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罪并罚下缓刑适用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对于数罪并罚能否适用缓刑没有明文规定,理论及实践中对此存在较大的争议.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并不意味着对数罪并罚的行为人不能适用缓刑.为实现缓刑价值和刑罚目的,数罪并罚可以适用缓刑.应以缓刑适用的法定条件作为判断数罪并罚时能否适用缓刑的惟一标准.数罪并罚下刑期条件的确定应当以执行刑为准.  相似文献   

2.
缓刑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崇专 《学术论坛》2006,(12):145-147
缓刑是刑法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之一。文章对缓刑考验期限的起算时间、缓刑的种类、罚金刑能否适用缓刑和数罪并罚中能否适用缓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缓刑制度适用的现实困境与完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186-194
缓刑作为刑罚轻缓化与人道主义的产物,在弥补监禁刑的弊端、贯彻刑事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缓刑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已趋于完善,但在适用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缓刑适用比例偏低、实质条件的审查过于原则、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上述问题,应当通过细化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法官合理地使用自由裁量权、加强缓刑的监管力度、提高缓刑的执行效果等举措予以完善,以求缓刑效果最佳化。  相似文献   

4.
缓刑适用的形式条件,是指不涉及对具体犯罪人主观恶性、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其人身危险性之评价的缓刑适用条件,具体包括缓刑适用的罪种条件和刑种条件。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对于缓刑形式条件的相关条款考察,试图对我国缓刑的罪种、刑种及刑期条件加以反思与再造。笔者认为,当下,我国缓刑适用过程中不宜规定罪种条件;我国的刑种条件应该限制在短期自由刑范围内,具体刑期应当以三年有期徒刑为限。另外,作为刑罚之刑种,罚金刑发挥着提高惩罚力度之法律功能而具有了适用缓刑之必要。新形势下,强化缓刑适用形式条件的分析,有益于规范缓刑的合理运用,增强缓刑的法律威慑力,杜绝缓刑滥用。  相似文献   

5.
管制,是我国刑罚中的主刑之一。剥夺政治权利,是刑罚中的一种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缓刑,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罚,它不能离开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独立存在。缓刑是我国刑罚中的一种既宽大又严肃的良好制度。在司法工作实践中,这三者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淆,更不能乱用滥用。管制是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一定的行动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的一种刑罚方法。在刑法颁布以前,管制适用的对象主要是属于敌我矛盾性质的犯罪,管制期间当然包括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现在,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不完全都是属于敌我矛  相似文献   

6.
一、适用缓刑基本做法 1.正确理解、恰当掌握判缓刑的条件。让胡路区法院在多年的审判实践中,对适用缓刑坚持做到三点:一是严格掌握判缓刑的法定条件。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首先确定刑期,然后再考虑是否具备适用缓刑条件,不能为了适用缓刑而降低法定刑期;二是适用缓刑和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紧密结合起来,社会治安状况好时,便依法多判一些缓刑,社会治安状况差时,便少判一些缓刑,这样有利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是以不致再危害社会为重心,综合分析适用缓刑的条件。在适用缓刑时,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主观恶性、犯罪手段、危害后果、悔罪程度、一贯表现、基层组织监管能力、社会反映等诸种情况,只有确认“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才决定适用缓刑。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法院确定适用缓刑的主要对象是:过失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有自首、立功情节的;由被害人过错引起犯罪的;犯罪后采取积极措施弥补犯罪损失的;因亲属间纠纷引起犯罪的;生产、经营、科研等方面的骨干,在工作中有特殊需要的;社会舆论不要求判实刑的;客观环境有利于罪犯改造的等等。由于准确地适用判缓刑条件,保证了判缓刑案件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缓刑执行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把握缓刑的法律性质,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缓刑的存在价值,更科学地设置缓刑制度的内容,找准缓刑制度的重心与基点,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缓刑的价值与功能。笔者通过理论分析和立法推定,认为缓刑的法律性质都应归属于刑罚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8.
缓刑制度和再犯制度都是我国现行的具体刑罚制度.对刑罚的裁量和执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司法实践中,缓刑犯在缓刑期之内和之后再犯新罪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涉及如何适用再犯制裁规则的问题,但是刑事立法缺乏具体的规定,而相关问题的理论现状和司法操作又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9.
缓刑是对危害较轻的犯罪分子判处一定的刑罚,而附条件的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刑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虽然都有缓刑的规定,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却不尽相同。我国适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改造犯罪分子,而改造教育罪犯成为新人这一刑罚目的如何得以实现?其手段诚然是刑法所规定的主刑、附加刑的实际运用,但缓刑制  相似文献   

