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如果说现代厨房是一幅作品的话,那么厨房的墙面砖和地面砖就是这幅作品的背景和底色。背景和底色不但决定了厨房这幅作品的整体效果,也是作品的质量关键。  相似文献   

2.
一、太行山、滹沱河所孕育的石家庄文化与精神的底色 在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地理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家庄西靠太行山,滹沱河从市区流淌而过,太行山、滹沱河孕育的石家庄文化与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3.
大庆精神的底色是文明至上。大庆精神文明至上的底色,既是英雄的大庆人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精心铸就,也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现代传承。其突出体现在以人为本,以民主为上;敬业爱国,以石油为上;思想解放,以科学为上;严中有情,以和谐为上。  相似文献   

4.
在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亚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女孩子18岁就开始化妆了。 18岁正值豆蔻年华,富有青春活力,即使不作修饰,也是楚楚动人,如适当作点化妆,将更增添魅力。若是天生丽质,化妆时完全不必打底色,只要抹一点淡淡的少女的口红(如桃红、桔红、粉红),稍微描描眉毛,画画眼线就很提神。若先天长得不太理想,比如皮肤黑、脸上有油性疙瘩,或是小眼睛,或是塌鼻梁,或是五官不立体、不突出,则化妆以弥补脸部的缺陷和不足为主,修饰性为辅。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写作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华散文研究不能回避的一大课题。他在众多作品里表现出的对中华文化传统钟情孺慕的底色之美、对时空流转变换画面闪现的流光之美以及对汉语音韵节奏丰富创造的乐声之美,此三大特点是他散文创作理念的一种成功实践,也是他运用中文写作散文的审美特质。底色、流光与乐声统一汇合成了他娴熟而光彩的中文世界。研究其散文世界的三美特质,对散文创作和鉴赏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风作为一种客观物象被文人有目的地选择,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寄寓其中者主要是在汉代以后。“悲风”现象如此普遍地进入文学的世界,至少是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二是先秦以来所积淀的“以悲为美”的审美文化心理。悲哀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但在这个底色之上,中国文化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中国文化兼备的这两种精神,促成了中国文人理想人格的建构。理性的快乐可以化解外感之悲,于是“好风”便以其活跃的生命向世人发出了诗意的微笑。  相似文献   

7.
人们之所以喜欢张爱玲,是因为她是特殊的. 她小说的底色是:苍凉. 张爱玲作品中苍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色。人民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力量,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文明的创造主体、实践主体、享有主体都是人民的统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色。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协调发展、和平发展和开放发展,协调、和平与开放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色。本色、底色、特色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最美丽的颜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只有继续体现本色、打好底色、彰显特色,才能建设走在时代前列的现代化文明,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级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人物传记浩如烟海,但鲜有一以贯之的税收底色和税收场景。几乎所有的历史记忆,都"顺理成章"地穿梭于"政治"的舞台。对道德的标榜和对智慧的推崇让我们收获了大义和忠诚,也收获了伤疤和泪痕。  相似文献   

10.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卢云峰 《理论界》2005,(12):183-184
张爱玲的散文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肯定人生,她那独语式的个体语境、深深的市民情结与孤独感和苍凉美的浓郁渗透,观照了芸芸众生的寻常人生。张爱玲散文苍凉与凡俗的底色提升了她散文的艺术品味,奏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首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13.
艾梅 《西部观察》2003,(9):50-51
早听说过贾和普--一个来蜀道旅行的普通旅行者. 丈夫去年春天到剑门关上搞摄影创作,在古柏参天、滴翠溢彩、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的"翠云廊"古驿道上遇见了背着行囊,徒步旅行的她.出于对古老蜀道共同的别有钟情和深切热爱,他们认识了,做了朋友.丈夫带回许多她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微胖,身材较高,白皙的皮肤,碧色的眼睛--一个典型的美国女人,衣着普通,金灿灿的发丝中,间或杂有洁白的银丝,看上去有点象是国人染发后无奈又露出了生就的本色和底色那种效果……过目不忘的是她脸上的笑容,灿烂的荡漾着,如少女一般纯净、甜美、开怀、爽朗的笑,因此,记住了贾和普,知道了她的点滴故事,有了结识她的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14.
上篇黄春安,曾用笔名忆梅。一九三八年出生于中国福建闽北山区一穷苦人家。幼年给闽南晋江一户贫侨人家为子。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正纵跃于截然不同的新旧两个社会与时代,这给如黄春安先生这一时期出生的中国人的青少年,抹上了一层浓重而又鲜明、沉郁而又热烈、感性而又丰富的生命底色。这个生命底色是如此的不可忽略:它演绎生成象黄春安先生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命基调、生命意识与生命景观。那是这一代人所特有的一种气质和信念,无论是走到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身穿洋装还是土装,无论吃饭是拿餐刀还是拿筷子,无论说的…  相似文献   

15.
老年教育赋予老年人"新生",是晚年生活中一抹亮丽的底色.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教育将越来越得到重视,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家庭子女都应该是老年教育的主要支持者,多主体形成合力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  相似文献   

16.
方法论谱系中的管理学:一种哲学话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学流变的谱系表征着方法论的底色,对方法论的研究使我们面对哲学话语。本文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对作为管理学理论硬核的方法论嬗变作了深度分析,指明管理实践的历史、管理学框架的流变和方法论变革谱系三者的内在关联,分析了作为哲学话语的管理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和谱系。  相似文献   

17.
越文化在社会风俗出现高度流民化后会呈现如何溃败的情形,《阿Q正传》提供了绝好的文本。深谙越地优秀文史典籍传统的鲁迅选择沉潜至文化资源极度匮乏的游民的精神世界,在越地风俗既狂热又麻木的精神底色里实施他的国民性批判,这其中的隐微着实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刘文良 《江淮论坛》2004,(3):130-133
《战国策》蕴含着丰富的小说基因,特别是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手段,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借重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人物形象;借重典型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形象;欲扬而先抑,制造波澜升华人物;展示矛盾冲突,凸显性格立人物;对比映衬,设置“底色”彰显人物。  相似文献   

19.
《家庭科技》2000,(12):8
冬季气温下降,寒风侵袭,会带绐皮肤一系列变化,毛细血管为了防止皮肤散热而收缩,皮肤的水分和皮脂也相应减少,新陈代谢变得缓慢。因此,冬季应注意皮肤护理,尤其是干性皮肤。冬季护理皮肤最重要的是防止寒冷对皮肤的刺激和提高皮肤的御寒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家,林白的小说创作一直受人关注,存在众多争议。新世纪以来,其创作出现了诸多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并未颠覆其个人化的创作底色,而是一脉相承地从作家自身生命感知和体验中自然生长出来,昭示着生命高于一切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