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驸马升行,是指公主下嫁时将驸马辈分升高一格,"以祖为父,以父为兄".实行驸马升行这一"国家旧制"的目的,一般认为是为了让公主"避舅姑之尊".这一针对太祖和太宗的驸马之间存在辈分差别而出台的特殊规定,主要贯彻于真宗时期.宋太祖和宋太宗是亲兄弟,他们的公主辈分是完全一致的,却由于年龄差距嫁给了两辈人,于是宋真宗借驸马升行的方式来维持公主们伦理地位的平等,同时也保持了皇室和驸马家辈分的平衡,显示了皇家的权威.不过这样做的后果是在人伦方面造成了混乱,违反了礼节,招致后代君臣的批评,治平四年二月宋神宗以诏令的形式将其废止.  相似文献   

2.
畲族族源问题,许多史家和民族学家都提出各种不同见解,但都难以彻底释疑.本文对此问题拟一抒己见.一、畲族族源试探"畲族"是个新名称,但这个民族的历史是极久远的,上古、中古无畲族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星散分布在闽、浙、赣、粤、皖五省的六十多个县、市部份山区.自唐以来,在汉族的影响下,其从原始社会跳跃式地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已经封建化了的畲族却仍然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残余.本文试就畲族在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婚姻习俗、宗教信仰诸方面的原始社会残余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闽东一批就读于北京、上海、福州的进步青年在"五四"运动之后陆续回到闽东,传播马克思主义.1931年党先后派邓子恢、陶铸、叶飞、苏达、曾志等同志到闽东,同当地领导革命的马立峰、杨而菖、詹如柏、叶秀藩、颜阿兰、郭文焕、阮英平、范濬、范式人、施霖等同志一道,发展党的组织,发动农民暴动.1934年在福安柏柱洋成立了闽东特委、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大批畲民从闽粤赣边区徙居闽东、浙南地区,经过他们的辛勤垦辟,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其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并促使该地区经济结构改变,民族融合。本文从明清时期畲区经济类型、经济结构方式等入手,对这一时期畲族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历史考察,并揭示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闽东是福建省革命老根据地之一,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实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共产党组织在闽东地区成立,闽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闽东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全国、全省的革命史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驸马是古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它一方面是皇帝的姻亲,另一方面又可能是皇权的破坏者,是故历代皇帝都较注重驸马的选荐。在明以前,驸马选荐制度尚处于逐渐形成中,无系统规范的制度。明朝时,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全面加强,驸马选荐制度也随之而走向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8.
景宁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濒临消亡的危机.应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法和地方性的法律保护条例,遵循"抢救在先,保护为主"的立法原则,采取"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9.
畲族乃南迁武陵蛮与闽粤赣交界处的土著及部分逃入溪峒的汉人经过长期融合,于南宋末年形成的单一民族。历史上,闽粤赣边区是畲族先民早期的聚居区,元时畲民开始陆续北迁,闽浙赣三省交界地渐成为畲族先民新的聚居地。究其主要居地变化,畲人抗元失败,闽西畲民大批北迁是一原因,而南赣畲族先民"销声匿迹"则与明中叶王阳明的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密切相关。正是上述"举措",南赣畲民得以去蛮化,由早期的"梗化"、"顽民"渐渐向化一新,族性潜隐,直至民族识别。然而,以往对明中叶南赣之乱的研究学人多从客家视角进行解读,缺乏一个从輋(畲)民主位视角的观瞻。  相似文献   

10.
由丽水学院和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丽水学院畲族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于2005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丽水学院召开。本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来自浙江、北京、福建、广东、武汉、江西等地的畲族研究学者120余人参加了会议。学者们就畲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语言文学音乐舞蹈及经济教育、畲族文化的开发与应用等四个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畲族族源的问题,是畲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焦点问题。以往关于畲族族源的讨论,可以分为土著说和外来说两种。在本次会议上,对于畲族族源仍有许多不…  相似文献   

11.
张九龄的应制诗在唐诗由"初唐之渐盛"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开元前期君臣注重国事的活动指向和关心民生、注重事功、安邦定国的价值追求和唐代社会逐步走向盛唐的历史轨迹,同时也.隐藏着唐玄宗从早年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朝晚年刚愎自用任人唯亲转向的玄机.它以昭切洗炼的叙事和委婉含蓄的比兴讽谕形成一种典实醇正、雄浑儒雅的艺术趣向,成为引领盛唐之音的一个响亮的音符.  相似文献   

12.
陈耿之 《学术研究》2004,2(10):112-119
畲族发源于闽粤赣边区 ,早有定论 ;但发源于潮州凤凰山 ,未见有专论。本文根据史料分析畲族从潮州迁出的时间 ,概据畲族与凤凰山相关的民俗和史诗、歌谣 ,确定畲族发源于潮洲凤凰山 ,并且梳理畲族历史上一些人物、大事的相互关系 ,考察了目前潮州文化受畲族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试论闽、越与畲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越是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福建是闽族的世界,浙江是越族的摇篮.对闽、越族的历史,前人已作过一些研究,但一般认为闽、越是一个民族,即越族;畲族为越族之苗裔.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根据近年来搜集的一些资料,本文拟就闽族与畲族的渊源关系和畲族非衍出于越族的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立汉  蓝岚  孟令法 《浙江社会科学》2012,(4):110-115,104,159
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如何挖掘其潜在的文献价值是畲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是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的价值作一初步的探究,指出其书籍文献是还原该民族真实生存发展史的有力证据;契约文书是展现该民族经济发展、淳朴民风的时代烙印;文物遗存彰显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优秀的品质;口头承继传达了该民族内心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5.
景宁畲族民间工艺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的民间工艺文化在畲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刺绣、彩带、竹编、服饰等为表象的工艺文化更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对这些工艺文化的研究、整理对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副+名"结构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一种是语法的"副+名",另一种是修辞的"副+名",两者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语法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没有变,而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语法的"副+名"意义具有明确性、单一性,修辞的"副+名"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对不同语境要素的依赖性和语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畲族祖籍,学术界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有的根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认为畲族最早的居住地在湖南武陵地区;(二)有的根据畲民传说,认为他们的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三)还有的认为福建汀州地区的土著是今之畲族。 笔者认为,畲族祖籍可以追溯到古代中  相似文献   

18.
福建的畲族彩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彩带是畲族传统的手工艺织品,其文化内涵和传统编织技术颇具代表性。文章根据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文献对比,以畲族彩带为重点,剖析其文化内涵和工艺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分析彩带工艺在传统织造工艺中的定位和在畲族文化中的角色,并对彩带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古坊村是福建省上杭县管辖的一个村落,村民分属于畲族与客家两个族群。由于长期的共同生产、共同生活,两个族群的文化已经涵化,文化边界相当模糊,两者在语言、宗教、经济、民俗与共同的历史与记忆等方面都难分彼此。村民长期没有客家与畲族的分类,族群意识十分谈薄。20世纪80年代之后,村中钟姓恢复了畲族的民族成份,普通村民逐渐有了一些关于畲族与客家的认识,但其族群意识仍然很弱,他们对畲族、客家相关的知识仍然十分有限,并且对畲族与客家的认识受到教育程度、年龄、性别、职业与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艳 《学术探索》2013,(6):106-109
畲族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广为传承。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畲族民歌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我们应该从传承主体、传承形态、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人手,对传统畲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力图创作出新时代下的畲族新民歌作品,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