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大學者阮元主持編寫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日本江户時代學者山井鼎撰、物觀補遺的《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均爲校勘學和經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之名著,後者乃前者之重要參校書目之一。但二者之關係究竟如何,學術界尚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禮記》爲中心,通過較爲詳細的對比和考辨,並選取《禮記》中《考文》所列出的十八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條目,與《校勘記》所校條目進行對比,然後得出如下結論:雖然《考文》乃《校勘記》之重要參校書目之一,並且後者對前者還多有補充、説明及匡正,但《校勘記》並未全面吸收《考文》之成果,同時也存在不少《校勘記》有誤而《考文》正確之處,因此《校勘記》並不能取代《考文》。《考文》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但就校勘本身而言,其總體水平一般,令人拍案叫絶之處不多,略遜色于阮元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除了《考文》之外,日本學者還有不少與《十三經注疏》校勘有關的學術成果,中國學者應該注意利用。  相似文献   

2.
异文是研究語言文字學的重要材料。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詩經》异文,爲我們研究《詩經》字詞關係等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本文主要將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中《詩經》同詞异文分爲四種類型;討論同詞异文形成的原因,認爲同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産生的主要原因在於語言的使用者對語言的書寫形式更精確、明晰、簡便地記録語言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3.
《喪服變除》是西漢時戴德所撰關于不同類別的喪服制度和變服除喪儀節的著作,大約五代後晋至北宋之間亡佚。學界對戴德編《大戴禮記》研究較多,對其《喪服變除》關注不够。本文考述了《喪服變除》的撰寫與亡佚情况,對清代學者所1佚文進行校勘,並從賈公彥《儀禮疏》中考補出一條新佚文。在此基礎上,對佚文重新分類編排並標點,整理出了可靠的基礎文本。《喪服變除》是戴德"情文俱盡"禮學思想的最佳詮釋,是繼《儀禮·喪服》篇之後,關于喪服論述集中且較爲全面的著作。與《儀禮·喪服》篇相比,《喪服變除》佚文具備較高的創新價值,是研究喪服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相似文献   

4.
<正>傳統"小學"以版本學、目錄學、校勘學爲基礎,以文字學、音韵學和訓詁學爲核心,以文獻考訂和解讀爲主要任務。本輯專刊文章大體上涵蓋了"小學"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說分成以下四個部份:字際關係與字詞關係是文字學領域的一個基本問题,這一主題本期共有五篇文章。其中,周艷紅、馬乾文從學理层面檢討了"异體字"的判定標準,提出在不影響其所記詞同一性的前提下,异體字應允許讀音或意義上存在差异。陶曲勇文則指出現有的許多文字編在同形字、假借字、同源字、同義換讀字等方面處  相似文献   

5.
《春秋明經》是元明之際儒學家劉基的經學代表作,它不僅具有科舉時文"範本"的工具理性意義,而且還有對《春秋》"微言大義"的合理詮釋,從而使之具有了價值理性意義。《春秋明經》所體現的春秋學內涵較爲豐富,既有對天人感應理論的發揮、由禮定名分的闡釋及"聖人惡兵"的儒學立場,還有對"屬辭比事"文法的强調,並揭示出了研讀《春秋》的方法是"以全經貫之"、反對"因一句以求義"的片面之舉。  相似文献   

6.
魏源《書古微》是晚清今文經學家治《尚書》學的扛鼎之作,魏源于其中所關注的是孔子于編次《尚書》時所寓"微言大義"。在魏源看來,此"微言大義"是孔子經由七十子後學而傳于後世,故治經學,必歸重于師法、家法。以《尚書》學史而言,唯西漢得此師法、家法。見于《尚書》的"微言大義",既有與《春秋》今文學家相通的"三統"說,亦有魏源解讀《尚書》時,所特重的以"放勛"、"重華"、"成王"等爲徽號、有天下之號說。以後者而論,魏源于其中所揭示的政權合法性根源。魏源嘗試假徽號之說,將"天命"與"民意"的兩重合法性分開表述,以體現後者的相對獨立性。而體現天下人亦即民意的合法性基礎,則本于制禮作樂,此方爲立國之基。  相似文献   

7.
古哲今賢關于《禮記·大學》篇"湯之盤銘"的解讀都有一定問題,郭沫若以"商祖父兄三戈"來否定"湯之盤銘"之說更不可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讀作"苟(敬):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是說"勤而不懈",絶不能停止鬆懈",第一天洗垢自新,第二天也要洗垢自新,每天都要洗垢自新"。所謂"苟(敬)"概括的就是"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道理,而"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則是"苟(敬)"",勤而不懈"之理的具體表現。它們是同一關係,是說明與被說明的關係。只不過一是形上、一是形下,一是理、一是事而已。  相似文献   

8.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簡稱《集要》)是明代陶承學、毛曾所1的一部韻書。本文系統比較了《集要》與《洪武正韻》(簡稱《正韻》)聲母的反切,發現《集要》聲母的大體框架與《正韻》相同,《正韻》不收的《集要》字的注音主要來自《廣韻》、《集韻》傳統的韻書。《集要》中也流露出明代吳語的特徵,有全套的全濁聲母、知照合流、知照歸精、非敷合流、奉微合併、微母有文白兩讀、從邪不分、船禪不分、船禪日三母合併、匣喻合併、"鳥"讀端母等語音現象。  相似文献   

