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早期學者憑藉單一原則,依據某一韻書,或某一經師音注判定諧聲字讀音的方法,不太適合特殊諧聲字的研究。在特殊諧聲字的語音判定中,需要注意認清經籍中的注釋體例,避免將義注當作音注,廣泛收集上古文獻中保留的异讀,全面考察特殊諧聲字的上古語音狀况,排除非歷史性語音演變形成的音切,注重語音和詞義的緊密配合,在系統性的語音對應中確定漢藏同源詞。  相似文献   

2.
歐陽修對道學家"性命論"的態度,關係到他的文道觀。歐陽修批駁李詡的《性詮》,認爲"性"論乃"無用之空言",爲後儒"偏說"。他反對劉敞"性"爲"仁義禮樂之本"的說法,認爲"聖人之道"不可廢,學者"毋言性可也"。在《詩本義》中,他又否定漢儒所作《詩經》箋注中的"天命"觀,以爲那不過是"讖緯符命怪妄之說"。因此,論者或以爲歐陽修"溺道",他的文學思想有"道學化"傾向,乃無稽之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上古漢語中"相"的音義配合和詞義發展:1.運用詩律、押韻和方言材料證明"相視"在中古存在平去兩讀,平聲用法是創新;2.分析由"察看"義滋生出"助"義的過程;3.通過世界語言平行的情况,推斷相互詞用法源自"幫助"。  相似文献   

4.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簡稱《集要》)是明代陶承學、毛曾所1的一部韻書。本文系統比較了《集要》與《洪武正韻》(簡稱《正韻》)聲母的反切,發現《集要》聲母的大體框架與《正韻》相同,《正韻》不收的《集要》字的注音主要來自《廣韻》、《集韻》傳統的韻書。《集要》中也流露出明代吳語的特徵,有全套的全濁聲母、知照合流、知照歸精、非敷合流、奉微合併、微母有文白兩讀、從邪不分、船禪不分、船禪日三母合併、匣喻合併、"鳥"讀端母等語音現象。  相似文献   

5.
异文是研究語言文字學的重要材料。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詩經》异文,爲我們研究《詩經》字詞關係等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本文主要將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中《詩經》同詞异文分爲四種類型;討論同詞异文形成的原因,認爲同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産生的主要原因在於語言的使用者對語言的書寫形式更精確、明晰、簡便地記録語言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春秋明經》是元明之際儒學家劉基的經學代表作,它不僅具有科舉時文"範本"的工具理性意義,而且還有對《春秋》"微言大義"的合理詮釋,從而使之具有了價值理性意義。《春秋明經》所體現的春秋學內涵較爲豐富,既有對天人感應理論的發揮、由禮定名分的闡釋及"聖人惡兵"的儒學立場,還有對"屬辭比事"文法的强調,並揭示出了研讀《春秋》的方法是"以全經貫之"、反對"因一句以求義"的片面之舉。  相似文献   

7.
"其"是古代漢語中一個用法比較複雜的虛詞。本文以《左傳》中的"其"爲研究對象,從"其"最常見的詞性——代詞入手,對古漢語虛詞專著中所未談及或有所誤解的一些用法進行探討分析,以期有所補正。  相似文献   

8.
<正>月刊16開120頁;單價15元;年價180元精選中國古代哲學及史料學、中國哲學的特點及方法論、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化及中西哲學的比較等研究成果;旨在探討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晋玄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中西會通的近代哲學及融突創新的現代哲學,辨析儒釋道三家在中國相互鬥争及融合發展的歷史,反映新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動向。  相似文献   

9.
同形語について定義、分類、異同の原因と類型、形成原因といった分野から研究を展開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しかも、その形成が中日流向語、日中流向語、中日互動語との三種に分けられる。本論文は「注意」を例にし、中日両言語におけるつながりと変遷を考察した。それに、コーパスと辞典を通じて、「注意」は中国に作られたことばで、その後日本に伝えて明治時期に独自の発展を経て日本で広まったと推測した。  相似文献   

10.
<正>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心於2015年6月初舉辦"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學術研討會。本期學刊輯會議部份論文為"川土文獻專刊",入選論文分為四組:古史與古文獻張春龍、張興國執筆的文章.簡要介绍益陽兔子山九號井出土簡牘的情况,揭示它們對建立益陽及臨近地區考古學文化系列所具有的獨特意義。李均明就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中關於"利"的話語展開論述.從思想史的角度探析、評判其與孔、孟及苟子"利益"觀的關係。邬文玲就  相似文献   

