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傳統"小學"以版本學、目錄學、校勘學爲基礎,以文字學、音韵學和訓詁學爲核心,以文獻考訂和解讀爲主要任務。本輯專刊文章大體上涵蓋了"小學"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說分成以下四個部份:字際關係與字詞關係是文字學領域的一個基本問题,這一主題本期共有五篇文章。其中,周艷紅、馬乾文從學理层面檢討了"异體字"的判定標準,提出在不影響其所記詞同一性的前提下,异體字應允許讀音或意義上存在差异。陶曲勇文則指出現有的許多文字編在同形字、假借字、同源字、同義換讀字等方面處  相似文献   

2.
魏源《書古微》是晚清今文經學家治《尚書》學的扛鼎之作,魏源于其中所關注的是孔子于編次《尚書》時所寓"微言大義"。在魏源看來,此"微言大義"是孔子經由七十子後學而傳于後世,故治經學,必歸重于師法、家法。以《尚書》學史而言,唯西漢得此師法、家法。見于《尚書》的"微言大義",既有與《春秋》今文學家相通的"三統"說,亦有魏源解讀《尚書》時,所特重的以"放勛"、"重華"、"成王"等爲徽號、有天下之號說。以後者而論,魏源于其中所揭示的政權合法性根源。魏源嘗試假徽號之說,將"天命"與"民意"的兩重合法性分開表述,以體現後者的相對獨立性。而體現天下人亦即民意的合法性基礎,則本于制禮作樂,此方爲立國之基。  相似文献   

3.
學術創新需要懷疑的精神,宋明理學的興起以唐代經學懷疑之風爲先導,發展至宋代成爲"以己意解經"的潮流,然後引發了一場儒學的革命。一般認爲,唐初經學成果以孔穎達《五經正義》爲代表,特點是采取"疏不破注"的保守解經方式。實際上,從初唐開始,在禮學的實踐領域,還有另外一種與"疏不破注"截然相反的經學思路,即對以往禮學經傳的徹底懷疑和自由辯論。這種在政治實踐中産生的經學態度打破了對經典注疏的迷信,開啓了懷疑經傳、自我而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考辨趙厚均先生《袁枚集外書札十九通考釋》中第七通書札《與洪稚存書》關于何水部考釋的一處筆誤爲肇端,訂正信中何水部實係清季著名科舉家族靈石何氏的代表族人何道生而非何承燕,並對該信中所涉袁、何二人詩文交誼始末進行深入發覆與考述,進而引出袁枚關于性靈說的一則重要詩論材料,其標舉詩爲心聲,性情所得的詩學觀,對何道生産生了重要影響,在文學批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而本文正是試圖藉助對袁、何二人文字之交的勾稽來還原該詩論提出的具體歷史語境,以助于袁枚生平行迹與性靈詩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據新出考古、清華簡、上博簡等資料,討論了秦人來源等重要問題。首先,梳理了山西申南部、關中兩地的商周考古資料,認為秦人與東方的聯繫,或可止步於此,而不能與更加遙遠的東方聯结。其次,論證了清華簡與《秦本紀》等文獻以及考古資料的不合之處。再次,根據上博簡等资料,推测西周中期以前秦祖的地位,可能並非此前一些學者想像的那樣低,而是與姜姓的申戎一樣,為維護商周西北邊陲的安穩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於學界流行的秦人"東來說",本文認為,暫且還不能完全加以肯定;同時,也不要完全否定"西來說"。  相似文献   

6.
《集古録跋尾》真實記録了歐陽修的書法理論觀念。他對書法的審美和傳播思想文化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把格調和人品作爲品評書法的重要標準;他推崇唐代書法,爲宋代書風不振而憂慮;他認爲學習書法無固定法則,不贊成以學書爲職業,主張多閱古人法帖,在學古的基礎上創新,指出書家創作時"矜持與不用意"兩種心態對書法作品優劣有直接影響;他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說明書法鑒賞的難處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林語堂是我國早期爲數極少的語言學博士,其博士論文《Altchinesische Lautlehre》(古漢語音韻學)近來被發現與稍早的高本漢氏具有不同的出發點,其以古方音爲框架的語音發展史觀,雖然遜于操作性,但是更接近漢語發展的實際。本文結合林氏《語言學論叢》,簡單評述該論文的成果和價值。  相似文献   

