,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笔者谈谈东北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一、日本以武力强占中国“东三省”是实现其法西斯对外扩张政策的重大步骤,东北军民联合抗日,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下令不准东北军抵抗,在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就占领了沈阳全城,15万东北大军不战自退。不到一周时间,日本法西斯军队以不足2万人的兵力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主要城镇和控制了12条铁路线,不到半年时间又占据了包括热河在内东北的大好河山。广大东北军民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法西斯军队的疯狂进攻,都义愤填,自动组织起来奋勇抗日。 1、东北军部分中下级军官违抗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部奋起抗日。“九·一八”事变当晚,驻沈阳北大营第七旅参谋长赵振潘率领部分官兵英勇抵抗,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冲出北大营;19日凌晨驻长春南岭和二道沟的中国守军同日军展开顽强的战斗,击毙日军68人,伤79人,27日在沈阳北红花岗附近部分东北军打死迫击他们的日军山口军曹和杉井等官兵多人;28日在郑家屯南一棵树附近,东北军第20旅656团1营营长于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大陆政策”,在一九三一年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悍然出兵侵占我国的辽宁和吉林两省的许多城市,接着又使用种种阴谋手段,用武力侵占了锦州和辽西地区,进而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全部国土,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今天重温这段历  相似文献   

5.
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视国际公约(法),在战场上频频使用化学武器,致使众多中国军民伤亡。大量史事证明,在1943年11月初至12月底的中日常德会战中,由于日本华中派遣军在作战中多次实施毒气(弹)攻击,致使中国第六、第九战区的参战部队伤亡惨重。此战中“日军使用毒气次数之多,为抗战以来所仅见”。  相似文献   

6.
“八·一三”上海抗战(亦称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较大战役。本文试图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探讨上海抗战地位及作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行。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变全中国为它独占殖民地,自“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立即把侵占华北作为其国策基准。并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制造了侵略中国的芦沟桥事变。此后,连续向中国增兵,预计在华北,两周内攻占大同,一个月内侵占山西全省;在华东,十天占领上海,三周内攻陷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一个月逼近武汉;然后在广州登陆,占取华南,进而灭亡中国。于是,就在以重兵进攻华北同时,日本参谋本部马上又策划侵占华中。为了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上海事变,国民党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作为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这个政策,在华北事变后开始发生若干变化,西安事变宣告破产,“七七”事变时,仍然举棋不定,直到“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才被迫抗战。本文就“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转变的原因,以及它转变的作用和意义,试作初步探讨,请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8.
反攻宜昌战役是抗战时期发生在鄂西地区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为策应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党第六战区军队于1941年9月至10月在鄂西发动了反攻宜昌战役。战前,中国军队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战役爆发后,第33集团军、第20集团军分别在宜昌东北、东南方向南北夹击日军,长江上游江防军、第26集团军则在宜昌以西、以北地区进行主攻,几度攻入宜昌城内,困守城内的日军残部陷入绝境,但最终中国军队未能完全占领就被迫撤退。其原因有三:第六战区指挥存在失误;第六战区部队缺额严重,训练不足,装备落后;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并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顽抗。反攻宜昌战役是第二次长沙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10.
“八·一三”淞沪抗战散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林其昌1937年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13日,为控制上海和南京以置中国于死地,日军越过在上海的中日两军对峙线。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下令坚...  相似文献   

11.
经盛鸿 《金陵瞭望》2005,(14):30-31
为了进一步向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显示日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威”与炫耀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的巨大胜利,进一步对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进行战争恫吓与恐怖威慑,日本当局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仅4天,在12月17日,在日军正对南京进行屠城的高潮中,就急不可耐地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日军占领南京的“入城式”。  相似文献   

1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沈阳;东北当局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不到三个月,三省失陷,三千万同胞呻吟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时刻,东北民众本着“匹夫有责”之义,崛起抗战,广大抗日义勇军以血肉之躯抵御了日  相似文献   

13.
衡阳之战是抗日战争中战时最长、伤亡最多、场面最惨的城市争夺战.为了扭转太平洋战场上兵败如山倒的厄运,打通大陆交通线,日本按照“一号作战”计划,逼近衡阳这个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战略要地. 1940年6月20日,就在十万日军奉令进攻衡阳的同一天,国民政府命令方先觉率领兵员不及日军五分之一的第十军保卫衡阳.日军第一次总攻,两个据点的衡阳守军无一生还.日军第二次总攻,第十军某团半日之内连升五位营长,全部殉国.日军第三次总攻,部将谏言方先觉率部突围,而丢不下6000伤兵的方先觉咬牙死守.  相似文献   

