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宁波城市品牌建设中的政府公关策略,对提升宁波城市竞争软实力,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祁明德 《城市观察》2012,(6):144-155
同一区域内的城市之间既存在广泛的竞争,也天然要求彼此间的合作发展。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间竞争的首选工具。城市品牌的发展既需要广泛的营销推广,更需要扎实的品牌基础建设工作。本文从城市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品牌建设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区域内不同层级的城市品牌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间良好竞合发展格局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大联 《现代妇女》2013,(11):215-215
城市品牌经营管理策略是城市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求,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创造独特的城市品牌经营策略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也最终影响到城市的长期竞争力。积极科学的城市品牌经营管理体系是城市发展旅游吸引投资的必备条件,品牌推广和其他活动的内容是一个城市品牌经营策略的核心价值观。本文从城市的品牌管理实质意义出发,探索城市品牌经营管理的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战略管理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4.
创建生态城市塑造天津城市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桂敏 《城市》2009,(10):67-70
一、创建生态城市是塑造天津城市品牌的需要(一)城市生态与城市品牌有着本源的联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牌成为营销界最热门的主题。而城市也可以像产品或服务一样进行品牌建设和管理.这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的共识.成为城市营销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亮点。在现代城市竞争的“春秋战国时代”.更需要塑造城市品牌.迎接城市全球化、城市新分工格局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由资源竞争转向资本、技术竞争,最终走向文化竞争。广州要迈向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建设下功夫,还要在文化和品牌等软实力建设上下功夫,不仅要"以文化论输赢",还要"以文化论未来"。借助SWOT分析法,将广州市文化品牌发展战略与自身建设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这些因素展开综合分析,探讨广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陈卫莉 《城市》2017,(12):59-62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让重庆由开放末端跃升为开放前沿,重庆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走城市品牌化道路是重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为重庆城市品牌的发展带来诸多利好、 提出更高要求.走城市品牌化道路需要有效包装与传播城市品牌.在城市品牌包装方面,依据个性鲜明的包装原则,在包装内容上做到形象的丰满性.在城市品牌传播方面,强化政府的传播主体作用,整合各种传播方式,加快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彭亮 《现代交际》2012,(5):227+226
本文从城市经济的发展入手,围绕武汉市的城市经济发展问题,阐述了城市品牌的含义,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品牌建设的状况,提出并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品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提高武汉市城市品牌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曹秀华 《公关世界》2010,(12):62-63
城市品牌,是一项伟大的运动。一个城市品牌的建设,不是一个市长、书记,或者某个市民的个体愿望,而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意识,这样才真正能推动这项伟大的工程向前进。可喜的是,现在我们看到,大家对于城市品牌的关注,品牌意识觉醒正在中国的多数城市中兴起。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品牌跟城市的经济、产业、文化、传统、空间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鲜明的个性化城市品牌对于吸引投资,吸引游客,吸引人才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我国城市的品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城市没有城市品牌建设的规划,不少城市觉得品牌建设就是做些广告,甚至有些城市不知品牌建设从何做起,完全忽略了城市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度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是生态、人文和产业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俭 《城市》2009,(1):71-75
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就是传播力、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力。近几年.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休闲之都”、“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内有关机构也先后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等评比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战略。文化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不管城市标语是否属于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反正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上此道。但是,反观见诸于媒体的所谓城市标语,或将其混同于旅游口号,或根本没有体现出城市个性,或行文拖沓、表意不清,或瞒天过海、不符实际,或小家子气十足、不能彰显出精神,不但没能凸现城市特色、打造出城市品牌,反而令人如鲠在喉,糟蹋了好端端一座城市的名头。  相似文献   

12.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工具。随着城市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城市管理者开始仿照企业的做法,通过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个性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和集聚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其中吸引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因为城市发展最关键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马聪玲 《城市》2019,(8):75-79
公园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概念,是对城市生态价值的凸显,是“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城市层面的体现。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尔是韩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是世界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首尔构建起的城市品牌导入、组织、联动、演进和实施的城市营销组合,快速有序地建立起了首尔生态、绿色、现代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具体做法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营销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共关系》2001,(5):14-14
品牌效应是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这种竞争手段,于不知不觉中已升华到城市这个中观层次,并且城市品牌可能具有超过一般商品品牌的效应。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城市在沿海城市发展中是佼佼者,但是它们所创造与利用的品牌效应是不同的。青岛主要是创造和依托海尔集团等企业商品品牌而闻名海内外,大连则主要是创造和利用了整个城市建设品牌而驰名中外的,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5.
金丽国 《城市》2011,(11):41-44
在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行资本,对实现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讲,公益性、社会性及超前性是城市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具有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等主要特点。基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这些特点,在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其基本方式一般是由财政投资、政府经营。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文化产业化需要建立有城市精神与地域特征的品牌产品,当代文学产业化因其具有的精神属性、创意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多元辐射属性对于城市文化品牌的产业化具有品牌的塑造功能、传播功能和承接功能,因此要建立当代文学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产业化组织机制、产业化传播机制与产业化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波  白志刚 《城市观察》2012,(5):134-14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伦敦地方政府通过各项改革措施,成功实现了从世界文化古都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转变。伦敦建设世界城市的每个阶段都尤为注重规划;金融服务业为伦敦世界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引擎;多元完善的交通设施是伦敦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国际多元文化中心、创意城市建设是伦敦世界城市软实力构成的核心;都市囤建设及大伦敦政府体制管理新模式是伦敦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保障;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是伦敦世界城市吸引高端人群,增强宜居性的重要原因。伦敦的阶段性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大城市加快国际化进程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威海城市定位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登国 《城市》2008,(2):41-44
一、城市定位及其基本原则 城市定位是通过对城市资源、城市文脉、城市历史等内容进行梳理,按照惟一性、差异化等原则对城市的核心性资源进行挖掘的一个过程。通过城市定位找到城市的灵魂,并把城市的核心和灵魂放大,通过城市定位来塑造城市品牌,打造城市文化资本,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循环型城市社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小城市存在城市定位特色缺失及个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对遵义市红花岗区城市定位选择的案例研究发现,政治因素、资源禀赋、区域文化、竞争环境、发展趋势影响城市的定位选择。西部小城市定位不准的主要原因是财政困难、产业缺乏、城市化率低、传统城市经营方式不可持续。发展经济、解决财政问题是城市政府的首要选择,城市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及城市政府的现实需求对城市定位选择具有直接影响。现有城市定位理论对中国西部中小城市的定位指导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胡彬  王媛媛  仲崇阳 《城市观察》2021,74(4):145-156
江南地区的城市发展构成了江南文化兴起、演进与繁荣的历史动力,并且后者的影响力因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形成而不断扩大.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以文化品质彰显城市个性的总体导向下,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在应对竞争中需注重大都市战略空间迭代中的文化作用,在"地方空间"的层面依托根植性的文化创新助推内生增长,以此增强在"流动空间"运行体系中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这意味着,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将面临文化发展与区域路径的深度融合趋势.江南文化的创新价值最终体现为"城市—区域—国家"的多层次品牌塑造能力,特别是从文化创造力到文化凝聚力的提升过程,涉及长三角城市群协同治理的深层次推进问题.因此,以江南文化为基底的文化品牌建设,应被视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发展与创新、区域软实力基础设施建构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