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Visual Basic一样,Visual C 面向对象编程最根本的就是要掌握类这个东东,它是一种封闭型的数据类型,其成员由数据和函数组成,类的推荐结构如下: class myclass//类名为myclass { [Private:|public:|protected:] //数据成员说明 [Private:|pubic:|protected:] };//类的结尾要有分号 其中,private型成员只能被对象本身的函数访间,public型成员能被所有函数访问,protected型成员能被对象  相似文献   

2.
刘振坤 《云梦学刊》2013,34(2):124-127
以政府规制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为指导,对目前社会类教育考试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完善社会类教育考试管理体制的对策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3.
开放类逻辑的哲学基础——一种非规范三值内涵语义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Hume问题不可解原理 ,本文提出开放世界预设 ,该预设刻画了开放类的第一个特征 :开放类扩展后得到的新成员可能不 (并非必然 )具有它原有成员借以分类的任一性质 ;根据开放类的定义 ,开放类的第二个特征为 :开放类在其扩展过程中惟一的不变量是它的成员必须具有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一种纯内涵语义理论 ,从“性质”概念出发给出开放类及其运算的定义、开放语句的解释和语句的真值条件 ,并根据开放世界预设建立的一种非规范的三值语义理论 ,描述了开放类的逻辑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关汉语类词缀的研究重点在类词缀的定义、结构和分类。但应该关注的是,部分新汉语类词缀的社会功能值得研究,因为它们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公众议题,能帮助各级政府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5.
顾诚 《中文信息》2002,(8):83-85
一,用 CString 类表示字符串很少有程序不涉及到字符串,C 的资料和教材一般都会建议程序员使用由 C 扩展的 CString 类,而不要使用原来的以0结尾的字符数组。使用 CString 的理由集中起来有两点:一,CString 提供了丰富的运算符和成员函数,可大幅度减少编码工作;二,CString 提供了动态分配内存的功能,程序员不需要关心字符串的实际大小。有这样的优势,CString 替代字符数组表示字符串,自然成为程序员的首选。CString 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函数,从 CString 的定义中(Afx.h)可以得到一个简要目录:CString:{  相似文献   

6.
同一歌题的古乐府与拟乐府的内容没有限定,歌题与内容不合不类是常见现象。学术界一般认为产生不合不类现象的原因是只限延用旧曲旋律,不限歌辞内容。然而乐府歌辞内容的不合不类在先秦雅乐中就已经存在,歌诗必类就是要求歌辞内容的相合相类,但实际上歌诗不类是常见现象。乐府能够接受不合不类就是因为先秦雅乐已经存在歌诗不类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逻辑传统中的类和推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概念是逻辑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基础。在中国逻辑传统中 ,我国古代思想家 ,特别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及其学派 ,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对类概念进行了考察、理解和把握 ,并赋予类概念以逻辑的涵义。在此基础之上 ,他们提出了“推类”这一称谓 ,并论述了推类思想。推类是中国逻辑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根据传统逻辑的认识 ,推类具有传统逻辑中类比推理的逻辑性质 ,但它又与传统逻辑类比推理有异 ,这种相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依据、分析的对象、实际的运用、结论的性质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青 《阴山学刊》2012,(6):85-88
差异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类的存在方式。类本质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产生,是人类的生存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以类认同为中介,从类差异走向群体差异再向个体差异发展,最终走向类的和谐——类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类美学论纲     
类美学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走向类化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理论体系 ,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以人与自然共处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形态 ,是以否定的方式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美学学说。从类美学的意义上去认识生命不能将它等同于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而是使人的生命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 ,是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和赋予价值的类存在。类美学是具有超越性质的美学 ,体现为对客观美学、形式逻辑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类美学的创立对于改变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 ,发展马克思的美学理论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都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伦理学新走向--类伦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是人性规定的特有范畴,它建构起了人对人自身认识的从未有过的价值维度,从而使伦理学真正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成为可能。特别是在“人类生存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人们对“类存在”、“类生命”、“类意识”、“类价值”、“类特性”、“类伦理”的认知与追求正渐渐成为新时代的突出性标志,为此,“类伦理学”将为全球性伦理问题的真正解决提供可切实依据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1.
CCNA 是 Cisco 售后工程师认证体系的入门认证,也是Cisco 中初级别的技术认证;通过 CCNA,可证明你己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并能初步安装、配置和操作 Cisco 路由器、交换机及简单的 LAN 和 WAN。培训和考试费用也不高,是入门级网络技术人员的不错选择。CCNA 认证表示经过认证的人员具有为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SOHO)市场联网的基本技术和相关知识。通过 CCNA 认证的专业人员可以在小型网络(100或100以下个  相似文献   

