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厂石和尚是我国清代贵州西部临济禅宗佛教的代表人物,是贵州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和禅宗大师。他的佛教活动和佛教思想在贵州西部特别是安顺地区的佛教文化中有着重大影响。因而了解和研究厂石的生平活动及其佛教思想,对于了解和研究贵州的佛教文化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赤松和尚是清初贵州佛教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禅师 ,他一生寻师访道 ,参禅见性 ,是临济禅宗佛教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他作为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的第一代开山 ,创办禅宗道场 ,培养佛门弟子 ,法流蕃衍 ,遍于黔中 ,饮誉西南。其禅学特征是 ,在宇宙观上 ,以“真如缘起”的佛性论为基础 ;在认识方法论上 ,既以棒喝齐施为宗风 ,又假借语言文字以方便说法 ;在佛教内部倡导禅净合一 ,在佛教外部主张佛、儒、道三教融合 ,在禅学思想上反映出鲜明的调合色彩。  相似文献   

3.
禅宗实际的创始人慧能提出,禅修要做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①关于“无念为宗”。慧能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念”本指记忆,此泛指分别、认识,即思维活动。“无念”的含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就主观方面说,心体要离开念,即认识本体,远离一般的思维活动;二是就客观方面说,见一切现象(“一切法”)而又不执著。这就是说,思维时不执著主观思维和客观现象,为无念。无念是对外不执著境,所以要竭力排除世俗的分别、认识,也就是世间的各种概念、判断、…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与佛教禅宗的问题杜寒风关于柳宗元与佛教的问题,一向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柳宗元与佛教禅宗的问题,对冯友兰、郭绍林先生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抛砖引玉,期望学术界对柳宗元佛学思想的研究能有新的创意。一柳宗元对于佛道衰弱讲排最糟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5.
慧能的禅宗,对我国佛教实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改革的时间:从慧能起,延续到北宋。改革的内容:1、反对把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神格化,反对把佛像当成神来顶礼膜拜;2、反对经院式的义学研究,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3、抛弃违背中国民情的戒条,创立禅院,开展山林和农村的平民佛教;4、否定神秘的宗教仪式,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5、提倡在家佛教。涉及面十分广泛,结果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从时下热议的佛教现代性的角度反观禅宗,禅宗的传统与现代社会存在矛盾在于:当下说理教育与不可说的矛盾;逻辑与觉悟的矛盾;大脑与心的矛盾;从而揭示了佛教现代化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7.
佛教尤其中土禅宗对中唐艳诗复兴具有推动作用.诗僧在即色悟空名义下的艳诗创作,作为中唐艳诗复兴的组成部分,通过其理论倡导和与世俗文人的交往,从佛教内部为艳诗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唐文人艳诗以禅喻情的特点,更体现了禅宗通脱不拘的形式及其时于诗人创作的浸润和影响,是唐代诗禅? 交涉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弘法大师是日本平安朝前期的一位高僧,曾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来中国留学约二年,回国后开创真言宗,著书立说,为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建树了不朽的业绩。 弘法大师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功绩是卓著的,其影响远不止于佛教领域,对日本的文学、语言、教育、书法、绘画、建筑、雕塑、产业等方面都有贡献。不仅在日本的史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在中国的《旧唐书》、《新唐书》、《贞元释教录》、  相似文献   

9.
佛教何时影响并传人贵州,考诸史志,皆无明确记载.贵州地方史志,对贵州佛教的传人、分布、发展、演变和影响诸事亦语焉不详.其因盖在于以往史家对所谓“蛮夷之区”的贵州佛教不甚重视,故少有笔录,以至贵州佛教缺乏系统的史料,宋元以前的佛教难以详考.笔者化费数年之功,收罗诸种文献资料,互为发明印证,亦只能勉力考其源流,述其梗概.  相似文献   

