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实际上存在着性别的歧视和性别的不平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土壤,滋生并繁衍了男权中心文化。张爱玲的著名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从解剖“对的世界”、逆转“红”“白”世界、以及颠覆“既定的世界”等三个方面,质疑并颠覆了男权中心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观念。作品中的“红玫瑰”(指王娇蕊)与“白玫瑰”(指孟烟鸸)的相互转化,使男权中心主义者的婚姻指向和“性”期待互相矛盾、严重冲突,使男性自我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消解。  相似文献   

2.
庐隐的小说《父亲》以别具匠心的双重性别叙事 ,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子恋父妾的反封建故事中寄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讽刺性地模拟并拆穿男性文本对女性形象“天使 /魔鬼”式塑造的心理内幕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成功利用这一策略 ,对制造这种女性形象的男性“强者”神话进行了有力的颠覆。二作利用戏拟手段、尖锐地揭示中国男权伦理文化反人性实质的成功经验启迪我们 ,女性主义研究对于“戏拟”策略应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以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情感历程的比较来看张爱玲与曹雪芹对"情"描述的异同.曹雪芹笔下的"情"纯美而高尚;张爱玲笔下的"情"凡俗而卑下.但他们对"情"的最终指向都是"空".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提出了“颠覆”与“抑制”概念。颠覆指的是传统的统治秩序被颠覆,抑制则指这种颠覆性行为方式被遏制,无法达到实质性效果。试以“颠覆”与“抑制”为切入点,分析发现伊丽莎白·乔利作品《井》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哈珀在试图颠覆异性恋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向三者关系的同时,受到了代表男权社会异性恋价值观的“入侵者”的抑制,从而反映了挑战男权社会异性恋价值观的艰难。  相似文献   

5.
陈染的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征和意识倾向--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逐渐逃离男权文化中心对女性既定角色的阴影;在拆解与颠覆男权中心与父权的神话的同时,在绝望与痛楚的叙事中传达出"禁中守望者"的话话,即构建女性文化自救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在<变化的房子>(House of Changes)一诗里,英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詹尼·库仁(Jeni Couzyn)以独特的视角,用诗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菲洛斯中心社会"(Phallocenter)中不同的女性形象,表明了女性身份由男权社会不同的理念制度所界定的这一普遍性困惑问题,同时真实地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困境,从而为读者呈现了一副逼真的女性画像.詹尼.库仁女士的女性主义诗作在国外影响颇大,但在国内却评述不多,所以本文拟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入手,分析詹尼·库仁女士如何再现和塑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以求对其诗作有一个深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勃朗特姐妹二人都在英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简·爱>在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受到男权话语操控的痕迹;而<呼啸山庄>则在想象的荒原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一切秩序.  相似文献   

8.
徐坤"都市即景"系列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坤的"都市即景"系列作品,对都市职业女性的女性意识特点进行了揭示.现代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定位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家庭定位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职业女性处于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困境.她们虽然具有了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和经济上的独立,但她们中很多人内心仍然残留着浓厚的传统性别意识,尚不具备明确和充分的女性自我意识,受制于无法颠覆的男权文化困境.职业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在徐坤的笔下,呈现出滞涩而苍凉的轨迹.徐坤对都市职业女性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探讨,对都市文学建设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揭示了《简·爱》所回避的男权社会的性别政治和性的权利问题,颠覆男权文化中将女性"他者化"的父权、夫权和神权,但是该文本将性解放、性放纵作为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最后出路,彰显了作者以男性文本为工具施实话语霸权的意识和意图。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性别批评入手,通过对尤金·奥尼尔晚期的两部经典剧作<漫漫长日入夜行>和<月照不幸人>中女性人物的分析,说明在表现女性时,奥尼尔能够勾画出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性别角色规范与建构下的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女性的压抑、挫折以及她们破碎的痛苦心理,反映她们作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的苦难处境.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著名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中的红玫瑰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表层上看,夜莺用生命塑造的血玫瑰象征着一朵爱情之花和激情之花。但深层次分析,这朵红玫瑰是一朵艺术玫瑰,它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唯美主义思想。同时,它又是一朵灵魂玫瑰,它是夜莺灵魂的化身,即作者灵魂的化身。王尔德以玫瑰的碎裂来针砭时弊,呼唤珍惜真爱。在某种程度上,《夜莺与玫瑰》堪称一部爱的圣经。  相似文献   

12.
A Rose for Emily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William Falkn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ro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se and Emily, trying to provide peopl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and the heroine's personality.  相似文献   

13.
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里,福克纳创造了一个令人怜悯的美国南方淑女形象。从对“玫瑰”意象的理解出发。采用格雷马斯矩阵分析爱米丽的“自我实现”及其悲剧,并借用赵毅衡的“全否定”性符号学矩阵来分析爱米丽和南方传统之间的“占有”和“抛弃”、“非占有”和“非抛弃”以及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叙事的多层否定使爱米丽的“自我实现”显得更加悲壮,值得献上一朵玫瑰花。  相似文献   

14.
陈茂林 《南都学坛》2003,23(4):75-76
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剧作《奥瑟罗》中的女主角。她一方面是个初具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另一方面又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品。她从新女性到父权制文化牺牲品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女性作为“第二性”和“他者”的从属、低下地位,说明即使在女王当政时代,父权制中心文化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5.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第一篇以杰弗生小镇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颗倍受煎熬折磨的心灵 ,旨在表现真实的人类内心世界。为了最大程度地表现这种“真实” ,福克纳在小说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作了多方面深入的探索 ,使得该小说成为手法高超的杰作。  相似文献   

16.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世隔绝、不顾现实变迁而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生活方式的人.她倨傲高贵,又充满了对负心爱人的无情报复.结合美国内战之后美国南方重建的历史事实,爱米丽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是一个已经异化的边缘人形象,而且她还是一个生活在过去的囚徒.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月季切花保鲜剂,试验探讨了白藜芦醇和外源NO供体硝普钠对月季切花保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50μmol·L^-1白藜芦醇和100μmol·L^-1硝普钠的保鲜剂均能有效调节切花水分平衡,改善切花体内的水分状况,减轻细胞质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从而延缓切花衰老进程,延长瓶插寿命。对白藜芦醇和硝普钠保鲜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玫瑰三愿》这首艺术歌曲,由龙沐勋作词、黄自作曲,创作于1932年淞沪会战之后,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时的忧愤心情。《玫瑰三愿》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的典范,它呈现出单二部曲式的精致结构,旋律上具有顶针格式的国乐特色,小提琴助奏、钢琴伴奏为主体的伴奏形式,实现了“立意尽象”这一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一朵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花》作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沿袭了其小说的南方背景和结构奇特的写法,这些又更好地支撑着该小说寓意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通过对主人公爱米莉身份的多重性和玫瑰花寓指的不确定性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的分析,展示出福克纳创作思想中对人性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巨大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不仅精于运用语言,而且熟谙《圣经》.因此,《圣经》对于其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以《秀拉》为例,以《圣经》隐喻为依据,通过对小说中秀拉眼睑上的既像玫瑰又像蛇的胎记进行剖析,指出作者通过玫瑰、蛇等象征手法,塑造出一个具有典型性、叛逆性和革命性的女性形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