9.
學術創新需要懷疑的精神,宋明理學的興起以唐代經學懷疑之風爲先導,發展至宋代成爲"以己意解經"的潮流,然後引發了一場儒學的革命。一般認爲,唐初經學成果以孔穎達《五經正義》爲代表,特點是采取"疏不破注"的保守解經方式。實際上,從初唐開始,在禮學的實踐領域,還有另外一種與"疏不破注"截然相反的經學思路,即對以往禮學經傳的徹底懷疑和自由辯論。這種在政治實踐中産生的經學態度打破了對經典注疏的迷信,開啓了懷疑經傳、自我而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歐陽修對道學家"性命論"的態度,關係到他的文道觀。歐陽修批駁李詡的《性詮》,認爲"性"論乃"無用之空言",爲後儒"偏說"。他反對劉敞"性"爲"仁義禮樂之本"的說法,認爲"聖人之道"不可廢,學者"毋言性可也"。在《詩本義》中,他又否定漢儒所作《詩經》箋注中的"天命"觀,以爲那不過是"讖緯符命怪妄之說"。因此,論者或以爲歐陽修"溺道",他的文學思想有"道學化"傾向,乃無稽之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討論諧聲字研究中的理論起點問題,即諧聲字與主諧字的讀音關係問題。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分析了諧聲字的歷時性、地域性,並從异讀、《說文解字》諧聲關係中的總體反映、少數民族文字中諧聲字的情形、諧聲字的記詞功能等多個方面進行論證,進一步認爲:諧聲字和主諧字的音讀關係在造字時代可以音同,也可以音近。  相似文献   

12.
《家世舊聞》是陸游所著的一部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筆記,共上下二卷,但長期以來,僅以節本或鈔本形式流傳于較小的範圍內,其全貌罕爲世人所知。20世紀90年代,孔凡禮先生以明代穴硯齋鈔本爲底本,將《家世舊聞》點校整理出版,該書整體價值及版本狀况始漸爲人所知。孔校本雖然精良,但也難免疏忽之處,衍生了一些穴硯齋本原來没有的錯誤;另外,孔校本限于條件,未能注意到臺灣地區所藏的另一《家世舊聞》足本(張珩藏本),亦是憾事。王水照先生《讀中華版〈家世舊聞〉》一文首先介紹了臺灣地區所藏的這一版本,有功學界,但是由于王先生没有親眼看到明穴硯齋本,不免將有些孔校本的錯誤歸結到穴硯齋本身上,亦有分辨的必要。本文詳細比勘孔校本、穴硯齋本與張珩藏本的异同,並就其優劣之處及《家世舊聞》版本爲何流傳不廣略作分析;最後附帶討論了陸游家世詩數量稀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戴震作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其学术著作和主要思想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梁启超在其著作《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戴震的思想大为褒奖,戴震抨击宋明理学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更是被梁启超盛赞可与文艺复兴类比;其善疑、求真的治学思想更是被梁启超冠以"科学精神"。戴震的科学精神一直到今天仍对青年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睡虎地秦簡《編年記》中記载了墓主人"喜"的仕宦履歷。通過釋出簡文申原來誤釋和未釋的文字,可以獲得如下新認識:喜在獲得史的身份和擔任縣令史之間曾任鄉史,長期擔任令史後,在37歲時又升任南郡郡屬。這份經過補全的履歷,為研究秦代基層官吏升遷途徑,提供了目前最完整的案例。此外,新的釋讀也改變了簡文中有關昌平君記載的讀法,有助於重新探討秦滅楚的遏程和秦漠之際的歷史。  相似文献   

15.
綿州是歐陽修的出生地,綿州吏民爲了緬懷這位文學大家、文化巨匠,在綿州州署葺治一室,號曰六一堂。六一堂的始建時間,還可以再討論。六一堂在清代以來屢廢屢建。遺迹是凝固的歷史記憶,綿州吏民對六一堂的不斷維護與重建,寄托了人們見賢思齊、景賢尚友的深厚情懷。  相似文献   

16.
筆者統計,南宋真德秀《大學衍義》一書僅提及和援引《詩經》就達六十二篇(有的詩篇引録不止一次),約占《詩經》總篇幅的五分之一。援引《尚書》達三十篇,占《尚書》總數五十八篇的二分之一强。本文擬以《大學衍義》引《詩經》爲例,來說明真德秀是如何援引和利用《詩經》資料來闡釋"帝王之學"的理論的。  相似文献   

17.
繆荃孫曾任南、北兩大圖書館的負責人,結交廣,見識博,喜訪書、抄書、刻書、藏書等。就詞集而言,近代詞集叢編的編1和刊印,使得二百多種宋、元人詞集行于世,其間繆氏用力頗多、用工頗勤,這在《藝風老人日記》中有詳細的記録,對今人研究宋、元人詞集等在近代刊刻的具體時間及相關的詞學活動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海外英译历程,从传教士柯大卫和理雅各的早期译本,到华人翻译家赖发洛的经典译本,再到现代的多元版本,已近两百年之久。《孟子》的译介在不同的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考察18至21世纪较具代表性的《孟子》英译本,经罗列和概括后发现,《孟子》译介在此期间经历了从"以忠实原文为主"到"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流变过程,基于此总结出提高其译介效果的方法:选择目的语为母语的译者;译介目的应靠提高译本可读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而"字在先秦文献中使用广泛且用法复杂。以《诗经》和《孟子》中"而"字用例作为研究材料,对"而"字进行穷尽式的统计和定性、定量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诗经》和《孟子》中的"而"字用法的异同,并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连词"而"的性质、"名而动"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对"而"的语法性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當古籍整理進入到數字化階段,以往針對人工的經驗和方法都需要重新審視。傳統校勘領域內"脫""衍""倒""誤"的分類方法已經不能適應自動校勘過程中抽離出來的各類情况,或因現有的類型定性計算機没有能力判定,或者計算機自動校勘出來的情况没有對應的類型進行定性。所以,重新歸納適應計算機輔助版本校勘的類型和方法,才是順利實現自動校勘工作的重要步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