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酒桌上迟到了、说错了话、敬酒敬错了顺序,大家都是要吆五喝六地大喊罚一杯的。可是罚字多不好听啊,于是便有人喊:不是罚呢,是奖一杯。奖字多好听啊,结果往往都是罚酒不吃吃敬酒,咕噜咕噜把那酒喝下去了。罚酒敬酒其意一也,反正要把你灌得够戗才罢、醉得半死方休。  相似文献   

2.
在西餐场合上喝酒,有一定的礼仪,可不能乱敬酒。敬酒的礼俗,各国的国情大不相同。中国人不论在何种吃饭场合,先干为敬再说,若是不吃敬酒,就得吃罚酒;打通关、比“公杯”,更让酒量不好的人胆颤心惊,不过还好,愈来愈多人不再勉强别人干杯,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3.
社交规则     
<正>※把别人想得太复杂,是因为你也不简单。※始终要记住:别把你的头抬得比帽子还高。※最大的美德是好心肠。你不可能去爱每一个人,但可以对每一个人表现出善意。※"敬酒"当然要喝,"罚酒"既推不掉也就带着微笑喝了吧。※说谎,只是卖弄"小聪明";圆谎,可要搬出"大智慧"。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蒲松龄科举不第,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曾经做侍郎毕作有的幕僚。有一天,毕作有宴请卸职返乡的尚书王焕祥,要蒲松龄作陪。席间,王焕祥提议行酒令助兴,大家议定了韵律不限,但必须三字同头,三字同旁,输者罚酒一杯。毕作有是东道主,首先举酒吟道:"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  相似文献   

5.
尴尬     
正参加一个朋友的寿宴,去得太迟,朋友便引导我坐到主桌的一个空位上。坐定环顾一桌,既是熟脸又是生人,经常在本县的电视上看到又从未亲密接触过一次,欠身一一向他们点头微笑。开席,刚吃两粒花生米,其他桌就来了第一批敬酒的,这书记、那县长一一敬过,领导们坐着或酒或水意思一下,敬酒人都是一饮而尽,最后到我这儿用杯底酒向我致歉:喝多了,意思一下。我却受宠若惊,恭敬站起一饮而尽。刚坐下,第二批又来了,紧接着第三批、第四批,一批又一批,我是一杯又  相似文献   

6.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旅居国外的张大千回国来到上海,他的学生糜耕在上海和平饭店专门设宴款待海外归来的老师,还邀请了当时上海的各界名流作陪,其中就有京剧大师梅兰芳。虽然张大千和梅兰芳都彼此知悉对方的大名,但是这次宴会却是两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宴会上,梅兰芳首先站起来向张大千敬酒说:"鄙人先敬张大师一杯,欢迎您荣归故里。"张大千见京剧大师向自己敬酒,就马上站起来谦虚地说:"不敢当,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应该我先敬您才对啊!"敬称  相似文献   

7.
30年前1978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那时候的我很容易感冒,生病了一般都吃银翘解毒片,这药片大,难闻难咽,一次要吃四五片。见脸上总挂着鼻涕,奶奶总是唠叨:“要你打完球就把衣服穿上,贪凉吧。用热水泡泡脚就睡觉去。”记得那时奶奶对泡脚总是情有独钟,老用她那永远不变的四川万州腔说:“有钱吃补药,没钱泡泡脚。”说得顺口又好听。于是,“泡脚”一事,便总是萦绕在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8.
凡是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醒目的红底白字展板,上面写着:“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六条规定,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这六条规定:“一曰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9.
“多好的群众啊”,这是很著名的感叹。这样的感叹,感叹着些什么呢?一个企业破产了,大家都下了岗,但是“大多数职工非常通情达理,许多一辈子为工厂作奉献的老职工尽管生活困难,却从不给工厂添乱,都是自谋生路”,领导非常赞赏地说,“多好的群众啊”。洪水来了,一些地方要泄洪受淹,一家损失至少上万元,但是“为了更多的人生命财产安全,要在这里行洪,俺没说的”,农民噙着眼泪地说,受了损失却“无一例外地支持上级决策”,大家交相噙着泪地感叹:“多好的群众啊。”“多好的群众”,大多类此。冤死不告状的,有病干重活的,无偿却奉献的,遇暴不反抗的,…  相似文献   

10.
古时“一杯茶”的故事阐明了“只有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才能装下别人倒入的东西”的道理。这一“哲理”作为学习观和教育观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是值得称赞的。然而,我认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却千万不能空掉自己的杯子,应“请先把自己的杯子满上”。空杯原理: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然后倒入别人的东西,此时杯中得到的就是一杯与别人一样的东西。当再有人要倒入时,又先空掉自己的杯子,得到一杯另外的与别人一样的东西。……这样杯中永远装的是一杯与别人一样的东西。满杯原理:先把自己的杯…  相似文献   

