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安西榆林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安西榆林窟为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俗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城西南约70公里的踏实河两岸。该窟现存40个洞窟,东崖32窟,西崖10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P 3 71 3v所记有关“东窟”、“大太子”、“天子窟”等的详细考证 ,认为文书中记载的“天子窟”是 1 0世纪中叶于阗太子从德为其父王李圣天在榆林窟营建的功德窟 ,具体是今榆林窟第 3 1窟 ,这一点也可以从洞窟内现存壁画内容题材加以印证。文中并对与之相关的如于阗和敦煌石窟艺术、洞窟图像与历史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殊山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8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433年)。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贩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  相似文献   

4.
西夏石窟艺术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石窟的调查和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关专家从莫高、榆林两窟中,初步认定80多个西夏窟,并进行了分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在河西走廊的安西东千佛洞、武威天梯山、酒泉文殊山、肃北五个庙、景泰五福寺等地的石窟,以及宁夏银川山嘴沟石窟、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相继发现了西夏洞窟和壁画。而在这些石窟中,安西东千佛洞,是仅有的开凿于西夏时期的石窟。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夏石窟的内涵。但在诸石窟中,仍以莫高、榆林两窟的西夏洞窟数量最多,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除重点介绍莫高、榆林两窟中的西夏洞窟外,对安西千佛洞等部分石窟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一、导论库木吐喇第50窟位于新疆库车县库木吐喇石窟窟群区大沟内,和第49窟和5 1窟距离都较远,独立开凿在崖壁上。洞窟坐东面西,方向256°。该窟为一中心柱窟,由主室和左、右、后甬道构成。前室中部开门道,门道宽128厘米,残深156厘米,高222厘米。主室平面呈纵长方形,宽310厘米,进深436厘米,纵券顶,高323厘米。正壁中上部开一龛,地坪距离龛底高度为100厘米。龛底平面近似方形,宽112厘米,进深108厘米,高  相似文献   

6.
库木吐拉是汉人开凿、汉僧主持最多的一处石窟群,其壁画内容和风格具有明显的汉风,45窟便是一例。可为什么此窟特殊地出现一些茶花图案?且某些佛的形象也与别的汉风窟有异?剖析其艺术特色,对研究龟兹后期佛教艺术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洞窟形制 45窟在窟群中心区域一条与渭平河略呈“丁”字形的东西向横沟内。坐南向北,左邻41、42、43窟,面对46窟的副1号,右边无窟全是峭壁。此窟分前檐、主室和行道(首、中、尾道)内有一中心方  相似文献   

7.
杨波 《西域研究》2023,(4):152-157
新疆库车县森木塞姆第44窟是龟兹回鹘时期的洞窟,主室券顶菱格故事画中可辨认出一幅表现佛像神异事迹的壁画,描绘佛像在战场踊出、阻止战争冲突的场面。此画可称为“瑞像故事画”,属于一种新的龟兹故事画类型。画面构图符合龟兹传统的菱格故事模式,应为龟兹画家依据故事文本创作。这幅故事画证明于阗的瑞像信仰影响了龟兹佛教。  相似文献   

8.
云冈前期窟昙曜五窟包括本尊大佛等基本尊像和周壁诸龛。文章在将前期细分为3个小期的基础上,分析基本尊像和佛龛的造像过程、工匠在各窟工程之间的移动,以及五窟第1次造像持续的时期,探讨佛龛配置的变化及其表现的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群体的信仰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5):106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如建于公元6世纪曲氏高昌国(449-640)时期,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重地。千佛洞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洞窟40多个,壁画面积1200多平方米。壁画大部分部分残毁,残存部分内容以大立佛为主,有“西方净士变”,“举哀图”,  相似文献   

10.
王母宫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9
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山脚下,开凿于北魏时期。为方形中心柱窟,高十二米,深约二一米,绕中心柱一周约21米。窟内雕有石造像及装饰物,规模宏伟,装饰华丽,与去岗石窟的第六窟非常类似。窟内壁有造像三层,共约二百余尊像,中心柱南、  相似文献   

