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人考《孟》,可谓辑、考、注、补、正、辨、校等应有尽有,门类齐全。考证内容涉及广泛,从孟子生卒年月到孟子师承游历,从《孟子》作者思想到字词句章,从名物训诂到典章制度等等,前人考过的问题,明人大部分都有所考,前人没有考过的问题,明人也有所涉及。明人考《孟》,虽广泛涉猎,但关注重点较为集中,成就主要集中于:孟子生卒年月、孟子师承、孟子游历、《孟子》的作者。  相似文献   

2.
刘玲娣 《唐都学刊》2007,23(3):11-14
和《老子指归》一样,《老子河上公注》也是现存汉代最重要和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老子注本之一。从老学史的角度看,《老子河上公注》无论是宇宙观还是养生观和政治观,都反映了鲜明的汉代黄老思想的特点,体现了老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具体到政治观上,则主要体现在作品以君主为说教对象,提出明理身理国之道以及因循无为的主张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鲁霞 《日本研究》2004,2(4):73-78
吉田松阴 (1830— 185 9)名矩方 ,号松阴 ,出生于日本长州藩下级武士之家 ,是日本幕末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维新志士。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儒学尤其是孟子的学说对他的思想乃至整个人生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他对《孟子》一书的讲解和由此而作的《讲孟札记》为核心 ,论述 19世纪中叶在日本面临民族危机的关头吉田松阴如何从孟子的人性善入手 ,将忠、诚、孝学说融入到日本的传统思想中 ,如何以儒学观念为媒介来把握日本 ,观察世界 ,唤醒民众。  一、《孟子》对吉田松阴的影响  儒学自公元 5世纪传到日本以来 ,一直对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受经学思想的浸染,王逸的<楚辞章句>也遵循经学的思维模式,采取依经而论的话语方式,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品格.然而汉代文学走向自觉的发展趋势,也促使王逸在对屈骚的注释与品评中,不仅承继刘安、司马迁,阐扬屈原"发愤抒情"思想,而且更是刻意褒扬屈原的个体性情,井对屈骚的艺术特征给予全面的审美阐释,为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郝洪涛 《社科纵横》2013,(4):140-141
文章总结《孟子》在仁政、教育、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孔学堂》2015,(2)
坊间对卫礼贤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他的《论语》和《道德经》的翻译,对他的《孟子》德文译本鲜有探讨。本文在以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系统地考察了卫礼贤的翻译活动,以及关注了他不同时期对《孟子》翻译和研究的内在关联。作为新教传教士的卫礼贤,在其译文中折射出了基督教思想和文化的特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所撰《史记》与孔子颇有关系 ,其中孔子笔削《春秋》之事及《春秋》之书对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今试讨论其中的若干问题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1  司马迁从积极入世的角度出发 ,定下了自己撰写《史记》的基本思路 ,这便与董仲舒对于《春秋》的推崇发生了密切关系。董仲舒是汉代公羊春秋学大师。他借阐发孔子写《春秋》的微言大义来宣传“大一统”思想 ,为汉代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找出理论依据。他直言“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 司马迁对于董仲舒的这个思想十分推崇。他在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吕氏春秋》与秦始皇的关系,一是吕不韦为什么要编这部《吕氏春秋》?对这个问题主要是从随着天下的统一思想也需要统一这方面来阐述的.新兴地主阶级统一思想的任务,是由汉武帝完成的,而《吕氏春秋》是完成这一任务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二是论述了《吕氏春秋》中所体现的思想与秦始皇的矛盾.在阐述矛盾的过程中,也试解了吕不韦的自杀之谜.  相似文献   

