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历史上,活跃于甘青河、湟、洮、岷地区的大小土司,世袭罔替,雄踞一方,曾经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民族变迁,发生过重大影响。但是,作为这种特殊的政治体制的土司制,在甘青地区的形成发展历史,至今尚乏探讨研究;而旧说纷纭,又多可訾议。故不揣谫陋,循流溯源,对甘青土司制的形成,作一初步考察,尚乞识者不吝指正。一清人记载甘青土司的著作,多将土司世系追记到元明之际,这大体是沿用各土司家谱、宗谱一类的谱系记录,承袭世系一般是可靠的,至今,仍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但这样以来,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印象:即甘青土司皆受封于明代,故甘青土司制亦始于明代。至今,论者多以此为是。可是,这一论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有明一代正史的《明史》之《土司传》,并未著录甘青地区。《明史》体例严整,素称完善。其《土司传》是创新例而立,为二十四史中仅有。《土司传序》开首便言:  相似文献   

2.
<正> 元、明、清以及近代,如同云贵、湖广、四川一些少数民族区域一样,河湟洮岷流域的甘青民族杂居区,也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司。他们,曾经是封建中央王朝经营西北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作为这种局部地区的特殊政治体制的土司制度,既体现了封建王朝当时的民族政策和营边政策,也反映了一些少数民族历史变迁的复杂历程。 然而,土司制最完善的明代,《明史·土司传》却不录甘青,只有赵安、李英、鲁鉴、祁秉忠等功绩卓著的几个土司散见于列传。《清史稿》虽为甘青土司立传,又不免疏漏舛误、零乱失次。  相似文献   

3.
土司,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 土司有文武、大小之分,昔日庄浪卫(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所置,后废为所,隶属陕西行都司,凉州府庄浪厅管辖)境内的土司多为武职。除甘青边境中比较有影响的连城鲁氏武职土司外,还有八处较小的土司。然而不论文职武职,官大官小,他们都是由朝廷直接赐给的。 连城鲁氏土司《甘肃日报》(1981年5月11日)和《兰州报》(1981年10月1日)已有介绍,这里再不重述。其他八处小土司是: (一)把只罕、脱欢长子,洪武四年随父降明,授掌印土司指挥佥事。相传至鲁典,在顺治二年归附清朝,置量镇海营参将。因镇压宁夏香山、贺武造反和招抚庄浪藏民十七族有功,被任镇羌游击。顺  相似文献   

4.
土司制度是元明及清前期封建王朝对我国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从历代“羁縻政策”发展而来。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主要包括石砫马氏土司,酉阳冉氏土司,秀山平茶、邑梅、石耶和地坝四个杨氏土司。重庆土司制度包括职衔制度、承袭制度、升迁制度、惩罚制度、贡赋制度、土兵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制度,有助于专家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国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清凌著<元明清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和实践>一书,是学术界系统论述元明清三朝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思想和实践的力作.该书强烈的现实关照,兼顾思想、政策和实践的多维视角,重视治理思想、政策的统一性和发展演变以及强调中央与地方在民族区域治理中的互动等,都触及到相关问题的核心,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是元、明王朝为了稳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所建立的一种制度,也就是利用少数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充当地方政权机构中的长官之制度。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央政府在政治上利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继续保留,而通过当地首领进行贡纳式的征收。土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元明时期土司制度下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经济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进行具体探析。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移民垦殖,屯田是土司制度在农业经济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概述──兼评《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史料校编》黄修义云南武定彝族土司制,是彝族地区两种土司制类型之一的乌蒙地区封建领主土司制的典型代表。[1]其土司是宋代罗婺部酋长的后裔,元明时为凤氏,势力强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改...  相似文献   

