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勒俄特依》中“勒俄”系彝语hnewo的音译,直译为“口耳相传”或“历史的真实模样”,“特依”意译为“书本”。笔者把创作语境、阅读语境、历史语境作为解读《勒俄特依》的切入点,从历史的层面评估其在理论建构中的真正价值,对《勒俄特依》的负载内涵作尝试性的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结果———新的理论层面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勒俄特依》是一部用古彝文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大小凉山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彝文典籍之一。 曾几何时,《勒俄特依》被诬为“巫师”文字而遭厄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株倍受摧残的山花,才被党和人民抢救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玛木特衣》简称《玛木》,“玛”义为“教”,“木”义为“作”或“好”,“特衣”义为“书”或“经书”。《玛木特衣》可译为《教育经》,有的译者根据其内容译为《训世经》。  相似文献   

4.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 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 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勒俄特依》是彝族文化中的创世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凉山彝族人民居住在山高谷深,水多流激的四川西南地区,他们的《勒俄特依》鲜明地反映出了符合这一地域特征的独特的生命美学意识。他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火是人类生命觉醒过程中的第一次尝试,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火与水文化作为这一创世典籍中不断交互出现的元素,反映了凉山彝族人民充满抗争感的生命美学意识,而这一抗争不是单独的抵抗,是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是以德为生、以生为美的生命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6.
旺都特那木济勒及其子贡桑诺尔布是清代末年的王公贵族和朝廷官员。在文才上,父子二人均才华横溢,诗词造诣颇深,用汉文创作了大量诗歌,是文名卓著的蒙古族诗人。旺都特那木济勒的《如许斋集》共创作有一千二百二十四首诗词,贡桑诺尔布在诗文上颇有成就,著有《夔庵吟草》。父子二人诗歌均不同程度受到唐宋诗词的影响,旺都特那木济勒在诗作中多使用唐宋诗成句,步韵、和韵及仿效唐宋诗,娴熟运用汉语诗歌技巧。受乃父影响,贡桑诺尔布也多有对唐宋诗的仿效的诗作,其词有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告诉我们,艺术的真正生命和价值,在于真实,在于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生活真理,以至使千百年后的人们仍能从中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深深受到感染,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并从中吸取教益和力量。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正是以它内容的艺术真实性和生动性,给人们以认识、教育和艺术享受,显示出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彝族的先民在凉山彝族支系古侯、曲尼进入凉山之前就将自己道德伦理总结在《玛牧特依》之中,训诫彝族人民严格按照《玛牧特依》的规范为人处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中没有学术机构、学者对《玛牧特依》进行权威地释义,致使人们对《玛牧特依》内容的理解存在“众说纷纭”的现象。本文根据自然现象、事物发展的逻辑重新解释了《玛牧特依˙伦理篇》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勒俄特衣》展示了彝族古史上的演化图影 ,塑造了众多的神话人物。本文据多年积累的材料 ,对这些神话人物分别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人们,有其独特的鬼神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彝族鬼神观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鬼神崇拜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最原始的文化形态。研究鬼神崇拜,不仅可以了解彝族奴隶社会人们的思维水平和宗教观念,而且还能够揭示人们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本文试图运用彝文古籍《勒俄特依》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凉山彝族鬼神观念作初步探索,从一个侧面揭示彝族奴隶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巴尔加斯.略萨在小说《狂人玛依塔》中勾勒托洛茨基分子玛依塔的传奇一生时设置了26位叙事人,由于“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等种种原因,各叙事人的叙述具有了“不可靠性”和“限知性”;而各叙事人之间相对平等、独立,各自具有一套独特的见解或思想,并共-同服务于玛依塔形象的塑造,在叙事职能上具有了“复调性”。不仅如此,这部作品采用了“小说中又有小说”的结构,使得小说叙事的“不可靠性”、“限知性”和“复调性”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名录》中,带有“喀拉”一词的地名约有410条之多。“喀拉”这个词不仅见于现今的地名,也常见于史籍,如《阙特勤碑》中的“喀拉湖”,《暾欲谷碑》中的“喀拉库木”,以及9世纪末期11世纪初期,我国西域著名的地方政权之一的“喀拉汗王朝”等。 “喀拉”在汉文的史籍中常常写为“哈喇”、“喀喇”、“哈拉”等。“喀拉”的本义为“黑色”。新疆一些地名中的“喀拉”确有此意,如克拉玛依,“玛依”是维语“油”的译音,全名即“黑油”。又如喀拉喀什是墨玉县的维吾尔语的称谓,“墨”当然是黑的,墨玉即黑玉。  相似文献   

13.
神话作为文学的初始形态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传播着,起着作用并发生影响。建立在古老神话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神话具有“重新上升”的含义。托尼·莫里森在其《所罗门之歌》中,以古希腊的忒勒玛科斯神话、俄耳甫斯神话及单一神话为框架,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主义神话“重新上升”的根本愿望;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神话的运用,对现实进行了更深的透视:“成人礼”神话嘲讽了正规教育对黑人的影响,俄耳甫斯神话嘲讽了现代精神荒原中苍白的爱情,而单一神话更使主人公密克曼的“英雄”身世蒙上了一层颇具讽刺的外衣  相似文献   

14.
“祖国西南的康藏高原,雄伟磅礴,有高屋建瓴之势,广大区域的横断山脉,都由此发初。其中云岭山脉,倾向东南,在大江南北两岸,群峰竟爽,奔驰盘错,渐下渐展,亦渐低渐下,层峦叠翠,盘结在广阔地区,群山之间散布着河谷地和盆地……大抵,在这一段金沙江南北地带,北至大渡河,南至红河的广大地区,自来为彝族的主要居住区域。”彝族人民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无比灿烂而真实的文化。但无论是融彝族历史、哲学思想、社会风土人情等多种知识为一体的《勒俄特依》,还是反映女性对家庭社会地位和婚姻恋爱失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天地演化史》本来由"天地演化史","天气变化论"和"雷电史"三个段落组成。史诗创作者在该史诗第二段的末尾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它是momu zzytqot cyt(天气变化论),但以往对凉山彝语所地次方言不怎么了解的史诗研究者们都把它当作"天地演化史"的组成部分来理解,致使他们对该段落的解释牵强附会,令人费解。本文尊重史诗事实,首次运用凉山彝语所地次方言,阿都土语和圣乍次方言之间词语的对应关系揭示了该史诗段落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反映在信仰仪式、节庆礼俗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神话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经典《勒俄特依》记载的洪水漫天创世神话,以及以支格阿龙为代表的英雄故事等,构成彝族神话的主体。从对彝族神话结构的解读,可以了解彝区的自然风貌,彝人对于所居生境的认知,对于易发灾害的预测和减灾举措,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以及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等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要素。对于彝族生态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梯玛》又称《梯玛神歌》,是土家族一部古老的歌乐。《梯玛》反映了土家族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展现了土家族人热爱生活、追求生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梯玛》是土家族两千多年历史的史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近年发现的喀喇沁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的诗作为资料,论述了与尹湛纳希同时代的人是如何评价尹湛纳希的;对这种评价,笔者持肯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土家语中“梯玛” [thi55ma53]是敬神的人 ,是男巫 ,不是“女神”。《“梯玛”探幽》一文认为“梯玛”是“女神” ,是不符合土家语言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就詹姆斯·乔伊斯的美学思想结合文体学理论着力分析和探讨文体风格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研究《尤利西斯》中第一章“忒勒马科斯”、第四章“卡里普索”和第十六章“欧迈俄斯”三章中的“叙事体”这一文体技巧的语言风格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