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本文通過分析"見"字的句法語義特點,重新整理上古漢語中"見"的音義關係。文中將讀見母的"見1"細分爲"視綫接觸到人、物或場景"(見清1)、"知道,覺得,預見"、"遇到,遭受"和"和……見面"(見清4)4個義項,通過用例說明"見清4"不含致使義。將讀匣母的"見"歸納爲"見2"和"見3"兩個詞,"見2"由"見清1"的被動用法變聲構詞而來,義爲"人或事物出現、顯露",其使動用法固定爲新義項"使……出現、顯露"。"見3"也由"見清1"引申而來,變聲以示尊卑,義爲"拜見",它的使動用法也固定爲新義項"使……拜見,引見"。文中指出了已有研究中的不當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琴、棋、書、酒,本爲生活中尋常之物,亦是傳統文人在閑居時普遍性的遣情之物;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六一"具體品項爲"藏書一萬卷,集録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與"一老翁"。其中除"《集古録》一千卷"爲常人能力所不及外,其餘四者似與傳統無异,並無特殊之處。透過對歐陽修作品的爬梳,吾人卻得見"琴、棋、書、酒"四者,于歐陽修的生命歷程中,不僅由來已久,同時更具有階段性的意義。故"六一"之提出,當非一時興會,隨手拈來之筆。其次,針對有關"六一"名稱所自,現行箋注本大抵作"得自于南楚馬希範(899-947)‘九龍殿’——八龍加一",並未深入論述。實則不僅馬、歐二人身份不相合,所據之物亦不同;由此引發個人爲文之動機,意欲探究"六一"之內涵,或有所繼承。故本文擬就"六一"何時成形、如何成形、及其所藴涵之價值觀與生命理念、與前人之關係分別論述之。  相似文献   

3.
歐陽修對道學家"性命論"的態度,關係到他的文道觀。歐陽修批駁李詡的《性詮》,認爲"性"論乃"無用之空言",爲後儒"偏說"。他反對劉敞"性"爲"仁義禮樂之本"的說法,認爲"聖人之道"不可廢,學者"毋言性可也"。在《詩本義》中,他又否定漢儒所作《詩經》箋注中的"天命"觀,以爲那不過是"讖緯符命怪妄之說"。因此,論者或以爲歐陽修"溺道",他的文學思想有"道學化"傾向,乃無稽之談。  相似文献   

4.
文字編是一種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字形工具書,它反映了同一個字在一定時間、空間範圍內的字形演變系統。而現有的許多文字編對形義關係、字際關係未作具體分析,在同形字、假借字、同源字、同義换讀字等方面處理不當。産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既在於編纂者没有一套準確的判斷原則,也在於對文字編的性質還存在認識上的偏頗。  相似文献   

5.
魏源《書古微》是晚清今文經學家治《尚書》學的扛鼎之作,魏源于其中所關注的是孔子于編次《尚書》時所寓"微言大義"。在魏源看來,此"微言大義"是孔子經由七十子後學而傳于後世,故治經學,必歸重于師法、家法。以《尚書》學史而言,唯西漢得此師法、家法。見于《尚書》的"微言大義",既有與《春秋》今文學家相通的"三統"說,亦有魏源解讀《尚書》時,所特重的以"放勛"、"重華"、"成王"等爲徽號、有天下之號說。以後者而論,魏源于其中所揭示的政權合法性根源。魏源嘗試假徽號之說,將"天命"與"民意"的兩重合法性分開表述,以體現後者的相對獨立性。而體現天下人亦即民意的合法性基礎,則本于制禮作樂,此方爲立國之基。  相似文献   

6.
統計表明,《說文解字》中,重紐三等和重紐四等以同類自諧爲多。此外,重紐三等和二等諧聲的比例遠遠少於和普通三等諧聲的,有時比和四等諧聲的還少,這個事實不利於重紐三等上古有-rj-介音、二等有-r-介音的觀點。諧聲分析應該考慮層級,京聲字中,來母和見母的諧聲關係並不突出,應該當作例外。白一平"rj-假說"不符合諧聲事實。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經典釋文》對"繫"字二十條音注爲基本材料,對"繫"的音義關係進行分析,歸納其音義配合規律:讀見母音時爲動詞,"連綴"之義,且多特指爲以下綴上、以末連本;讀匣母音表示"帶子"和"世系"的意思,在《周易》"繫辭"中也念匣母。文章還簡單分析了"繫"、"係"、"系"三字的關係,結合出土材料指出傳世《經典釋文》中的歧誤,並對辭書的修訂提出了意見。  相似文献   

