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看 ,老庄玄学给予文学的影响 ,主要是把文学引向自身 ,引向心灵 ,引向审美 ,促使人们自觉去认识文学自身的特点规律 ,促进了文学理论思维的提升。要确切地了解中国文学的特点 ,就应该研究老庄玄学的影响。玄学影响文学 ,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 ,这种中间环节 ,主要是士人心态、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玄学影响文学 ,总是和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其他因素交织综合在一起 ,唐宋以后 ,特别是和禅宗思想融合在一起 ,共同影响文学。要研究玄学与文学 ,就要进一步研究玄学与禅宗的关系。了解这一点 ,我们对它的面貌的描述、理解就会更准确一些 ,更生动一些  相似文献   

2.
每一次哲学的变革,必然引起美学的变革。魏晋六朝文论的崛起,无疑和当时思想的解放和玄学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后,玄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玄学的“言象意道”“形神”“本末”“质用”“有无”“一多”“情性”“气”“自然”等理论,后来逐步转化为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当然同样的概念,在玄学和美学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玄学对美学的影响以及两者之联系与差异。魏晋玄学的“言不尽意”论发展成美学上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前者认为语言有局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思想意识;后者则主张努力转化语言的局限性,使有限的语言能表达不尽的情韵。两者差异很明显,但后者又确发韧于前者。本文试图就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这一论题,从玄学和美学的交叉点去探讨“言不尽意”论如何从玄学向美学转化,以此窥见玄学影响美学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正始玄学人生哲学思想沈顺福在王弼、何晏时代,社会思潮中出现了著名的"正始之音"。正始玄学不仅开辟了中国古典哲学史的新纪元,而且在人生哲学领域也为整个魏晋玄学人生奠定了基础。它以无为本,通过对老子的"无"进行阐述,建立了自己的"贵无论"。在此基础上,王...  相似文献   

4.
玄学美学是六朝美学的精魂。从现代学术意义上对玄学基本审美品格的发明肇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汤用彤关于玄学的系列论文。在其后近70年里,玄学美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本体论研究、命题研究、历史分期研究以及个案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对玄学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走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霍俊国 《学术界》2006,(3):251-257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是上一时期“西马”美学研究的持续和拓展,不过,由于语境变异,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走向特征。  相似文献   

6.
寻求现代化的历程与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访博士导师朱立元教授本刊特约记者王命前王:朱先生,近年您在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在这世纪之交,能否请您纵谈一下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朱:好的,我们就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大背景开始吧。20...  相似文献   

7.
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自然观大致上经历了老庄对自然的玄化、玄学对自然的情化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导致了对美学和艺术的影响不同。其中,老庄对自然的玄化所带来的有无虚实的辩证法为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提供了精神框架,玄学对自然的热爱形成了意境诗歌情景交融的血肉之躯,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处理使中国古代意境诗歌在情景交融的形态和有无虚实的辩证结构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三种不同的自然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工作者的美学观王新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搞新闻工作尤其离不开"美",谁不爱"美",谁就不能满足受众的新闻欲求,就不会有好新闻产生。作为新闻记者、通讯员,应学点美学知识,加强美学修养,在新闻实践中不断进行美的追求和探索。我们知道,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  相似文献   

9.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学的衰落与道家玄学的崛起导致了经学的玄学化。在这样的语境下,儒道两家文学理论以阐释主体为中介,从外在的文化冲突转向内在的人格互补。这种从冲突转向互补的理论现象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走向自觉,且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史上“内儒外道”的批评人格。在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内儒外道”的人格互补类型在其深层心理是一个复合结构,它以“内儒”与“外道”这两个层面的整合凝聚为一脉“艺术意志”,从而制约着后世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受玄学思潮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交融的关系。因此,从这一时期审美本体、审美对象、审美观照和审美态度的变化去研究、反射这一时期哲学思想方面的发展变迁,将是研究哲学史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史上,从庄子美学出发,经过玄学美学,又到禅宗美学,完成了由“无”到“空”的两次突破。第一次突破由庄子一人所完成,第二次延续的时间要长一些,始于魏晋,绵延至唐宋。第二次突破分为两波,第一波玄学美学,第二波禅宗美学。两波之间呈现如下的特点:首先,...  相似文献   

12.
赵晓虎 《理论界》2009,(5):176-177
王向峰撰写的<<手稿>的美学解读>是一部从美学角度系统深刻地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专著,它对丰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以及建构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全书整体呈现出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作者对美学之谜的不解求解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3.
李立 《船山学刊》2012,(1):132-136
在王弼这里,骈俪文体作为一种结构原则、一种配置方法,深入了玄学思想的内部并富有成效地成为了玄学思想的载体。通过王弼对"分"的相关表述,对"崇本息末""道之与形反"命题的论证和运用,那种由"分"所保证的对举范畴的二分对立以及"道之与形反"式的辩证法,既成了王弼试图要阐明的玄学思想,又成了从哲理层面对他使用骈俪文体的肯定与确证。可以说,王弼的玄学与骈文相互选择、相互契合。更进一步,从原始的"三玄"到以"三玄"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魏晋玄学,玄学和骈文这两条线索的发展实际上是相互推进的,二者在魏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蕴涵着深厚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美学的六大思潮———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周易美学、玄学美学、禅宗美学和明清人性论美学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生命即美。透过艳丽之极的现象之美,中国古典美学渗透着深刻的人性内容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富有一种深邃的生命意味。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文学观念在中国近代的引入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它大量吸收了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学说和哲学理论,以西方美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或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改造,或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寻找理论依据。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也表现出中西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美学已经消亡,这是发生在当今西方与中国的事实。当然,我所说的美学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即以美的本质问题为核心的美的哲学。如今我们已很难见到(无论中西方)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五花八门的艺术学与文学学(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已取代美学原有的显赫地位,而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对文学的本质问题同样地不感兴趣,甚至“文学”这个虚无飘渺、被认为不可界定的术语也已被“文本”这个更加实在的术语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六朝美学范畴:哲学孕育之结果吴功正《江海学刊》编辑部魏晋六朝的哲学思潮表现为玄学思潮,它起于魏代齐王正始,经竹林期,至中朝,历时七十多年,成为玄学的鼎盛时期。到东晋,衣冠渡江,仍带来了玄学,但其思辨形态有所不同。它风靡思想界,在玄学理论上产生了许多引...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理论学科对于现实的介入性以及跨学科的存在样态,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定位不明而走向自我放逐,成为失去学科自主性的“他者”。这种自我身份的迷失,带来的是话题的不断涌现、原创性的薄弱和学科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匮乏。客观地说,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他者化”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国内外诸多思潮尤其是国外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较大,也最直接。文学理论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科学化”、“美学化”、“批评化”、“文化化”等,也问接或直接地植根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潮。同时,由于近三十年国外文学理论传入的“准共时性”,所以,中国文学理论的“他者化”,也明显显示出“密度大”、“转向迅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是中国人生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刘劭开辟了玄学的先河。王弼、何晏以“贵无论”奠定了玄学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继正始玄学之后,玄学史上又放一异彩:诞生了竹林玄学。竹林玄学的产生,是魏晋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正始玄学演化的必然。它对形成魏晋风度、蕴化元康玄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玄学人生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绘画美学的系统化著作,其所提出的绘画"六法"则被视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六法"又被视为中国画六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所在。而"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则被谢赫视为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极大。通过对《古画品录》的解读和分析,本文将对谢赫《古画品录》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