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新疆军府制下,伊犁将军节制乌鲁木齐都统,具有实际管理权。伊犁将军奉谕旨审理乌鲁木齐都统及其辖区内案件,超越常规司法程序,达到了司法监督的效果。伊犁将军对乌鲁木齐都统任职情况以及员缺时及时上奏皇帝,保证都统之职正常运转。伊犁将军管辖乌鲁木齐都统辖下的驻防八旗和绿营,按例对驻防八旗和绿营职官出具切实考语,考察各官员任期内的表现。乌鲁木齐在内地化过程中,逐渐疏离伊犁将军的管辖,政治重要性不断加强。新疆省制建立,伊犁将军与乌鲁木齐都统的关系演变为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的关系。新疆巡抚节制全疆,伊犁将军管理伊塔地区,拥有军政权和司法权,伊塔道由伊犁将军和新疆巡抚双重管辖。  相似文献   

2.
清代伊犁将军府的设立 ,对巩固西北边防 ,抵御沙俄侵略 ,稳定社会秩序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疆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文论述了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府的历史地位、人选及其兴衰过程  相似文献   

3.
清代在新疆设置管辖天山南北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在统辖新疆150年间实行屯垦戍边的基本方略,对当时解决新疆的民生和生态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对后世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用科技哲学、社会发展哲学的理论观点,科学分析清代伊犁将军执掌新疆期间对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的功过利弊,对当代新疆的借鉴给予新评价、新观点、新结论和新对策,为中央和新疆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开展新疆民生和生态建设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参考,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38个民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伊犁回族的发展历史,在回族历史和少数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地位。笔者根据自己在伊犁的生活、工作经历,在原伊犁州政协李侬老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实际调查与核实,对伊犁回族人口变迁、文化教育、所从事的职业等方面作详尽考述。  相似文献   

5.
伊犁速成武备学堂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犁速成武备学堂始建于1907年,设于惠远城。1910年停办,改设伊犁陆军小学堂。伊犁速成武备学堂生源主要是八旗子弟,毕业生中的一些锡伯族学员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学堂引入西方的军事教育方法.推动了新疆军事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清代伊犁满营旗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洲八旗入关后,曾在全国占田,驻防的八旗兵也大多曾经营屯垦。乾隆朝在收复新疆后,在伊犁屯驻大量满洲、蒙古八旗,也举办了旗屯。关于旗屯,锡伯、索伦营以及绿营的屯田,前人的文章中已多有述及,但对满营的旗屯涉及很少。该文对伊犁满营举办旗屯的原因、发展的经过及其作用作一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清代满文档案资料,着重对清代新疆官方垄断的民族贸易——伊犁哈萨克贸易的起因、经过、发展、特点及每年实际的贸易成交额等问题,作了分析研讨。  相似文献   

8.
曾纪泽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宣告了沙俄在我国伊犁地区殖民统治的结束,伊犁正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曾纪泽因而获得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但曾纪泽之所以能与俄国顺利签订《伊犁条约》,实与刘锦棠有极大关系一、坚决打击阿古柏余孽及卖国贼白彦虎等人的武装骚扰,粉碎了俄国利用武装骚扰长期霸占我国伊犁的阴谋;二、坚持以武力为后盾收复伊犁,才使得清政府拒不承认崇厚与俄国所签之条约,改派曾纪泽重新赴俄谈判,迫使俄国退还我伊犁。  相似文献   

9.
试论清代伊犁城市体系之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以伊犁为军府制的统治中心,移驻人口,修建伊犁九城,形成了该地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群落,促成了伊犁中心城市和城市体系的产生。以惠远城为中心,惠远城和惠宁城为第一级城市,绥定城和宁远城为第二级城市,其余五城为第三级城市。其城市体系特征明显,体现了以政治军事布防为主要目的,以屯垦屯牧经济生活为经济保障,具有综合布局、职能互补、交通方便、民族隔离等特征。清代新疆北部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根源为:军事政治布局是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契机;屯垦开发是其稳固发展的基础;国家强有力的统治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清代西北边防体系由军府制的伊犁将军所辖之新疆各军府及内地督抚制下陕甘总督所辖之陕甘两行省、并哈萨克、布鲁特等藩部和浩罕、阿富汗等属国所构成的西北新月形藩属体系所构成。在这一体系中,以伊犁将军为中心,西北新月形藩属体系内各藩部与属国为藩篱,伊犁将军辖下新疆各军府为边防前沿,陕甘总督及所辖陕甘两行省为西北边防战略基地和战略支撑,陕甘总督与伊犁将军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保证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1.
曾纪泽作为晚清驻英法俄三国公使,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俄伊犁问题交涉期间,他审时度势,采取了备战促和的谈判策略,较好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同时,伊犁谈判也反映了此一时期中外关系的发展脉络和晚清政府的外交态势,对清政府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乾隆年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天山南北,为戍边,自东北调遣驻防军携眷进驻伊犁,组成“伊犁四营”。其中的索伦营由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组成。他们在今霍尔果斯河两岸屯垦游牧,驻守台站和卡伦,换防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巡查边界,御外侮,平内乱,又遭农民起义的冲击。新疆建省后,又恢复其驻防军功能,直至辛亥革命解甲。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新疆哈萨克贸易是边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的重中之重,乾隆时期新疆哈萨克贸易发展迅速,其贸易中心地点也从乌鲁木齐转向伊犁,客观上成为这一时期清朝政府治理边疆政策之哈萨克政策走向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14.
从地域文化影响的视角探讨王蒙的幽默风格成因。新疆生活16年的经历,伊犁的地域文化,维族乐观、机智、幽默的性格,是王蒙创作风格形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影响并渗透王蒙小说创作的精神、题材、人物形象和语言  相似文献   

15.
1762年伊犁将军设立后,察哈尔、厄鲁特等5营相继建立。察哈尔、厄鲁特与其他3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蒙古营的社会制度为总管旗制,其社会职责主要是驻卡巡边、牧放官牧厂的牲畜等。  相似文献   

16.
伊犁历代移民开发与世居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论述伊犁上下两千年间各民族移民开发史实.认为伊犁历代都是移民社会;移民类型复杂,主要以民族迁徙为主,表现出强烈的地缘政治性和政策性;伊犁移民的生存和发展,与祖国的强盛和稳定密不可分;伊犁13个世居民族的形成,都是近现代移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互动中,伊犁回族文化发生了一定变迁。伊犁回族的文化涵化,从表面上看是一辛中文化模式的选择,从本质说它实是回族入在异文化生境中文化适应和生存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乾嘉时期伊犁流人诗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清代乾隆、嘉庆两朝伊犁流人诗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刘锦棠剿除阿古柏余孽,巩固边防,在中俄伊犁交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回族移入伊犁的历史已持续百余年,他们行走在新疆与内地之间。他们的迁徙历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过程。关于这个群体,移民资料罕见,通过他们的群体记忆,挖掘了大量发生在迁徙路上的“故事”,不仅为探寻这段迁徙路提供了佐证,而且有助于当地回族历史过程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