10.
缓刑作为当前进行恢复性司法实践的主要方式,在具体适用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多例滥伐林木罪案件中适用缓刑情况的分析,说明存在的问题,明确该类案件缓刑适用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并据此提出了规范缓刑适用、完善缓刑考察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完善我国缓刑考察制度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缓刑考察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的滞后 ,一直是影响我国缓刑适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与 1979年刑法相比 ,现行刑法关于缓刑考察制度的规定虽然有了明显进步 ,如增加了被缓刑人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应当遵守事项的规定 ;缓刑考察机构由 1979年刑法中的犯罪人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改为公安机关 ;撤销缓刑的情形更具有层次性 ,由 1979年刑法中的只有犯罪人再犯新罪才能撤销缓刑改为三种情形 ,即再犯新罪、发现旧罪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等。但是 ,有关规定在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仍存在不少缺陷。我们认为 ,为了充分发挥缓刑在感化挽救犯罪人方面的作用 ,现行刑法关于缓刑考察制度的规定尚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在司法适用上大胆借鉴别国的经验,对少年被告人加大适用缓刑力度,是教育方针、挽救方针在刑法适用上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少年犯的挽救和成长。由于是否能够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是少年犯是否适用缓刑的客观标准,因此也成为能否大胆适用缓行的关键。本文就青少年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矫正与监督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缓刑裁量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刑是世界各国刑事政策中最受欢迎的政策之一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被广泛适用 ,但由于缓刑适用上的过于原则性 ,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正确裁量缓刑一直是实际工作中长期受困扰的事情 ,对此加以深入研究 ,有助于我们对该问题提出建言并给予完善  相似文献   

14.
健全民事执行程序中执行不能应对机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民事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的全部财产,经强制执行仍不能满足或不能全部满足执行名义确定的给付义务的情况,称之为执行不能。实践中人民法院针对执行不能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应对机制,一种是执行中止制度,另一种是再执行凭证制度。执行中止应对执行不能违背了程序独立价值观,导致弊端丛生;再执行凭证这一形式没有突出的实际功能,其存在不具必然性和必要性。舍弃再执行凭证,完善执行终结制度,是应对执行不能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缓刑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教育和改造罪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存在缺陷,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分析了缓刑制度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预交罚金"问题,认为其仅是一种变通的刑罚执行方式,"预交罚金"的性质实际上是罚金刑执行的保证金,与罚金的法律性质不同,根据罪刑法定这一刑法基本原则,此种变通不能突破现有的刑法框架,因此在法律适用上不能也不应拒绝作为罚金刑法律依据的刑法第52条、第53条等条款的适用。  相似文献   

17.
黄忠顺 《东岳论丛》2020,(6):173-181
直接执行与间接执行属于两种平行的执行方法,彼此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金钱债权执行中,直接执行通常被认为有利于迅速实现执行债权而应予以优先适用,但在间接执行更有利于贯彻"债权人中心主义"的执行程序观且不违反人道主义的情形下,间接执行不以"直接执行不能"为适用条件。对债务人的财产采取的控制性执行措施,通常属于直接执行的范畴,但也不排除执行法院交叉适用间接执行原理。间接执行的强化改变了传统的民事执行模式,《民事强制执行法》应当对不同类型的间接执行方法设置不完全性相同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关于缓刑的立法设置仍然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立法应当设定一个统一的适用标准来判断何谓缓刑的实质条件———不致再危害社会;公安机关仍然应当是最适宜的缓刑考察机关,不过公安机关和群众监督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建议增加行业人士介入到缓刑考察的过程中;对因为犯新罪而被撤销缓刑的,新罪在犯罪性质或刑罚种类上可作一些必要的限制;刑法应当肯定缓刑也能减刑。  相似文献   

19.
对监外执行罪犯的防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通过分析当前司法实践中罪犯监外执行存在的交付执行脱节、列管地标准不一、缓刑执行监督不力以及监外执行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告知制度、统一列管地标准、增设缓刑考察期满检察审查、确立缓刑犯保证人(金)制度等立法构想,并从加强监外罪犯交付环节工作、健全法律文书送达、建立对基层派出所考察缓刑罪犯工作的督察机制、构建监外执行信息平台等方面,提出监外执行罪犯联控机制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有关缓刑方面的立法还比较少,这直接导致了缓刑制度运行的不顺畅,也严重影响了它的社会效果。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笔者认为,我国缓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种体制上的障碍,而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立法,判断标准,考察措施和机构,未成年缓刑犯,缓刑前调查,保证金制度,行刑时效等。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对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有所启发或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