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文化的载体,言语运用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的哲学差异导致模糊修辞在汉英两语言中呈现迥异的地位区别。浓郁的华夏文化诉求使得模糊修辞在汉语中占据了主流地位,英语却因其追求客观性的哲学理念不得不退居次位。  相似文献   

2.
自从1965年美国扎德教授提出“模糊集”以来,模糊理论很快被用于许多学科。在修辞学领域,越来越多的文章对“模糊修辞”进行了探讨。所谓模糊修辞,就是利用模糊手段来加强语言的修辞效果。它是模糊手段在修辞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在修辞的两大分野里,属于稠极修辞的范畴。修辞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不同的语体要使用不同的达意传情方式。从整体上说,修辞和语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模糊修辞同文艺语体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本文试从两个方面简述。  相似文献   

3.
以模糊修辞理论为基础,结合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对广告语中模糊修辞所发挥的多方面的、积极的语用功能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指出模糊修辞能使人们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时更为合适得体。  相似文献   

4.
张延君 《东岳论丛》2005,26(4):112-115
以凯普兰(Kaplan)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西方对比修辞研究认为,语言与写作是文化现象,受文化影响的思维与语篇交际模式对二语写作有着干扰作用,传统的对比修辞研究注重的是对写作成果的对比分析,过于强调二语写作的修辞准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对比修辞学的研究兴趣与重点有了很大变化,更注重写作过程的研究,并将认知与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写作研究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新的对比修辞研究视角。本文拟在新的对比修辞理论框架下,从跨文化视角诠释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修辞风格及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汉民族委婉含蓄的传统文化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根源,以该传统为基础,阐述了其对汉语词语修辞的影响,并结合实例分析在具体语境中模糊词语所体现出的委婉含蓄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诗歌与模糊修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具体探讨了诗歌与模糊修辞的关系:因为诗的质是模糊的,诗歌语言及其表达具有模糊的特点,所以诗歌需要模糊修辞;诗歌常用的模糊修辞手段是选用模糊词语,选用模糊表达方式,意象的模糊组合,模糊的韵律手段;模糊修辞可以使诗歌展现出图画美,可以增加诗歌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7.
论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灿烂的汉文化促生并影响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语修辞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素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9.
修辞与文化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修辞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 ,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其他文化因素的载体和表征。修辞现象与文化现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二者间的影响制约与渗透是双向的。本文着眼于文化对修辞的影响与制约 ,探讨修辞手段产生、发展和使用以及对其理解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汉语修辞史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即研究汉语修辞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如何相互推动。文章首先将修辞现象的演变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尤其是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其次,探讨文化发展对修辞演变的全方位影响;再次,探讨了修辞变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修辞阐释:美学、意识形态与“和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古有"修辞以立诚"、言道"和合"的大修辞观.由此出发,一种关注语言层面的修辞经验、自然融美学(修辞)阐释和意识形态(修辞)阐释于一体的艺术之"修辞阐释"可望成型.作为一种实践性、描述性的新方法论,修辞阐释不仅立意于对当下艺术理论领域本文、形式主义批评与语境、文化研究作一"整合",更是试图把"和合"品格贯彻到美学阐释内部、意识形态阐释内部和这两者之间的一次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2.
修辞知识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构件,而本科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修辞知识的相对贫乏,影响到学生的英文理解能力.在实际分析学生修辞知识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修辞知识与英文理解能力之间的强相关性,从知识要素和文化要素两方面确定修辞在低年级英语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位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引入修辞知识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言语修辞活动中,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口语修辞活动中折射出汉民族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含蓄、谦让、以和为贵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复杂、多样、异彩粉呈的汉民族地域风俗.  相似文献   

14.
克里斯托弗·胡德在对各种公共管理文献中的三个假设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概括了文化理论的基本论点,并运用文化理论来分析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讨论了文化理论框架下的四类世界观以及公共管理的修辞,并且对现代化趋同论进行了批判.文化理论有诸多的优势也有其内在的缺陷,它为解读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郑晓岚 《东南学术》2021,(2):214-223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6.
赖勤芳 《兰州学刊》2006,(10):88-90
本文借助保罗.德曼理论的文本分析,进而对他的修辞批评理论做出评述。保罗.德曼通过对“语法的修辞化”与“修辞的语法化”两个过程的分析,指出正是修辞与语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才显示出文本自身的力量,因而修辞不是对主体的压制,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呈现。保罗.德曼的修辞批评理论具有某种片面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保罗·德曼理论的文本分析,进而对他的修辞批评理论做出评述.保罗·德曼通过对"语法的修辞化"与"修辞的语法化"两个过程的分析,指出正是修辞与语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才显示出文本自身的力量,因而修辞不是对主体的压制,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呈现.保罗·德曼的修辞批评理论具有某种片面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钱钟书的隐喻两柄多边理论,在跨文化视阈下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并通过一些例子说明隐喻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创造并构成文化和传承并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透视言语行为理论,发现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包含了许多修辞因素,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的"说话就是做事"与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定义不谋而合;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意向性"体现了语言的修辞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三个恰当条件体现了修辞情境对修辞者的要求和修辞劝说策略;语言行为的三分法再现了修辞运作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言语行为理论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修辞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论辩研究的三个视角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论辩研究可大体区分为结果取向的非形式逻辑研究、程序-规则取向的语用辩证研究和过程-受众取向的修辞论辩研究三个视角.不同视角的论辩理论都从古典修辞思想汲取理论灵感,强调以或然意见而非绝对真理作为话语生发的基础,注重话语实践的时空、受众等情境因素在论辩生成与评估中的作用,体现了修辞转向或者说对修辞传统的回归.这些论辩理论资源理应成为西方修辞学术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辩研究的修辞转向对于修辞批评实践和修辞学自身的发展都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