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联合国在巴黎召开了国际人口统计学大会。来自61个国家的3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以99.8%的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立即着手再版马尔萨斯的著作。马尔萨斯为什么没有长眠?他的幽灵为什么至今不散?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有两个最敏感的要害问题:两个不同的级数和限制人口的手段。在这两个要害问题上,是否有某些合理因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公元十至十二世纪期间,我国北方的两个重要民族——契丹与党项,以及它们先后建立的两个政权——辽、夏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密切程度如何?对两个民族两个政权有何影响?产生这种密切关系及数次关系破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需要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西夏与辽的关系是从西夏政权的创建人之一李继迁时开始的,西夏政权的前身原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到李继迁时,为了建立独立的政权,寻求辽政权的支持,遂于986年二月叛  相似文献   

3.
李秀娟 《云梦学刊》2016,(4):133-137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以及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整体性?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还是固有属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意义何在?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起点进行追问和反思,这是继续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的性质是什么?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研究的对象和运用的方法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不但在伦理学史上悬而未决,而且在目前伦理学界也是争论不休的。本文仅就这些疑难问题,考察一下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的有关论述。而这项工作的进行,对于我们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准确地把握康德的全部伦理思想,都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对外界的观察和感知,以及对自身的体察和认知,都来自于一扇独特的窗口——注意,它是记忆与思考的必经之路。然而,我们可能不断尝试着追求注意的高度集中,却从未摆脱分心和走神的困扰。为什么集中精力那么难?是什么让我们不断地分心、走神?又是什么让我们能专心致志呢?注意是什么注意是众多跨学科科研项目研究的主题,每年有成千上万关于注意的科研成果出现。每天,神经生物学家、计算机科学专家、心理学家、教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同志在总结自己创作经验时说:“我们革命作家写作时,永远不能忘记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我看见的是什么?我看得正确吗?我写出来对人民有利没有利?”这几句话,既反映了文学艺术创作过程的基本规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科学研究中,经常存在三个使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它们是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究竟有什么区别?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究竟有什么区别?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究竟有什么区别?这三个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学界一直缺乏一个满意的答复,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没有什么区别;政治经济学和经济科学没有什么区别;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没有什么区别。正因为在这三个问题上存在着模糊认识,影响了我们对经济科学的性质、内容、体系结构,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解释。下面仅就这三个问题的区别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这里不想从经院派的角度谈比较文学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概念归属问题,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每一个在一定水准线上的作家、作品都是在东、西、古、今文化交融中的审美创造,都在比较文学的范畴之内,也只有在文化比较中才能够得到较为确切、全面的观察与评价.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比较?亦即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宗旨是什么?再深一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根据什么来比较,亦即比较文学的理论依据与文化向度是什么?如果我们仅仅在几个不同的作家与作品间找出一些不同点与共同点,而不知这样的认识与结论对于我们的学术、文化发展有什么作用,那将使比较文学研究陷入繁复而混杂的思维瘫痪状态而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9.
天津向自由港发展,大家觉得很有希 望,能够做到。但自由港的概念并不都很清 楚。北京搞了一个电视剧《情系毛泽东》, 其中有段毛泽东在延安作报告,会议快开完 了有人递条子问:什么叫自由?什么叫自由 主义?毛主席说,自由就是自由,自由主义 就是自由主义,散会。我认为,什么是自由 港?自由港就是自由港。现在看起来我们自 由得程度很不够,而且我们不管是从概念上 还是实际上,离自由港还相当远。  相似文献   