14.
王作化 《百姓生活》2011,(12):57-58
1941年8月26日,日本大本营以第538号命令,批准日军驻华中第十一军再次进攻长沙的作战计划,企图一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打开入侵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门户。不料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使日军陷入步步血战的境地,部分日军还在撤退中陷入重围死伤惨重,整个战役损失达4.2万人。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侵入旅顺后,凶残地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在1994年传统的纪念亡灵的清明节之际,大连地区人民缅怀死难同胞,重新清理万忠墓,安葬遗骨,通过清理出大量遗物,回顾日军屠杀中国军民的惨状,令人发指。怎样看待这页历史,如何认清日本政界千方百计地缩小其影响,甚至粗暴地篡改历史等问题,今天是应该澄清的时候了。 一、日军前线指挥官亲自部署了旅顺大屠杀 对1894年11月21~25日日军在旅顺之大屠杀,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皆认为是日军“自发”的“报复”行为。 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驳“自发论”: (一)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于战前命令部下:“如果见到敌兵(清兵)一个不留”。 (二)日军进犯旅顺前,山地曾下令:“抓住非战斗员也要杀掉”。 (三)山地元治在旅顺清楚知道日军第三联队肆意屠杀放下武器的清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包括妇女儿童。对此,他不仅不加制止,反而嘱咐官兵对屠杀之事“不许轻易对外泄露”。  相似文献   

16.
●1982年7月末,日本文部省强行修改高等学校教科书,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改成“进攻”或“进出”,同时还极力缩小和淡化南京大屠杀暴行。 ●1984年6月,日本拓殖大学讲师田中正明出版《“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该书后记明目张胆地写上“谨以本书奉献松井石根阁下在天之灵”。1985年12月,他又发表了《九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文,为日军的血腥暴行狡辨。 ●1986年5月,由“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编纂的高中日本史教科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封闭培训?”当闻知这样的培训,人们不禁想起部队军营的封闭集训。是的,在上海朝日文化商务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朝日”)就有领军人物——魏海波校长。“想当年魏校长部队转业后只身留学日本,凯旋而归后,与上海大学、日本友人共同发起组建了‘朝日’。”“朝日”常务副校长王炳仁如是说。“我曾是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系一级管理干部,于2003年仰慕魏总的军人气质和‘朝日’全日制独特品牌而来到‘朝日’,发展新的人生”。这也许是缘分,生在南通,又在洛阳工作过的王炳仁把上海当成了自己的第三故乡。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了对日不抵抗,将事变投诉国联解决的方针。中日两国遂在国联的“调处”下,围绕着事变展开一场外交斗争。这场斗争影响着事变的发展。本文略述斗争的梗概及经验教训。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和第二天,即9月19日,中日驻国联的代表即分别向国联第65届行政院会议通报了事变发生的情况。中日两国在国联的斗争由此开始。当时,中日两国都是国联的理事国。中国由于实行不抵抗政策,将制止日军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国联的“调处”。而日本则出于独占中国东北的目的,不愿国联介入。 9月21日,中国代表施肇基正式照会国联秘书长杜吕蒙:要求国联行政院根据盟约第十一条所赋予的权力,“立即采取步骤,阻止事情之扩大而危害各国间之和平,并恢复事变前原状,决定中国应得赔偿的性质与数额”。9月22日,施肇基又在行政院会议上报告日军继续占领各地的情况,并公开提出上述照会中的要求。根据盟约第十一条的规定,如发生战争或有发生战争之虞时,联盟应当采取相宜行动,以保证各国安全。按此条无对侵略国制裁的规定,当时日军的行动已属侵略战争行为,中国应援引相应条款要求对日实行制裁,但抱着  相似文献   

19.
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15”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国土上,中日两国进行了长达15年的战争,尤其是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战争的硝烟弥漫整个中国的土地。对这场战争,中国一方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一方则称为“日中战争”。尽管有极少数的日本人企图歪曲历史,但日本政府的外交辞令和绝大多数日本人民都明确承认“日中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仅从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的损害来看,中国民间人士死伤为2000万,军人430万,日本军人130万,堪称是极为巨大、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在当时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各自的命运,而且至今在中日两国的政洽、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  相似文献   

20.
1943年11初-1943年12底,在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后期的正面战场,日本中国派遣军策动常德作战,其真正企图或者说主要目的是为了挽回其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接连失利,屡屡受挫的颓势,显示其可继续作战的能力;集中兵力,利用其优势装备和较强战斗力打击国民党第六战区主力, “覆灭第六战区根据地”,“促进敌继续作战企图之衰亡”;进而获得一场胜利以激励日军每况愈下的士气。其极好的藉口就是拖住或延缓中国远征军“向缅甸方面转用兵力,策应南方军之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