12.
张率 《中文信息》2002,(12):60-61
如果大家熟悉 Java 的话应该知道 Java 中有一种类不能被继承,那就是 final 类。这种类有很多用处,尤其是在大的项目中控制类的继承层次。使子类数量不至于爆炸,在使用了多继承的类层次中这也是防止出现菱形继承层次结构的一个好办法。要实现一个不能被继承的类有很多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年所使用的类概念在三个方面和费尔巴哈存在区别:首先,费尔巴哈把类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内在意识,马克思则把类本质理解为有意识的活动;其次,费尔巴哈虽然认为类本质源自于类生活,却没有说明类生活的内容,马克思则以国民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了类存在的三种对象性关系;最后,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先天就具有以性本能为主要内容的类本能,马克思则把人理解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而创建出来的共同体。总的看来,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基于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类概念则基于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3):206-210
当前我国立法仅对法律法规和裁判文书的著作权予以排除,尚未对其他法律文书类作品的著作权进行限制。司法实践对法律文书类作品的创造性(私权利)与功能性(公权利)矛盾如何平衡等问题一直存在分歧,理论研究亦有限。美国在这方面有较为成熟的法律适用规则:职责范围内的官方法律文书类作品无著作权保护;已被立法或判例法吸收的非官方法律文书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著作权保护;未被立法或判例法吸收的非官方法律文书类作品也有可能因为公共政策而无法得到著作权保护。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与其他作品相比,法律文书类作品的作者权利应受到更多的公共政策制约,从而避免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类正义论略     
根据人类的主体存在形式,我们把正义划分为类正义、群体正义与个体正义.类正义是以人之类集合为正义承担主体,以人类整体利益为价值评价中枢的正义.类正义涉及正确处理两类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人类内部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类、个体与类之间的关系,以求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二是正确处理人类与外部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以求人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JAVA 作为面向对象技术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它已是美国许多职业程序员的必修课。掌握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编程实践经验,希望成为 JAVA 职业程序员的学员和准备参加 SCJP 认证考试的学员。  相似文献   

17.
王震源在[1]中引进了一种包含SugenFuzzy测度在内的非可加测度-WangFuzzy测度的概念。王等人在[1]、[2]中对它的结构性质作了详细的讨论,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在模糊集类定义了WangFuzzy测度;在第2节对这种Fuzzy测度的结构性质进行了讨论;此外,在第3节中讨论这种Fuzzy测度的一个经典性质-Darboux性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考察了中国古代推类逻辑的起源问题.《周易》确立了华夏民族的逻辑推理方式--推类,形成了推类的基本方法和孕育了推类的法则,从理论上奠定了推类逻辑的传统.据此,可以确认:《周易》就是推类逻辑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9.
认证考试     
基于 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 MCSE 认证要求 HCSE 认证: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 MCSE 认证要求考生完成并通过6门必修科目和1门选修科目的学习与考核;Windows 2000的 MCSA 升级考试要求考生完成并通过2门必  相似文献   

20.
刘超良 《学术论坛》2001,36(1):157-160
"类精神"从价值层面关注人、理解人,以实践思维方式探讨人的本质,确立人性发展的"类精神"追求."类精神"以其对"类"的人文关怀,契合了教育追求人"成为人"的终极目标.研究"类精神"及其教育,有助于确切把握教育的人文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