10.
高翔 《学术探索》2006,(6):74-81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全球化作为时代的主题,已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际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全球化产生的原动力何在?其发展趋势如何?又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除了经济的融合外,我们还应该还可以再做些什么才能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世纪战略——和平发展战略符合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吗?本文致力于将这些问题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放在经济基础与文化同构的背景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性研究,以期得出合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向裕新 《西部观察》2002,(11):10-11
坝高185米——那是中华民族的血肉筑成!长江长城的骄傲。在若干个“世界第一”中显现出中国的力量。中国人的气魄!然而。这座高坝蕴藏着什么——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几代伟人的雄心壮志。热情奔放的滚滚洪流——三峡。你去过大坝吗?去过。坛子岭。看大坝风采。一江长流风光无限。其实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尚不知晓她是我们长江母亲的心脏——于是我们奉旨前行。  相似文献   

12.
《优雅》2021,(2):86-89
是什么使两个人相爱?又是什么让两个人分开了?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欲望可以客观存在吗?Lisa Troyanovskaya致力于拍摄恋人之间的生活,她拍下了许多恋人的生活影像——雪地里无意识的拥抱、明日来临前片刻的恐惧、趴在爱人身上时的无限依恋、在自家小阳台撑起伞的下雨天……如Lisa Troyanovskaya所说,她...  相似文献   

13.
我今天想谈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创作——包括电影、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等,与过去的创作有些什么不同?这个题目听起来很大。你要说有什么大的不同,没有。我们的制度没有变,创作的共同规律也不可能变。但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时代在不断地前进,从五十年代发展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们的创作确也在变化,这个变化是由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弱势群体研究的批判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弱势群体到底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它 ?这是当前理论界研究弱势群体现象的一个基本前提。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性问题 ,弱势群体现象的出现能否给理论研究注入一丝新鲜的话题 ,而这一话题又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呢 ?如果答案是不确定的 ,那么 ,弱势群体的未来研究导向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几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如实知     
一再地对自己讲出这三个字,只因接近它的困难. 如实知. 要把自己放弃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这三个字?要勇敢到什么程度才能这样裸露自己直面最核心的本质? 在对别人夸耀我们在路边看见的一朵鲜花时,我们真的曾经看见了这朵花的美吗?  相似文献   

16.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番茄和鸡蛋,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不过,今天我要说的是“番茄炒鸡蛋”你不知的那些事儿。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话说在古代,如果皇帝想吃什么美食,那应该是挺简单的。可你知道吗?我们现在常吃的番茄炒鸡蛋,即使贵为一国之君的超级“吃货皇帝”——乾隆,也因为怕有毒而对番茄这种秀色可餐的食物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7.
众所公认,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又的确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表达,那么显然人类认为美的对象,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对象,于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关于美本质的结论——就呈现了。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感。根本说来,人只对有利于他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事物感到愉悦,人类只有在他的生命追求得到实现时才感到愉悦。那么,美是什么呢?“美”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美的本质,二,审美对象,三,“优美”范畴。我们这里要问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今天讲讲江苏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主要是介绍一些情况。一、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领导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决策,特别是战略决策,使决策科学化。我们理论界的同志要参与决策,搞战略思考、战略设计,提供各种建议、方案,供领导部门进行战略决策。研究战略问题,就得总结过去、探索现状、预测未来。总结过去,江苏在工农业总产值上实现翻番有什么经验教训?有什么窍门?有什么  相似文献   

19.
行业管理是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正因为它新,所以有许多问题还搞不很清楚,诸如如何实行行业管理?行政机构转变管理职能——由主管企业变为主管全行业怎么管?民间的行业协会怎么搞?行政机构转变管理职能面向全行业与民间的行业协会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看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前反思的阶段上.什么是"前反思"呢?也就是说,研究者只知道不断地向外开拓研究领域,却很少反躬自问:我们在研究活动中运用的那些概念和方法是否是正确的、有效的?我认为,我们的研究活动应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自觉的反思的阶段.什么是"自觉的反思"呢?"自觉的反思"实际上也就是自觉的自我批评意识,即经常反身向内探索:我们在研究活动开始之前欲带入到研究过程中的理解的前结构是合理的吗?我们在研究活动中用来描述对象及其各种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含混的吗?我们打算在研究活动中加以运用的方法是有效的吗?显然,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会使我们的研究活动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