8.
马国君 《学术探索》2023,(5):94-102
土司“所属司”即大土司领下的朝廷官授土司之省称,大别为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类下土司,以及土府、土州、土县类下土司。两类“所属司”与朝廷关系言,属中央王朝政区合法基层官员,朝廷要授予印信、号纸、官服,职位准许承袭。与被统辖的大土司关系言,为其属官,接受其派遣和命令。“所属司”生成路径有王朝更替归附者,有政区管理划隶者,有招抚他族、征战有功者。“所属司”设置,巩固了土司的国家认同,对于探讨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智慧,铸牢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范杰 《西域研究》2023,(4):122-137+169
根据分布特征、年代以及发展趋势,新疆史前海贝是甘青地区东部人群和文化扩散的结果。甘青地区经由“草原丝绸之路”获取海贝的路径,也被新疆东部人群继承了下来,并由此进一步向新疆西部传播。新疆以西的地中海、红海乃至西印度洋沿岸考古材料显示,其不仅有着深厚的海贝文化传统,也有不断向西亚、中亚内陆等欧亚草原地带扩散的趋势,并与甘青地区东部出土海贝年代基本前后相接。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新疆史前海贝经由“草原丝绸之路”自西而来,也表明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地区在史前便与地中海、红海和西印度洋沿岸产生了持续且稳定的交流互动,而“草原丝绸之路”则是汉代“绿洲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沟通东西和连接海陆的主要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10.
青海土族地区土司制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由中央政府册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充当地方政权机构长官。土族为青海所特有之民族,据有关史料记载,青海地区共有土司十九家,其中土族地区十四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关于这一地区土司制度的系统阐述,论者殊少。本文拟就此作初步的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一元朝以前,历代中央王朝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拢络统治,大都采用怀柔、和亲、羁縻等政策。到元代始设土司制度,委任少数民族为首领,管理其民。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仿效汉武帝“开拓河…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治藏政策对纳西族和藏族上层之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纳西族木氏土司曾用军事力量占领了滇、川、藏的一些藏区。明王朝的治藏政治制度和方法,是影响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对所占领的藏区治理方略的重要因素,纳西族与藏族上层之间的关系与明王朝对藏族上层和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政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木氏土司根据藏区的政治特点,不断加强同藏区政教上层人士的交往。建立与藏传佛教上层的密切关系,借助藏族佛教上层人物的力量治理所占领的藏区。而纳藏两族上层和民众在长期的交往中,极大地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畲族     
元代的畲族@屈文军$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相似文献   

13.
佴澎  刘亚虹 《学术探索》2008,(1):103-106
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证据制度同时存在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两种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证据制度又逐步走向融合,趋向大同,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证据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郡县制自秦代实行以来在名称上有诸多变化 ,两汉至隋代地方行政上曾实行州县制 ,唐代实行道县制 ,宋代实行路县制 ,元代以来实行行省制 ,但是 ,该制度的主旨未有变化。它一直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及专制君主对地方的完全控制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为“亲亲相隐”制度提供了伦理上的正当性基础。“亲亲相隐”的原则和制度萌芽于春秋、秦、汉初时期,发展于唐、宋、元、明、清,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实现了近代化转型。“文化大革命”以后,“大义灭亲”取代“亲亲相隐”制度。然而,《刑诉法修正案》的颁布改变了这一状况,使其精神如律。  相似文献   

16.
山东明清两代杂剧承继元杂剧余绪,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思想上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和特征,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明代杂剧在山东一度消沉,但也不乏闪光点,思想内容上凸现出反封建意识,艺术上更趋完美。清代杂剧在山东又显繁盛,其流变更加多彩。在思想内容上,儒家道统思想鲜明,人文气息浓郁;在艺术上,呈现出抒情色彩鲜明,语言典雅,文体精悍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在东平的交游、执教活动 ,不仅推动了雅俗文学的交融 ,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新风 ,而且培育了大批的元初栋梁之材 ,推动了以儒治国的进程 ,推动了元蒙上层建筑的发展。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对金末元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族际通婚即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在我国,族际通婚主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通婚联姻两种基本类型。本文谨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汉晋之世夷汉通婚的"遑耶"制度,以及南诏、大理时期和元明以来的族际通婚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值忽必烈平大理国750周年,本文概说其重大史义三题:一是改变了汉武帝开创的云南郡县制衰亡的大趋势,使边疆云南最终统一于中国;二是创设了与多民族云南社会总体和谐的政治建制,尤以影响深远的土官制度为著;三是留下了民族精神与人类智慧和合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的甘肃,在其社会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非公非私的公共事业的发展,且这些公共事业具有某种公共领域的性质和形态。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甘肃公共领域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地方官僚、士绅与国家权力三者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此时期甘肃公共领域的发展是地方官僚、士绅与国家权力彼此合作、互相制约和共同推动的结果,它们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权力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