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近代中国 ,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的进程都是紧密相关的 ,国家政权建设的意识形态基础与民族主义紧密交织在一起。近代以来 ,中国一直在探索一条建立民族国家的道路 ,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旧政权的颠覆和新政权的建立。从 184 0年到 194 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 ,两次大的政权转移——— 1912年满清让位于中华民国和 192 7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建立———无不与民族主义紧密相关。本文试图通过这两次大的政权转移来分析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民族危机、传统华夷民族思想的衰落;外因是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理论、进化论的传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们所说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是西方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欧洲民族国家建构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学者们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存在着三类不同的认知取向。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被引介入中国之后,也产生了"统一历史主体"的作用,其本身在吸收与熔融、继承与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中国化。比较近代中国各社会群体不同类型与内容的民族主义态度与倾向,可以从一个侧面映射近代中国的思想图景,以及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互为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蜕变是同步的。它既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武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工具。民族主义的“双刃剑”作用说明:认识民族主义需要结合其所依存的具体历史背景来分析,找出它的“幕后”操纵者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罗志田关键词:民族主义世界主义近代中国夷夏之辨民族认同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是以冷战结束和苏欧政治体制崩溃为表征的。彼时西方一些专家即已预计今后影响世界最大的力量将是民族主义。但其具体所指,则多就民族主义对所谓第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构成成分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潮。它发轫于鸦片战争,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它不仅是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武器,而且是积极推动中国近代政治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作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本文拟对此问题阐述一些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民族主义”是在长期的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们对本民族和异民族的一种情感、态度;是对本民族的一种体认、爱护阳对异民族的一种疏远,排斥;是一种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一个至上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话语与现当代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欧洲并具有强烈现代性(modernity)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话语(discourse),舶来中国并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学术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厘清近代以来民族主义话语在中国的诸种表现形式,为在当前民族主义研究中处于失语状态的民族理论学科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的两大潮流 ,其间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和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主义作为国际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塑造着世界的面貌 ,确切地说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 ,尤其是法国大革命 ,极大地激发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情感 ,使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充分地结合起来 ,掀起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冲突,产生了知识分子的所谓"反中国情结".这种"情结"可以解析为"传统与近代"个人与群体"有道与无道"三对矛盾,又可以从"面向未来的民族主义"与"回向传统的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发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它是伴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而兴起的。民族国家是"民族"与"国家"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特定民族群体基础上的主权国家。早期民族国家的缔造者需要借助民族主义这一观念来摧毁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割据的地方主义,进而动员广大民众认同和支持民族国家这一新型政治共同体,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又反过来加深强化了民众头脑中的民族主义观念。可以说,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构建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的充分发育是国家、市场、社会三者结构优化的标志,但在与西方国家主义相契合的传统儒家思想和前苏联集权主义思想影响下,中国的社会领域被国家全面湮没,形成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三者合一的"整体性"国家.中国的社会改革意在通过发展民间组织、壮大社会力量来破解国家的"整体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民间组织的官方背景和发展不平衡又延缓了这一进程.党和政府只有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创新领导方式,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才能真正破解中国社会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汉族主体与清廷权威,民族诉求与民主诉求,保存族粹与借鉴西方之间的矛盾是"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缺陷."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是一个引起人们更加关注的热门话题。民族主义的觉醒和构建是中国等后发展国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民族主义正在实现从排斥一切民族侵扰向维护非全球化中心成员国自身主权与安全的转变与觉醒。文章针对中国民族主义特点,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构建的基本方向,即:构建既反对霸权主义和全盘西化,又融入世界文明主流的温和的、理性的现代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要求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中国朝鲜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时期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平台高倡民族主义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是进行学理的探讨,一是对民众进行通俗形式的鼓吹。在学理的探讨上,首先是通过对中外历史的研究,探究民族兴亡之道;其次,深刻地揭示当时存在的国家衰败、民族危亡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探讨救国之策。对民众进行通俗形式的鼓吹,目的是将救亡图存的思想更有效地传播给广大的民众,既诉之于理,更诉之于情。这一时期报刊关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话语言说,完成了中华民族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现代转换,这一转换,是一代思想家通过学术的探讨完成的,因而有了基本正确的定位。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改良派与革命派关于中国社会道路的选择尽管有许多根本性分歧,但为国家为民族的心愿是一致的,对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的行为,报刊形成声讨的舆论场,尤其是1915年"五七"国耻,成为辛亥革命至五四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政权构建方式的设想和选择与其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紧密相联。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平等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作为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性原则,成功地创造了民族地区政权的组织结构,为新中国国家政权构建形式的最后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影响到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构建前后围绕着民族和国家构建形式的问题,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成熟的、科学的理论形态,创造出了对中华民族和全国各族人民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一种现代性理论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性扩展的过程中,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构成了一对矛盾.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组成模式,而民族主义则是民族国家内部对全球化的反映,体现出在经历这一变动的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中,一些群体可能表达的权力与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近代中国民族政治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年来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线索,着重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民族政策、近代民族关系、近代民族地区新政和边疆危机等方面,对学界关于中国近代民族政治史的研究做了初步地梳理,以期从一个层面描述中国近代民族政治史的研究概况,文章同时分析了目前中国近代民族政治史研究取得成绩的原因及其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民族政治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是由国家单轮驱动,文化发展的主体性没有确立起来,文化难以发挥安心定志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以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轴,将文化发展由国家单轮驱动变为国家和社会双轮驱动,唤起社会的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才能变为现实.具体的战略选择包括,凸显并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改变国家主流文化独尊的局面,形成国家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协调互动的格局;顺应和尊 重社会化媒体引发的交往革命,培育人民的文化交往理性,营造富有活力的全新社会文化环境;在多元文化共存基础上,重建国内外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秩序,塑造中华文化共识.为了让社会和国家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最终让文化真正成为国家强盛的战略资源,就需要一个更顶层的调节机制,这个机制就是政党.一个自主性强、执政能力强的政党可以让自身处在超越国家和社会具体利益的位置上,在合理调节国家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同时、实现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政党实践的有效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学习型的、不断成长的、拥有道义力量并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这样的结构性角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实现革命建国、制度立国后,实现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国家民族主义是以国家为载体,代表或体现、维护国家利益为至高原则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国家民族主义与民主、自由相连,以实利为基础,以国家为载体,具有外倾性和排外性,体现并维护族群利益与扩大利益而表现出扩张与侵略的矛盾特征。欧洲各国强烈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及其实践正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后对欧洲彻底衰落的反思,导致了欧洲区域政治上对国家民族主义的超越,即超国家治理。首先,超国家治理是建立在具有普世性的自由和民主之上的,以生命个体之自存与延续得到普遍尊重为基本内涵,族群的血缘、地域、文化同质性认同理念被扬弃;其次民族国家的固守族群个体实利模式被打破,创建起具有普适性的利益协调机构来实现生命个体的实利追求。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实践说明,人类社会在政治上超越民族国家之藩篱是可能的,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机构设置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