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网络粉丝群体心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以及与网络粉丝团的“粉丝头”的深度访谈,从网络粉丝群体的创建、群体领袖的产生、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决策的执行和群体内聚力的影响5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活动。网络粉丝个体在加入网络粉丝群体之前存在着一个对群体的勘查过程,能够使加入的粉丝得到需要的信息,使之达到心理满足的网络粉丝群体更容易吸引“散粉”积极加入到群体中来。在粉丝群体创建之初,虚拟社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粉丝往往会被推选为群体的领导者。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网络粉丝群体的规范对于群体成员的约束性较小,粉丝成员为了追求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往往采取从众心理遵守群体规范与规则。粉丝群体的内聚力主要来源于集体的威望、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完成目标时得到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2.
我国群体纠纷和群体诉讼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在大工业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群体纠纷和群体诉讼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国目前群体纠纷和群体诉讼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规模和数量,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我们应当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和对策,大幅度降低群体纠纷和群体诉讼发生的频率和规模,更好地发挥群体诉讼的正面作用和效应.  相似文献   

3.
女书群体属于一种典型的妇女亚文化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以当地封闭而富饶的自然环境和当地妇女内在的精神需求为条件。女书群体由感情相投的女性自发组成,群体成员之间感情深厚、凝聚力很强,表现出一定的稳固性。同时,女书群体在缓解成员郁闷情绪、提升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和知识修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包括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各自体现了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知识群体内涵及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知识群体概念的提出是党对知识分子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一群体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阐述高知识群体的内涵、特征,明确高知识群体在知识分子中的地位及作用,为高知识群体政策研究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利用网络虚拟群体的特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的来临,在青年中出现了以共同兴趣和爱好为基础的网上俱乐部、网友联谊会、网上社区等网络虚拟群体新型组织。网络虚拟群体有着现实群体所无法比拟的特征和优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占领教育大学生的网上群体,利用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服务和凝聚大学生,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传播无处不在"的群体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产能过剩是群体传播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其兴起的社会土壤。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无时不在的"物理空间"。群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传播的意义传递和媒介垄断,又为个体、群体、企业和机构参与传播竞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既存博弈又有合作,只有相互借力才能共赢。在网络推广、文化营销中,充分利用群体传播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等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交织,却是谣言产生影响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群体社会心理气氛是制约和形成人们在劳动群体中的相互关系的环境的总和。它是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状态、群体的情绪、群体成员间相互关系、领导的风格、群体成员对劳动、对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等的现实态度的综合反映。企业管理的实践表明,企业群体社会心理气氛的水平如何,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一般地说,社会心理气氛好的群体,既使使用陈旧的机器设备,或处在不利的环境之中,也可以创造奇迹,而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职业结构已由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由传统农业、乡村管理、外出打工、非农产业构成的多元职业结构。相应的传统农民群体、乡村管理群体、打工群体、非农经营群体在物质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虽存在程度不同的浅层和局部差异,但在整体上并未发生深刻变化。而且,大多数职业农民认可劳动收入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除打工群体外,没有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  相似文献   

10.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受到群体影响,网民的观点和行为越来越极端化,最终产生极端言论和极端行为的现象。网络特性催生极化群体,技术赋权助推群内同质,不良网媒引导群体情感,群体心理加剧群体极化,这些都是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原因。当代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极易受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而造成道德共识分化、道德认知窄化、道德选择失能和道德行为失当等现象。因此,必须通过突破圈层壁垒、破解“信息茧房”、疏导网络情绪、治理网络舆情等途径构建网络道德生态环境,以此来凝聚青年道德共识、夯实青年道德认知、优化青年道德选择、强化青年道德责任,促进青年道德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关于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一直是美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审美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是审美性趣的培养 ;其次是审美观念的培养 ;再次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美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和掌握美和审美的规律 ,更重要还在于按照美和审美的规律来促进世界的美化。要能实现这一任务 ,就必须借助于美育 ,只有通过美的人和他们的审美活动 ,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 ,世界更美和人更美。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图式概念出发,分析个体审美发展教育是将心理学与美育相结合的一次理论尝试,对个体审美发展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作用.这种启示作用表现为个体审美发展教育应考虑的因素;个体审美发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个体审美发展教育应采取的方法;以及个体审美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4.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culture, consumer aesthetics highlights the economic dimension and the daily aesthetic cultures. The new aesthetic proposition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and rationalit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non-utilitarianism and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consumer aesthetics integrated with culture and economy deeply can bring self-expression, self-improvement, and aesthetic value to the individual. Consideration of consumer aesthetics is a logical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academic inquiry in aesthetic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民族歌剧,始终坚持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审美选择与价值取向,以体现高昂时代主旋律的审美创造,显示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和审美效应。中国民族歌剧经受着时代和中外文化的共同影响,在文化选择、美学追求、精神内涵、审美功能等诸多因素的交融和整合过程中,形成并逐渐完善了美学风格:以歌唱为主,多元综合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悲壮”、“优美”和兼容于二者之中的“幽默”这3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散文审美意识出现了既有多声部复合变奏,又存在审美理想趋同的复杂局面,尤其是都市生态危机和都市美感危机中的审美理想趋同最为突出.当前都市散文审美理想相当大程度上是以乡土田园所代表的农业文明审美风范为参照而衡定.乡土田园的古典美已构成对都市现代美的遮蔽.当前都市散文审美意识应在吸取古典人文资源的同时,努力张扬自身的现代美内涵,给人们提供富有时代内涵的审美经验,实现当前散文创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语文审美素质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美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是审美心理建构,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审美因素,发现其中的美。审美素质的养成应该通过审美人生教育的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审美表现是“后现代”审美文化表现的一个范本。它功利性、非距离性、“物欲化”的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背离了一些审美经典理论的设定;它对世俗审美趣味的追逐与肯定,表现出对传统审美趣味挑战的态势;它运用现代技术批量生产的仿像图片是对传统崇尚个性与创造性审美表现的解构。广告诸如此类的审美活动,凸显出广告审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从以实践为本体的实践美学的角度对审美人格进行全面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打破以往单纯从美育这一单一的维度研究审美人格的局面,以推进审美人格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实践美学的视野审视审美人格可以看出,审美人格不仅属于人自身生产的范畴,而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态化;与此同时,审美人格也属于美学的基本问题,其与美、美感、艺术一起构成美学完整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20.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