11.
皇泽寺位于广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乌龙山,旧称乌奴寺,又名川主庙,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兴建的。后因武则天生于广元,又当了皇帝,把川主庙改名为皇泽寺。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一座依山取势,古朴典雅,气势巍然的古建筑寺院。寺内保存着从北魏时期至清代的丰富摩崖石刻造像、这些珍贵文物现仅存6个窟群,50个龛窟,大小佛像1203躯,大部分为盛唐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68蛇蟠岛     
《中文信息》2008,(2):99-99
蛇蟠岛位于浙江东部的台州市三门县,全岛面积17.4平方公里.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岛采石洞窟景区。距三门县城17.5公里,距大陆海岸线最近处仅2公里。从六敖镇的上敖码头乘渡船约10分钟可达。风景区由海盗村、野人洞、红宝石洞窟宾馆、鲁滨逊(洞窟)度假村、千洞禅寺、三门湾海岛观光游、蛇蟠山洞窟探险游、玲垅山滨海游乐区和狮子岭休闲度假区组成。  相似文献   

13.
始建于北魏中期,繁盛于西夏、元代,终结于明代——北元的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伊盟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阿尔寨山,俗称“百眼窑”。现存洞窟62座,壁画百余幅。1994年9月22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化厅、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大的四十余名领导和专家聚会青城,召开了“阿尔寨石窟佛教文化遗址研究课题汇报会”。中央民族大学额尔敦哈斯尔教授在会上汇报了他与自治区社科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组成的课题组,从1991年以来对阿尔寨石窟回鹘蒙文榜题的考察研究成果。其主要收获是:1 、已全部搞清阿尔寨石窟回鹘蒙文榜题的内容及其语言文字特点,共发表22篇论文。2、完成了《阿尔寨石窟回鹘蒙文铭文研究》专著,共20余万字。3、发现了属于北元时期的壁画洞窟2处,其中一窟绘于15世纪,另一窟约为1634年。4、搞清了阿尔寨石窟被焚毁的时间,大约是1634年,原因是林丹汗与鄂尔多斯右翼三万户的首领仁亲济农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14.
隋代是敦煌艺术的重要阶段,在短短30余年间开凿了约110个洞窟,许多洞窟的艺术风格来自中原。文章对隋代敦煌善喜、善藏两名僧人的资料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同属崇教寺僧人,《莫高窟记》所记栽的善喜曾建造讲堂,当属崇教寺的寺内建筑,可能建于开皇十三年。隋代崇教寺资料显示,隋代敦煌佛教与中原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新疆库车石窟艺术,早于敦煌和中原地区,始于公元三世纪。公元四世纪时龟兹地区的佛教已相当发达,故反映佛教情况的石窟艺术数量也最多,现存共有五百多个洞窟。现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有二百三十六洞窟,约开凿于东汉末年至唐代;现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有九十余个洞窟,开  相似文献   

16.
“花山谜窟”的汉洞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起歙县烟村西至屯溪浯村,处于北纬29&#176;39′34″-29&#176;47′7″之间的五六华里范围内花山谜窟自其被发掘以来,对其诞生之谜,众说纷纭。《新安晚报》先后在“世事纵横”中用较大的篇幅发表过“九揭屯溪石窟之谜”的文章,从屯兵、储粮、屯盐仓库、采石场。道家福天洞地,历史记栽佚散说……等等十六个方面企图揭开谜窟之谜。然而“谜”始终未解。本文运用史料结合现实遗迹遗址考究的方法对花山之谜进行剖析和研究,论证了花山谜窟源于汉洞,发展于明朝中期,毁弃于清末的史事。从汉洞的起源,汉洞演变成石窟群原因。汉洞对石料开采、筑路、民建、屯兵等历史作用以及石窟群石料的去处等四个方面对花山谜窟之谜进行了阐述,从而论证了花山谜窟“汉洞说”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7.
克孜尔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09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石窟寺建筑及雕塑毁坏严重,仅一些壁画保存较好。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有四人一组的于阗供养人像,核心人物是第一身的于阗国王,对其身份,学界有李圣天、李圣天之弟和李圣天之子(尉迟输罗)三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这位于阗国王为李圣天,身后的三身女供养人分别是曹皇后和两个女儿。从第4窟的供养人布局来看,该窟是由节度使曹氏和于阗王室家族合作营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中文信息》2008,(1):22-23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四川大足县龙岗镇。1952年11月,成立大足县石刻保管所,1953年更名为大足县文物保管所,198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博物馆。藏品主要是密布全县的摩崖石刻,时间起于初唐、经五代、两宋、明全清,共有龛窟1030个。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05,(11):60-61
11月5-6日,首届“花山谜窟”国际论坛在黄山市举办。会议经过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发表了《第一届花山谜窟国际论坛宣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