8.
<正>傳統"小學"以版本學、目錄學、校勘學爲基礎,以文字學、音韵學和訓詁學爲核心,以文獻考訂和解讀爲主要任務。本輯專刊文章大體上涵蓋了"小學"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說分成以下四個部份:字際關係與字詞關係是文字學領域的一個基本問题,這一主題本期共有五篇文章。其中,周艷紅、馬乾文從學理层面檢討了"异體字"的判定標準,提出在不影響其所記詞同一性的前提下,异體字應允許讀音或意義上存在差异。陶曲勇文則指出現有的許多文字編在同形字、假借字、同源字、同義換讀字等方面處  相似文献   

9.
破體相參在宋代蔚爲風氣,以致深刻影響了宋代文學的面貌。宋代文學批評中的"活法"說與破體相參有著不易察覺的微妙關聯。本文發掘了宋代文獻中破體相參與"活法"論的"事實聯繫",揭示出兩者作爲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事物,在理念歸旨方面的共通性。在實踐層面,或許前者比後者範疇略小,破體往往表現爲諸多"活法"之一端。破體與"活法"說,都表現爲宋代文學在尊法度基礎上的新變化通,兩者都爲宋代文學的獨樹一幟和開拓新境,有所貢獻。  相似文献   

10.
丹砂在古代主要用作顔料與染料,廣泛用于器服、宮室的裝飾與相關檔的書寫諸方面,其社會文化價值因此亦被突顯,很早就引起國家對它的有意管控。中國古代最早的本草學專書中,雖亦可考見對神仙長生的企慕,但由于神仙家以金銀入藥,發展起煉丹術之後,以金丹概念爲標誌,完全超越此前的草木藥系統而發展出金石丹藥系統,丹砂價值益顯。巴寡婦清因擅丹穴之利而得到貪戀神仙長生的秦始皇賞視寵重。相關清、太清、三清乃道家以及道教思想中極重要的概念。若巴寡婦名清與道教思想具有某種意義關聯的話,則必將引起對古代文化史及早期道教史的重新審視與解讀。  相似文献   

11.
古哲今賢關于《禮記·大學》篇"湯之盤銘"的解讀都有一定問題,郭沫若以"商祖父兄三戈"來否定"湯之盤銘"之說更不可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讀作"苟(敬):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是說"勤而不懈",絶不能停止鬆懈",第一天洗垢自新,第二天也要洗垢自新,每天都要洗垢自新"。所謂"苟(敬)"概括的就是"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道理,而"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則是"苟(敬)"",勤而不懈"之理的具體表現。它們是同一關係,是說明與被說明的關係。只不過一是形上、一是形下,一是理、一是事而已。  相似文献   

12.
北宋李覯所著《周禮致太平論》一書早于王安石所著《周官新義》,是宋代"周禮學"和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著作,收入今本《李覯集》1當中,共有五十一篇,包括內治、國用、軍衛、刑禁、官人、教道六大門類。在內容形式上,分別圍繞著上述六類主題,通過簡約地引述《周禮》各職官的職文,或完整或約略地引述東漢鄭玄《周禮注》、唐賈公彥《周禮疏》的解釋性內容,在此基礎上,李覯加以自己的相關議論,並常常附以對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或相關制度等做引申說明以證其說,從而構成了其具有經典詮釋意義的"周禮學"著述,以及關乎道德、政治、經濟、軍事、刑法、吏治、教化等多個方面的思想史篇章,也體現出了李覯相關思想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因此,可以從《周禮致太平論》的整個文本上來考察其所具有的經典詮釋意義和思想史價值。筆者對《周禮致太平論》一書的整體考察和論證,由于篇幅的限制,將分作幾篇論文展開。就本文所分析論述的有關"國用"部份的內容而言,是從國家財用積累到賦稅徵收與國計民生方面的內容,堪稱是中國古典的政治經濟學的篇章。本文通過文本研究上的探源解義和分析歸納,一一展開李覯在"國用"主題下對《周禮》相關內容的引申和發揮所呈現出的多方面主張和思想內涵。  相似文献   

13.
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