11.
破體相參在宋代蔚爲風氣,以致深刻影響了宋代文學的面貌。宋代文學批評中的"活法"說與破體相參有著不易察覺的微妙關聯。本文發掘了宋代文獻中破體相參與"活法"論的"事實聯繫",揭示出兩者作爲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事物,在理念歸旨方面的共通性。在實踐層面,或許前者比後者範疇略小,破體往往表現爲諸多"活法"之一端。破體與"活法"說,都表現爲宋代文學在尊法度基礎上的新變化通,兩者都爲宋代文學的獨樹一幟和開拓新境,有所貢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過分析"見"字的句法語義特點,重新整理上古漢語中"見"的音義關係。文中將讀見母的"見1"細分爲"視綫接觸到人、物或場景"(見清1)、"知道,覺得,預見"、"遇到,遭受"和"和……見面"(見清4)4個義項,通過用例說明"見清4"不含致使義。將讀匣母的"見"歸納爲"見2"和"見3"兩個詞,"見2"由"見清1"的被動用法變聲構詞而來,義爲"人或事物出現、顯露",其使動用法固定爲新義項"使……出現、顯露"。"見3"也由"見清1"引申而來,變聲以示尊卑,義爲"拜見",它的使動用法也固定爲新義項"使……拜見,引見"。文中指出了已有研究中的不當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考辨趙厚均先生《袁枚集外書札十九通考釋》中第七通書札《與洪稚存書》關于何水部考釋的一處筆誤爲肇端,訂正信中何水部實係清季著名科舉家族靈石何氏的代表族人何道生而非何承燕,並對該信中所涉袁、何二人詩文交誼始末進行深入發覆與考述,進而引出袁枚關于性靈說的一則重要詩論材料,其標舉詩爲心聲,性情所得的詩學觀,對何道生産生了重要影響,在文學批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而本文正是試圖藉助對袁、何二人文字之交的勾稽來還原該詩論提出的具體歷史語境,以助于袁枚生平行迹與性靈詩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學術創新需要懷疑的精神,宋明理學的興起以唐代經學懷疑之風爲先導,發展至宋代成爲"以己意解經"的潮流,然後引發了一場儒學的革命。一般認爲,唐初經學成果以孔穎達《五經正義》爲代表,特點是采取"疏不破注"的保守解經方式。實際上,從初唐開始,在禮學的實踐領域,還有另外一種與"疏不破注"截然相反的經學思路,即對以往禮學經傳的徹底懷疑和自由辯論。這種在政治實踐中産生的經學態度打破了對經典注疏的迷信,開啓了懷疑經傳、自我而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魏源《書古微》是晚清今文經學家治《尚書》學的扛鼎之作,魏源于其中所關注的是孔子于編次《尚書》時所寓"微言大義"。在魏源看來,此"微言大義"是孔子經由七十子後學而傳于後世,故治經學,必歸重于師法、家法。以《尚書》學史而言,唯西漢得此師法、家法。見于《尚書》的"微言大義",既有與《春秋》今文學家相通的"三統"說,亦有魏源解讀《尚書》時,所特重的以"放勛"、"重華"、"成王"等爲徽號、有天下之號說。以後者而論,魏源于其中所揭示的政權合法性根源。魏源嘗試假徽號之說,將"天命"與"民意"的兩重合法性分開表述,以體現後者的相對獨立性。而體現天下人亦即民意的合法性基礎,則本于制禮作樂,此方爲立國之基。  相似文献   

16.
筆者統計,南宋真德秀《大學衍義》一書僅提及和援引《詩經》就達六十二篇(有的詩篇引録不止一次),約占《詩經》總篇幅的五分之一。援引《尚書》達三十篇,占《尚書》總數五十八篇的二分之一强。本文擬以《大學衍義》引《詩經》爲例,來說明真德秀是如何援引和利用《詩經》資料來闡釋"帝王之學"的理論的。  相似文献   

17.
乾嘉學者段玉裁提出的"聲與義同原"是傳統詞源學中的一個著名論斷,但學界對它的理解尚存分歧。本文從分析段玉裁的音義觀出發,探討段玉裁對"右文說"的推闡,進而發掘"聲與義同原"的內涵,這將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詞語派生與文字孳乳的關係問題。  相似文献   

18.
《喪服變除》是西漢時戴德所撰關于不同類別的喪服制度和變服除喪儀節的著作,大約五代後晋至北宋之間亡佚。學界對戴德編《大戴禮記》研究較多,對其《喪服變除》關注不够。本文考述了《喪服變除》的撰寫與亡佚情况,對清代學者所1佚文進行校勘,並從賈公彥《儀禮疏》中考補出一條新佚文。在此基礎上,對佚文重新分類編排並標點,整理出了可靠的基礎文本。《喪服變除》是戴德"情文俱盡"禮學思想的最佳詮釋,是繼《儀禮·喪服》篇之後,關于喪服論述集中且較爲全面的著作。與《儀禮·喪服》篇相比,《喪服變除》佚文具備較高的創新價值,是研究喪服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經典釋文》對"繫"字二十條音注爲基本材料,對"繫"的音義關係進行分析,歸納其音義配合規律:讀見母音時爲動詞,"連綴"之義,且多特指爲以下綴上、以末連本;讀匣母音表示"帶子"和"世系"的意思,在《周易》"繫辭"中也念匣母。文章還簡單分析了"繫"、"係"、"系"三字的關係,結合出土材料指出傳世《經典釋文》中的歧誤,並對辭書的修訂提出了意見。  相似文献   

20.
自1898年以來,係詞"是"何時産生、從何産生及如何産生,關于這三個問題學界一直有争議。在第一個問題上,學者們争論的主要是先秦有没有係詞"是";第二個問題上,各家說法可以概括爲代詞說、助詞說、副詞說、形容詞說、自源說等五種;在第三個問題上,代詞說等五種主張也都有自己的解釋。本文試圖全面梳理漢語係詞"是"的起源研究成果,最後對研究者們所取得的共識、存在的主要分歧,以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做出了小結,並對未來的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