11.
张标 《经营管理者》2009,(9):107-109
一位老秀才说:“骗人和被骗,都是一个贪字啊!”诚如是。比如本故事主人翁,历经大喜大悲,最终落得一无所是,就因为逃不过贪婪二字。  相似文献   

12.
凡是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有一块醒目的红底白字展板,上面写着:“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相似文献   

13.
张二江说:“老陈啊,你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我当市委书记还得过一些小钱,你在企业当老总这么多年,难道一点小钱都没有得过?”办案人员说:“打死了就打死了!我们不怕!你知道是谁要搞你吗?是张二江书记和xxx市长。打死你也不要紧,把你送到火葬场一烧完事,说你畏罪自杀,你想告状就到阎王那里去告吧!”尽管如此,他在被宣布无罪出狱后第二天就向天门市主要领导提出请求:“我可以不计前嫌,不用天门市提供一分钱,保证在半年之内使金天公司起死回生。”令人惊叹的是,他的请求遭到了拒绝。莫非这些也都是张二江留下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1933年,谢觉哉来到苏区,为毛泽东做秘书工作。有一次,毛泽东要他写两张通知,他开始认为自己弄笔杆子多年,写通知有何难。于是,按照往常的写法,很快就把通知写好了。不料毛泽东看后,把他写的都删改掉了,一个字也没留下。他很纳闷。毛泽东和蔼地望了他一阵,只说了三个字:“你学吧。”谢老从这句话里得到启示:过去虽然写了不少,但都是给知识分子看的,现在要给工人农民看,对象变了,文风也得变。工人农民中不少人还不识字,给他们写的通知,一定要念起来听得懂。从此,他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文风,终于写出了许多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人什么是“一把手”?有个冠冕堂皇的说法是“单位或组织的第一责任人”。这就怪了,“责任”干嘛用个“把”字?所谓“把”,词典的注释说得清楚,就是“握住”、“控制”、“独占”等。所以“把”,当然是“把住权力”。若按“一把手”的字意拆解,应是两个要素:一是“把权第一人”;二是“独占”,并含有“凌驾”意境。于是我对“一把手”称谓产生了三个联想。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和爸爸学下象棋,我总是一心一意的只想吃爸爸的棋子。“啊!吃了一个兵!”我高兴得不得了;“啊!又吃了两个。”我拿着吃来的三个兵兴高采烈地在棋盘底部排来排去。就在我得意忘形之时,爸爸不动声色地把棋子一搬,轻轻说了一声:“将军。”我的得意突然冻结  相似文献   

17.
王跃文  君凌 《领导科学》2006,(13):54-56
一小刘是县政府办专给县长写材料的,县长大会小会上的同志们加冒号多出自他的手。李县长马上要调到别的县任县委书记去了,政府办公室主任向克友同几位副主任设宴为李县长送行。小刘因为给李县长写了几年报告,劳苦功高,也被破格邀请了。大家轮番给李县长敬酒。李县长不论接受谁的敬酒,都要说几句热乎话,算是对下级的临别寄语。轮到小刘敬酒时,李县长客气了几句,然后说:小刘同志工作态度非常认真,文字功夫仍须提高。领导同志肯定一个下级,不能讲过头话,那样不利于同志进步,对下级文字功夫的评价更要留有余地。若是讲下级的文笔很不错,那他自己…  相似文献   

18.
说『忙』     
“忙 ”,是 时下 使 用 频率 极 高 的一 个 字, 是几 乎每 个 人 都挂 在 嘴 边的 口 头禅 。不 信你 去 问问 ,十 个活 人九 个“忙 ”,剩 下一 个 正 忙着 找 事 去“忙 ”。两 人 见面 ,尚 未寒 暄 ,“ 忙 已 出 口:“最 近 忙不 忙?”“ 忙啊 !“ 忙 什 么 呢 ? ”“ 瞎 忙 ! ” 好 一 个“ 忙 ”字 ,内 涵 无 限 ,外 延 无 边 。 于是 ,便 有 了“ 宵 衣 旰 食 ”、“ 日 理 万机 ”等 雅 词 来 形 容 公 仆 们 。 一 般 来说 ,“ 忙 ”就 是 意 味 着 干 活 多 ,但 事实 上 也不 一定 。 比如 ,跑 项目 就 是 一桩 令 人 不得 不 …  相似文献   

19.
政府投入要把民生放首位让人民得实惠 [网友"爱国的网民"]总理您好,您刚才讲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我看了一下,很多都和基础建设有关,这固然是好,但现在民生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啊,是否把国家投资的份额给民众教育、社保、医疗、困难户的基本生活保障等民生方面多划点.  相似文献   

20.
河之洲     
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两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两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现代文豪鲁迅再加上“脑到”。六字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