10.
摘要:对世界的两种舍离:禅宗坚持般若性空,格鲁派坚持缘起性空;对主体的不同态度:禅宗坚持人性高于神性,人是最高价值,格鲁派坚持神性高于人性,佛是最高价值;对世俗政治的不同关系:禅宗坚持政教分离,王法高于佛法,格鲁派坚持政教合一,佛法高于王法。从二者的比较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关于人性解放、文化重建、宗教问题处理等方面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悟:禅宗美学的拱心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 (公元 75 5— 76 3年 )为时八年 ,不仅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而在中国佛教史上由于战乱造成两京陷落 ,使京派禅师遭受严重打击 ,丧失了全国的领导权。同时 ,以京畿为中心的北方战乱再次引起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江淮、闽浙、岭南、四川等地相继成为流民的聚集地 ,使得南方禅众数量骤增 ,京派禅师思潮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再加上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等原因 ,使得佛教门户林立 ,其中禅宗更是异军突起 ,大胆地举起反叛大旗 ,加速了中国传统佛教的瓦解与崩溃。它以顿悟为旗帜、为核心 ,一反传统佛…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的贵州佛教是贵州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页。明末中原西蜀战乱,“天下扰乱,贵州粗安”,①南明永历帝乃驻跸贵州安隆,使贵州一度成为南明永历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于是中原西蜀之禅师纷纷入黔,特别是临济禅宗天童圆悟一系的子孙更是人多势众。他们在黔中创建禅寺,培养弟子,弘教开宗,接引信徒,与士大士往来唱和,同名士文人共参“教外别传”之旨;南明亡后,士大夫又多逃禅,他们或著述直指心源,或咏歌超然物外,或祝发出家以全其志节,复大振黔中境内之宗风,遂使贵州禅宗佛教盛极一时,佛教…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被贬谪四川之涪州、黔州、戎州生活和工作了八年之久,足迹遍巴蜀,结识了一批文士和僧道之徒,个中蓬溪的章宗邃是一个仰慕、追随、推尊鲁直的铁心者,在黄山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唯识学以其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成系统、庞大的独特理论体系。从代表佛教思想的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剖析,以唯心之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论切入心与心所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依此显示唯识世界能成立之心理观。心与心所相应,依据种子与诸转识流转还灭为缘起法门而摄持诸法,则以诸法缘起抉择为多重法界心理观的基础。以认识论为基础,佛教唯识学依据诸法缘起逆转清净分的认识作用划分八种识,通过唯识一心观法证解和成立五重层次心理观。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示佛教信仰能成立的"正理",以五重心理观显示大乘唯识世界心理相的特征,引导当代佛教脱离偏失而归于中道,能够在适应时代的意义上趣入大乘的轨范。  相似文献   

15.
星云的人间佛教管理思想重视"心"的管理,推崇慈爱、尊重、包容、平等、民主、公正的佛教现代化管理理念,是一种充满人性、柔性、感动的智慧管理。结合传统佛教"六和敬"的思想并融和现代理念,他创设了独特的寺院制度管理模式,并提出无为而治、心甘情愿的管理最高境界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一、佛教八识论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一个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价值论的庞大体系,其中包含着对世界与人类自身的许多真知灼见,尤其在认识论方面更具有颇多的合理性。本文试图揭示佛教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八识论的合理性(即生物学根据)和它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代贵州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具有自己的特点。①据史志记载,贵州境内之有佛教,至迟在初唐年间,当时牛腾在今贵州瓮安、余庆间大布释教,使佛教在黔中上下层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②然而历唐宋元各代,贵州境内佛教的发展都比较平缓,直到明代,才迎来一个大的发展兴盛时期。元明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尚属“化外”,其地仅为羁糜之地,自元代始为之一变。元代将贵州之地分属四川、云南、湖广三省,建立土司制度,设立八番顺元宣慰司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普定路…  相似文献   

18.
禅宗慧能学派将追求出离生死以达到涅鸮寂静的宗教目的,在理论与实践上,坚定地转化为当下主体就在人世间呈现佛性的自身实践,倡导真心是净土,摆脱以往将成佛看成只是往生净土的消极观点,使其人间佛教意蕴以独有的特色在当时佛教中凸显出来.通过知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禅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并非是脱离社会的孤魂,其真心是净土的观念,在现代性社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藏佛教夏鲁派祖师布顿大师及其著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顿仁钦朱(1290—1364)通称布顿,元人译为卜思端,他是西藏佛史里在佛学方面一位极有名的人物,他对西藏佛学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著述。可以说他是萨班以后,宗喀巴以前,最大的一位佛教学者。他有不少知名弟子,其中有的曾做过黄教祖师宗喀巴的老师。他死后,在夏鲁寺形成了他的活佛转世系统,他的学说由其弟子和转世后辈继承下来。他在佛教教义上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政治势力方面,却从不涉足。本文拟对他的生平和著述作一概要论述,并对他在西藏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以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墨子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墨子思想体系的建构及其对物质世界的探索都源于其认识论。研究墨子的认识论能促进哲学理性思维的发展,激起人类认识自然的无畏勇气。这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论探讨,无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一、“知”的定义《经上》:“知,材也。”“知”当解释为“知道、了解、认识、认知、感知”,“材”当解释为“资质、才能”,故《经上》当解释为“认知是人们的才能或能力”。诸家均将此条“知”训为“智”①,如“张云:知读智。曹本作智。孙云;此言智之体也。纯一案知同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