8.
<正>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心於2015年6月初舉辦"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學術研討會。本期學刊輯會議部份論文為"川土文獻專刊",入選論文分為四組:古史與古文獻張春龍、張興國執筆的文章.簡要介绍益陽兔子山九號井出土簡牘的情况,揭示它們對建立益陽及臨近地區考古學文化系列所具有的獨特意義。李均明就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中關於"利"的話語展開論述.從思想史的角度探析、評判其與孔、孟及苟子"利益"觀的關係。邬文玲就  相似文献   

9.
歐陽修對道學家"性命論"的態度,關係到他的文道觀。歐陽修批駁李詡的《性詮》,認爲"性"論乃"無用之空言",爲後儒"偏說"。他反對劉敞"性"爲"仁義禮樂之本"的說法,認爲"聖人之道"不可廢,學者"毋言性可也"。在《詩本義》中,他又否定漢儒所作《詩經》箋注中的"天命"觀,以爲那不過是"讖緯符命怪妄之說"。因此,論者或以爲歐陽修"溺道",他的文學思想有"道學化"傾向,乃無稽之談。  相似文献   

10.
古哲今賢關于《禮記·大學》篇"湯之盤銘"的解讀都有一定問題,郭沫若以"商祖父兄三戈"來否定"湯之盤銘"之說更不可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讀作"苟(敬):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是說"勤而不懈",絶不能停止鬆懈",第一天洗垢自新,第二天也要洗垢自新,每天都要洗垢自新"。所謂"苟(敬)"概括的就是"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道理,而"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則是"苟(敬)"",勤而不懈"之理的具體表現。它們是同一關係,是說明與被說明的關係。只不過一是形上、一是形下,一是理、一是事而已。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大學者阮元主持編寫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日本江户時代學者山井鼎撰、物觀補遺的《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均爲校勘學和經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之名著,後者乃前者之重要參校書目之一。但二者之關係究竟如何,學術界尚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禮記》爲中心,通過較爲詳細的對比和考辨,並選取《禮記》中《考文》所列出的十八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條目,與《校勘記》所校條目進行對比,然後得出如下結論:雖然《考文》乃《校勘記》之重要參校書目之一,並且後者對前者還多有補充、説明及匡正,但《校勘記》並未全面吸收《考文》之成果,同時也存在不少《校勘記》有誤而《考文》正確之處,因此《校勘記》並不能取代《考文》。《考文》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但就校勘本身而言,其總體水平一般,令人拍案叫絶之處不多,略遜色于阮元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除了《考文》之外,日本學者還有不少與《十三經注疏》校勘有關的學術成果,中國學者應該注意利用。  相似文献   

12.
乾嘉學者段玉裁提出的"聲與義同原"是傳統詞源學中的一個著名論斷,但學界對它的理解尚存分歧。本文從分析段玉裁的音義觀出發,探討段玉裁對"右文說"的推闡,進而發掘"聲與義同原"的內涵,這將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詞語派生與文字孳乳的關係問題。  相似文献   

13.
稿約     
<正>《國學學刊》(季刊)以研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爲宗旨,舉凡經史子集和新出國學资料的研究,都列爲本刊的研究對象。一、本刊爲學界提供討論平臺,尊重學術自由,提倡學術創新,鼓勵言之有物、有理有據有見解的學術研究;遵守學術規範,维護學術尊嚴,反對空洞不實的學風。嚴禁抄襲剽竊,作者文責自負。二、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應允許編者對原文進行必要的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請於來稿時說明。對於所有來稿,本刊采用雙向匿名評審制度。三、來稿請注意以下稿件格式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南宋時期,儒林學者5起,流派紛呈,而金華唐仲友所倡經制之學無疑是與朱氏理學、陸氏心學、呂氏文獻之學及陳亮、葉適事功之學等均异其趣,而有著自身特色的儒學,是其時諸多儒學流派中重要的一支。  相似文献   

