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近年来,学报作者在投稿中屡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如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这些无视学术道德与操守的不端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而且给编辑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损害了学报的学术声誉,严重败坏了学风,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为倡导优良学风,规范学术行为,净化学术空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报作者在投稿中屡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如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这些无视学术道德与操守的不端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而且给编辑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损害了学报的学术声誉,严重败坏了学风,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为倡导优良学风,规范学术行为,净化学术空气,维护作者和刊物的权益,促进我省高校学报的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高校学报的实际,我们共同发表如下郑重声明:一、从本声明公布之日起,凡向本声明签署学报的任何一家投稿,作者均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来稿如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虚假注释等,一经发现,立即撤稿。二、对由于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者,有关学报将在刊物上对其不端行为进行公开曝光,通知当事人所在单位,并保留对其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权利。三、凡被发现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者,本声明签署学报将相互通报情况,5年内将共同拒绝刊发其任何文章。四、欢迎知...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最近在京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学风建设委员会已经完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将于近期推出,这将为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推动高校切实负起学风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本刊在来稿的审阅和编辑过程中,发现了多起学术不端行为,如一稿多投、抄袭刽窃、重复发表等等。这些学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学风,漠视学术规范、践踏学术道德与操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给编辑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而且其行为一旦得逞,将严重损害本刊及我校的声誉,在学界乃至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5.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要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高校学报作为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应该在其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高校学报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和体系,充分发挥学报编辑的引导作用,合理运用学术检测系统等方式使其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充分发挥学报的把关作用,力促高校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队伍的形象。为维护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尊严,保护学者权益,倡导优良学风,规范学术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校科技期刊应建立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编辑要结合编辑实践对高校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开展系统的研究,提出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与审稿专家交流加大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可信度、提升作者的学术规范意识、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罚机制等具体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以使高校学术期刊在改善学术研究氛围、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地,高校学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学报中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应对策略: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合理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加强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9.
着眼研究生教育管理层、导师和研究生自身三方面,从政策制定、培养过程、奖励制度等多个环节和师德、学风等角度分析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就各环节存在的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给出了事先预防的策略。通过“管、教、学”三方联动以净化高校学术氛围,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一稿多投、署名不当、引文不当、抄袭和造假等.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个人原因、惩戒不力、期刊自身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编辑的学术责任感;坚持学术规范,严格审稿程序和规则;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构筑反腐联防机制.  相似文献   

11.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防范问题,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作者不端行为防范入手,防范策略也多从制度层面、道德约束、编辑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在探讨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的基础上,试从编辑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展开研究,重在探讨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学报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历来就有发表文章揭露各国学术不端现象的传统,它们对中国的学术规范动态同样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注,有关报道或评论在引起学界兴趣的同时,也为提高两大期刊的影响力做出了贡献。相比之下,作为相关信息源的中国,其学术期刊对有关动态的第一时间报道或评论则常常缺位,因此多处于被曝光和被议论的被动状态。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的学术期刊应充分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现象是世界性难题,应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勇敢面对、自信处置本国的学术不端问题,有效利用资源优势,因时因势设置靶向栏目,以非固化的传播模块实时报导我国的学术规范动态,在展现自我评价与纠错能力和信心的同时,吸引国际社会对我国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关注,进而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985”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985"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立法"具有重要意义。对内来说,关系到它们作为"软法"能否对本校的科研不端现象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对外来讲,关系到它们对国内其它一千多所高校以及高校之外的众多科研机构制定科研不端"立法"发挥积极还是消极的"榜样"作用。统计研究表明:"985"高校"立法"之间对科研不端的各项表现的共识度除少数外,普遍比较低;在"立法"用语上"科研不端"与"学术不端"并无严格区别;在"立法"细化程度上清华大学最高,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最低;在科研不端"立法"模式上存在两种模式,两者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4.
学术不端不单是个体为了学术名利而实施的违反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从缄默层面看,学术不端更是群体性层面的学术失范,是现代性社会、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人性特征等社会文化基因在高校学术场域中的外在显现。高校要根除学术不端,除完善优化学术评价制度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摈弃表层化治理,澄清“学术不端”的缄默层面,唤醒高校学术人的社会良知,激活学术主体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5.
改变民办高校科研滞后面貌的关键,在于民办高校要摆脱“生存型模式”,稳步走向“发展型模式”,从“注重应用型”的院校逐渐转向“注重研究型”的大学,运用民办高校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灵活性手段,选聘有真才实学的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组建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学术团队,抢占学术前沿,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鼓励学术争鸣和竞争,产生较多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为纽带实现与企业的联合,从而为科研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互联网环境,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对一稿多投、抄袭行为、剽窃行为以及捏造行为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与防范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操作上可行的方法。实践证明,运用这些方法,可有效地防范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7.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了多个破除"五唯"不良倾向的政策文件,特别强调要破除学术成果评价中的"五唯"导向.那么,我国学术成果评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解决?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容易受到作者个人和单位级别的影响;学术成果评价与个人利益、单位利益相联系;单位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影响;交叉学科学术成果评价存在盲区.分析认为:全球各评估机构发布学术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国家、省部级及各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按照学科专业细分学术成果的相关制度等,均是造成不良评价倾向的诱因.为此,笔者借鉴发达国家学术成果评价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学术成果评价的目的,建议重新审视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制度,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进而完善我国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鼓励创作出有价值、高水平的原创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一种学术投机行为,是学术活动中的权力变性与异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目标与社会制度间错位导致的一种紧张状态。在这种场域空间内,学术文化失去了固有的内在价值与气质,学术理性无法再为整个学术学术场域提供充足的学术责任伦理标准。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行为合理化理论旨要,将学术不端行为以“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学术管理”为标准进行划分,有利于明晰学术人的学术责任。回顾大学学术场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存在技术手段治理无奈、现有制度执行真空以及道德约束孱弱之积弊,未能燃起学术人的学术责任伦理之心。基于此,根治大学学术场域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疾需要转换思路,以角色—责任—问责为轴心,培育学术人形成内生于学术本质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学术伦理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9.
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是科研院所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在对当前影响科研团队"发展力"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优化科研团队组织结构,抵制学术不正之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重视科研团队的文化建设,完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加强科研团队成果信息化管理等措施,提升科研团队发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