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姜夔词创造性地将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融合在一起,以其清刚雅正、冲澹秀洁的风格,一洗流行一时的纤盩靡丽风气,为雅词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开拓了词史上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对其后的词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词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移情"说与"人为世界立法"说一样,基于世界无情人有情的西方思想传统。在此传统中,情被理解为主体自身自足的内在力量,世界万物则需要人为之"移-情",需要自外而内地索要"情"。"抽象"说则相应地将抽象理解为移情的反向运动,理解为人情的撤离。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情"被理解为万物与人固有的存在方式,但个体不是情的泉源,人与万物相"感"而人情、物情俱起。人情产生的前提是对他者的应会,乃至"师法"。物情不是人移过去的,不是征服之后的施舍,不是纯粹的给与,物本身就有情。人因感物而生情,物因感人而生情,物我相感而情亦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3.
方用 《兰州学刊》2007,(4):20-23
朱谦之以"情"为本体的唯情哲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学者中曾有过广泛的影响,而他热情呼唤的"情人"人格理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朱谦之在强调"情人"行动的品格和"真"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不仅比较合理地回答了"情人"与"他人"的关系,也为"情人"注入了"自由"、"平等"的时代之音.他对"情"的高度关注,也启迪着后人更加合理地在人的性命中安置"情"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传统对"色难"的理解,难以解释与其相关的现实问题。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色"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好恶与欲求,它处在"情"与"礼"之间。作为仪轨的"礼"无法内在地触及情感本身,故而,不但"色"的真实性无法被保证,更有可能催生"伪色"。在"色难"中,当"亲亲之爱"情感动力不足时,"礼"作为强制力介入,"伪色"便会产生。为使"礼"与"情"之间的融合与转化成为可能,可将"色"不仅理解为可视的,同时也理解为可感、可触的,意即通过"色"便可以感知情感的温度。据此,这种"色"可以被理解为"温色",它的实现仰赖于孝心之切身反转活动。此活动旨在使"情"由直接的自然情感转化为人文情感,同时也使"礼"中包含了"情"的成分。在此,"情"与"礼"之间的隔阂被化解,二者得以融合。"亲亲之爱"情感动力因之得以具有延续性,"色"亦能为真,为善。  相似文献   

5.
清词中兴的特征之一 ,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学人之词。清代学人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但并不主张把学问作为表现内容 ,而是提倡学问、胸襟的统一 ,用学问提升修养和人生境界 ,词境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创造出更为广泛深微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好恶乃是人类的"本情",作为"心之大端",它们构成了儒家"情本哲学"的基本道德禀赋。好恶在基本定位上,既非"好恶之欲"也非"好恶之性",而应归之于"好恶之情"与"好恶之心"。"好"为积极情感取向而"恶"乃消极情感取向,但作为"本情"之好恶却不能被推为心性化的"本心"。从横向结构看,好恶介于"心物"之间:一方面,好恶与物构成了"物化"的关联,好恶乃是感于物而"动";另一方面,好恶与心构成了"心化"的关联,好恶形成了心之"大端"。从纵向结构看,好恶作为最基本的情感而存在,但是此"情"一方面以"欲"作为根基,另一方面又为"性"所提升,但好恶终为人类的"心-情",这才构成了中国儒家"情感哲学"之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7.
王鑫 《江西社会科学》2022,42(1):105-114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要从理论上提供普适的解释,以实现与不同国家、文化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目标。审美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耳目之悦、心意之悦和志神之悦等观念为基础,结合人类审美共通感等理论,去探讨中西文明交流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路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审美经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存在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再到"悦志悦神"的审美进阶,其遵循"感—情—理"的审美结构。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应达到共感、共情、共理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忧国有情,谋国有志,御敌有策,治边有方.然而他也深知在北宋最高统治者抑武佑文的基本国策以及军备、兵制、边事等方面制度制约下,他的御敌守边的方针策略决不会被朝廷批准而付诸实施.他在边三年,宋军连遭大败,谋议难行,志不得申,这首词即表达了这种欲进不能、欲归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亦即王夫之所谓"弗获己之情".  相似文献   

9.
凤媛 《学术月刊》2024,(2):166-174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建设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老舍作为文化审视和人性批判者的意识被再度激发强化。他借树华农场这一经济实体在抗战时期如何运作的细致剖析,从经济问题延伸到了文化和人性问题,也牵涉出对抗战文艺如何处理“情”与“理”之关系的多重思考。老舍的“情”“理”之辩,融合了他对抗战社会内在运作机制的犀利观察,实践了他对抗战文艺如何切实突进现实与生活的新思考,也寄托了他对抗战文艺淬炼民族文化传统、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需要直面市场化体制实践中社会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变化了的总体"和"差异化现实",着眼于实现具有时代高度的"历史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新突破。一方面,需要对由马克思哲学指导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复杂特质,以及在这种实践中所生成的诸多"观念"本身,作出属于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理念确认与剖解;另一方面,这同时意味着需要诉诸"明心见性"的修行功夫,明确当代实践中进而文化公共性逻辑生成过程中,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所面临的窘迫的真实、真切的生存与生活难题,坚定地以社会公共价值优位和人民群众利益本位的立场,校正马克思哲学"真现实化"的合法化路径,最终形成并确立自己的独特立场、境界、理论品质、个性化的新的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优良心性秩序生成过程中的"实践自足"、"理论圆融"与"文化自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探究父母教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机理,本研究构建了父母情感温暖通过情绪智能与自我效能感作用于社会责任感的链式中介模型。针对山西某高校大学生收集的465份有效问卷,利用AMOS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对链式中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父母情感温暖对社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绪智能与自我效能感分别在父母情感温暖对社会责任感的正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情绪智能与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情感温暖对社会责任感的正向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道家和海德格尔看来生死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需要以本心本性去体悟的生存状态。道家的真人与海德格尔的会死之人可以互相诠释。  相似文献   

14.
15.
曾贞 《学术探索》2012,(6):104-106
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的性三品之"善"、道文化中的无为之"善",论述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无为之善是教学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徐艺玮 《殷都学刊》2010,31(1):99-102
从<情人>和<广岛之恋>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杜拉斯颠覆男权话语、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女权主义思想,但在杜拉斯的女性话语背后显露出西方白人身上所固有的种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