15.
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异體字整理工作的深入,學界對异體字現象的認識也越來越明晰,但是對异體字音、義關係的認識上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判斷一組字是否爲异體關係,關鍵是看它們所記録是否爲同一個詞。因此,在不影響其所記詞同一性的前提下,應允許讀音或意義上存在差异,即不必强調讀音和意義必須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喪服變除》是西漢時戴德所撰關于不同類別的喪服制度和變服除喪儀節的著作,大約五代後晋至北宋之間亡佚。學界對戴德編《大戴禮記》研究較多,對其《喪服變除》關注不够。本文考述了《喪服變除》的撰寫與亡佚情况,對清代學者所1佚文進行校勘,並從賈公彥《儀禮疏》中考補出一條新佚文。在此基礎上,對佚文重新分類編排並標點,整理出了可靠的基礎文本。《喪服變除》是戴德"情文俱盡"禮學思想的最佳詮釋,是繼《儀禮·喪服》篇之後,關于喪服論述集中且較爲全面的著作。與《儀禮·喪服》篇相比,《喪服變除》佚文具備較高的創新價值,是研究喪服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相似文献   

17.
琴、棋、書、酒,本爲生活中尋常之物,亦是傳統文人在閑居時普遍性的遣情之物;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六一"具體品項爲"藏書一萬卷,集録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與"一老翁"。其中除"《集古録》一千卷"爲常人能力所不及外,其餘四者似與傳統無异,並無特殊之處。透過對歐陽修作品的爬梳,吾人卻得見"琴、棋、書、酒"四者,于歐陽修的生命歷程中,不僅由來已久,同時更具有階段性的意義。故"六一"之提出,當非一時興會,隨手拈來之筆。其次,針對有關"六一"名稱所自,現行箋注本大抵作"得自于南楚馬希範(899-947)‘九龍殿’——八龍加一",並未深入論述。實則不僅馬、歐二人身份不相合,所據之物亦不同;由此引發個人爲文之動機,意欲探究"六一"之內涵,或有所繼承。故本文擬就"六一"何時成形、如何成形、及其所藴涵之價值觀與生命理念、與前人之關係分別論述之。  相似文献   

18.
有宋一代春秋學爲顯學,南渡之後士人雪耻復仇之念尤爲熾烈。本文通過宋代諸儒對《春秋》所載復仇六事的議論,剖析他們在"臣不討賊非臣,子不復仇非子"、仇在外不責逾國而討、復百世之仇、"仇者無時焉可與通"、乾時之戰是否復仇、臣可向君復仇等問題上的見解與看法,梳理出宋代春秋學復仇論的主要觀點和大體樣貌。  相似文献   

19.
我國小學史上有"凡從某聲多訓某"的古訓,它概括地指明了形聲字的聲旁與字義之間存在著"聲同(近)義通"的聯繫。文章以從"咅"得聲的五十個漢字爲主要對象,通過逐一考釋其字義、用例及衍化派生情况,分析了其共有聲旁"咅"與各自字義間的聯繫,結果顯示,凡從咅聲多含有違背、增加或分開義,這也說明"凡從某聲多訓某"確實是具有普適性的一條規律。  相似文献   

20.
《宋書·劉義慶傳》稱其"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南史》中删去了"以世路艱難"之語。周一良認爲"世路艱難"所指的是宋文帝對大臣的猜疑所形成的凶險政治環境,《南史》因不解其意而誤删。本文認爲,《南史》的做法並非誤删,"世路艱難"的指涉對象無論是元嘉時期的整體政治環境,還是元嘉七、八年劉義康主政的局勢,或元嘉十六年前後文帝與劉義康兄弟反目時的中樞政局,都與《劉義慶傳》的其他事實存在矛盾,故而李延壽對《宋書》中的不實論斷進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