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晔     
<正> 范晔,字蔚宗,淅川县李官桥人。生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乙末日(公元446年1月23日)。祖父范宁曾任东晋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父范泰曾任南北朝时宋朝侍中,均有文名。 范晔自幼聪慧,敏而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握其要旨,独有见解,善写文章,通晓音律,是著名的史学家兼散文家。17岁以后即进入仕途。曾任宋朝参军,秘书  相似文献   

2.
关于《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籍贯,史学界素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中龚剑锋先生研究后认为应在河南淅川县。根据现有的文献,无论是顺阳郡还是顺阳县,区划和建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设时废,仅仅认定在某一县缺少理据;况且永嘉之乱后,范氏家族整体迁移到江东,范晔籍贯需要用历史变化的眼光看待。按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籍贯书写的范式,范氏家族籍贯应当理解为顺阳郡。  相似文献   

3.
作为典型的"耻辱感文化",儒家"耻"文化指儒家关于"耻"的概念和理论及在此指导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儒家"耻"文化的核心是重"名",重视人的名声和名分,是"名表耻里"的文化.作为农业文明形态的伦理文化,儒家"耻"文化又是一种适合了封建宗法等级制需要的士人伦理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源泉,因此,在现代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方面,儒家"耻"文化依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对民族伦理学进行反思虽然不是民族伦理学研究的直接内容,但其对于民族伦理学理论的基本建设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学的可能性在西方思想中有其根源,而民族伦理学却是我们所特有的。它根植于我们传统思想的深处,有待于在"伦理主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作传世约23000余首,用800余调,然其乐谱,除一二特例,今已不复可见。其原因主要是:唐宋词作多为案头作品,本不必歌或不曾歌,无需乐谱;传唱之曲,无需书面符号乐谱;部分词作之唱法,可能是“依字声行腔”,本无固定的旋律节奏,亦无需书面乐谱;少数情况下虽有书面符号词乐谱,但仅在教坊、乐工处流传,没有或很少进入市场,因而不能大量存世,流传下来的概率极低;唐宋词乐谱作为符号手段不甚完善的“简`化谱”,不能代替口头语音符号谱,是否标谱意义不大,因而即便是用于演出的词集亦不标谱。  相似文献   

6.
围绕公共危机治理“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这两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考察,认为在伴随全球化到来的风险社会中,公共危机治理的转型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公共危机的特性以及传统的政府危机管理模式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已使得国家单中心治理模式日渐式微,必须向现代的公共危机治理转型。与此同时,公共危机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模式也为公共危机治理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它要求在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能动性与合作精神,实现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释"作健"     
《世说新语》中的疑难词句很多,有很多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解释的,比如“作健”便是一例。本文联系当时社会时代背景及风尚,确认“作健”即是“作劫”之意。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本形态的"经国大体",应具有"经国"与"大体"两方面的内在规定性。"经国大体"源自于先秦诸子而形成于贾谊以《陈政事疏》为基本内容的《新书》。贾谊既有经国的赤诚又有经国的才略,既能弘扬儒之精神大义又能显示出会通政治经济、文教武备及社会风习的理性通识,终使《新书》成为中国著述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国大体"。由中国历代经国之士而上溯至贾谊,贾谊及其《新书》对中国历代经国之士,对中国士大夫文士的经国品格,无疑是一种先在的精神赋予。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宣告失败,作为洋务运动内容之一的"派遣幼童留美教育计划"却夭折于甲午战前的十多年,没能有幸与同样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派往欧洲学习的留学生那样如期完成学业.它的夭折除了"洋务"整个运动失败的原因外,从微观上分析这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可找到"幼童留美教育"夭折的一些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五年,我在《学术研究》上曾经写过《范晔是三教(儒、道、佛)合流的倡导者还是无神论者》一文。结合他对佛教及其他迷信、符谶、等等的看法,认为他是有神论者,思想是唯心论的。这个观点我现在不改变。但是,作为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学家的范晔,他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近年来我又努力于他的思想渊源和发展的探索,发现了他的某些唯物的及辩证的政治观、历史观,是我们历史遗产中宝贵的东西。现写本篇,并兼述他的生平历史真相,作为前作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正> 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天人关系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每一位思想家、史学家,甚至文学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去探索这一问题。范晔,作为一位大史学家,不可能不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真探讨范晔的天人关系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对于认识范晔和他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作用。一所谓天人关系,就是自然与人类或神鬼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从出现的时候起,就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给予人类的是两种矛盾的东西——慷慨的恩赐和无情的打击。为了尽可能多地去讨取大自然的赏赐和尽可能少地去承受大自然的打击,人类必须研究天人关  相似文献   

12.
邢恕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和理学人物,二程弟子,元礻右间贬谪永州。《全宋诗》收录其诗作共10首,其中6首作于湖南永州,此外又有散文1篇,题名7通,也作于永州,部分石刻真迹保留至今。文章对邢恕与北宋文士之交往略述始末,冀补史志之阙云。  相似文献   

13.
<正> 范晔所理想的人格是什么?弄清这一问题,对于理解范晔的史学和思想,对于评论范晔的人生和谋反,以及明确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就此作一探索,抛砖引玉,并求教于同仁。智与仁:范晔的理想人格观 范晔《窦融传论》中写道:“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一句“良可言矣”。说明范晔的人格理想就是明“进退”。同样意义的话范晔还多次提出。《李通传论》:“彼之取舍所立,其殆与通异乎?”《李固杜乔传论》“立言践行”、“将以定去就之概”。《荀或传论》:“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等  相似文献   

14.
15.
陆凯《赠范晔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早期五言诗中的妙品。它表达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怀念和深情厚谊。构思新颖,意趣横生,感情真挚,而又高雅出俗,读起来活泼亲切。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中说的“一枝春”,已成为梅花的代称,也常作咏梅或别后相思的典故,而且成为词牌名。《辞源》、《辞海》中就有“一枝春”,“梅花使”等有关此诗的词条,可见此诗影响之深广。  相似文献   

16.
"立象以尽意"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文学对自身媒介的超越性对表达途经提出了要求;二是意象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作家感知世界的特殊方式,这种感知的表达需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三是"象"和"言"一样具有局限性,但作为"工具性"媒介,它却为"象"外之意的表达提供了无限可能;四是作家"才情"的具备为实现这种特殊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前提.  相似文献   

17.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源头,中国人的耻感源于群体意识和"面子至上"理念。耻感教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略。在当今社会,羞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耻感教育依然是明辨是非善恶、酿造良风美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南朝刘宋时范晔既是史学家,也是文学美学家。于《后汉书》,首辟《文苑传》,成正史文人传记之先导。善在文史合议中发论,于前人史著,不惟评其史学价值,而且论其文学水准。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是其文学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述,也是中古文学美学史的经典文献。首言文意为主,首分文笔界限,首以文学审美之法撰写史之传论赞词。发论与撰述珠联璧合,史思与文情桴鼓相应。范晔于中国史学-美学实有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前四史之一的范晔《后汉书》不仅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巨著,还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范晔为东汉时期众多的文学之士立传,还在诸传中著录了他们的作品及文体数量。文章对范晔《后汉书》的著录体例及作品、作家品评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范晔不仅重视作品的社会功用,也注意到了文学的情采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后汉书》的本纪、列传中,范晔通过对东汉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各少数民族历史及其政权兴衰的记述和评论,阐发了“大一统”思想。范晔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有晋宋更迭与南北对峙的时代影响,又与司马迁、班固思想的影响有关。范晔的“大一统”思想有助于刘宋时期“大一统”共识的形成,蕴含着朴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时代及自身认识不足,范晔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