9.
罗慧 《社科纵横》2009,24(3):79-82,84
由于社会的变革与社会思想的发展,汉代的《郊祀歌》具有与前代《颂》完全不同的天道观,其中天隔断了与先祖的关系,通过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实现人与天之间的沟通,阴阳五行学成为构建新天道观的思想基础,这使得汉《郊祀歌》呈现出神性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郜积意 《浙江学刊》2000,(5):104-109
本文从辨析赋《诗》言志体现的共同伦理开始,探讨了使用和阐释在孟子《诗经》学中的分野,最后以汉代《诗经》学阐释的两种类型为论证,旨在说明中国经典阐释学实质上是伦理阐释学,即阐释者在解说经典大义时,通常在字面义和表达义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建立的方法是相似性联想,应当注意相似性联想在伦理阐释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兆胜 《学习与探索》2003,2(5):100-103
在中国古代文化先哲中,孟子是林语堂最为敬服的人物之一。林语堂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说,赞赏孟子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欣赏孟子气势磅礴的文体,叹服于孟子重生活、爱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可以说,孟子是富有英、才、志气和功底深厚的文化思想大儒,林语堂的精神风骨多得益于孟子。  相似文献   

12.
人性本善是贯穿孟子全部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他的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在孟子看来,道德的根据全在于自身,这就是良心、本心。因此,孟子的道德思想走的是纯粹内向求证之路,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扩内在的善端的方式来塑造美德,充分体现了以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作为思考重心的美德伦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宗旨在于而且仅仅在于将人放逸外骛的散心收敛回来,以存人身之主宰。此旨普涵古今中外学问之成败得失,意义深远。其中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始终从“终极关怀”的深度来观照学问的价值,有助于避免为私欲、私意而学问以及为学问而学问的异化倾向,从而使学问始终服务干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至于游离出去,支离破碎,飘泊流浪。孟子的学问之道,不只为儒家所独有,佛、道两家亦莫不然。自觉遵循这种学问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特征,也是这一传统自始至终闪耀人文主义光辉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大这一学问之道,对于克服学术之时弊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2,(2):113-116
类比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具生命力的修辞方式。在春秋战国处士横议的时代,类比论证的方法和语言形式都走向了成熟。我们以类比修辞的集大成之作《孟子》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并首次建立《孟子》类比的分类系统。可以把类比修辞的研究向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张燕婴 《求是学刊》2007,34(4):46-50
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获利。  相似文献   

16.
孔孟荀的诚信思想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5,21(2):38-43
孔孟荀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个重要代表人物。作为儒家的代表,他们的诚信思想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共同特征。但孔孟荀又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代表,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具体历史特点又决定了孔孟荀的诚信思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孔孟荀的诚信思想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上,都留给当代人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PriortotheTang(618-907)andSong(960-1279)dynasties,thestatusofMenciusandhisbookswasnothigh.ButtogetherwiththerevivalofConfucianismduringtheTangandSongdynasties,amovementto"elevateMencius"occurred.Afterthis,Menciusbecameveneratedasthe"SecondSage,"secondonlytoConfucius,andwasgivennoblerankbytheauthoritiesandbegantoreceiveofferingsinConfucius'temples.TheworksofMenciuswerealsoupgradedfromthecategoryofzi(worksofscholars)tothecategoryofjing(classics)andwereincludedinimperialexaminations,thusbeco…  相似文献   

18.
黎业明 《唐都学刊》2005,21(2):61-64
<孟子>"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句颇难理解,历代注解<孟子>的学者对此多采取回避态度.在已有的解释中,以王夫之的解释为最具启发性.不妨试着将"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句的"终"读为"众",则其意可分别解释为"乐岁则众得以身饱"、"乐岁众依然身受其苦",上下句文也就自然贯通了.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21,(1):72-80
劳思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著有《新编中国哲学史》,其中的"孟荀之辩"颇具特色。他认为孟学是儒学正宗,荀学是儒学发展的"歧途"亦即异端,具有明显的尊孟贬荀的倾向。劳思光的尊孟贬荀根源于他主体性的理论设准,以心性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对非心性学的哲学颇有微词。事实上,孟学和荀学各有特色,应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但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荀学成就更大。有正统就有异端,异端是思想发展的动力之一,应该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20.
自从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良知”范畴以来,它就与先秦儒学的心性论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同时,“良知”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纯结构性的范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的人性、心性学说的日益丰富、完善,“良知”范畴也不断拓展和深化着自身的理论内涵。因此,对“良知”的考察不能够只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分析,还应该考虑到其动态的历史发生:循着先秦儒学的心性论一大乘佛学的佛性论一宋明理学、心学的历史脉络,可以考察“良知”范畴历史发展的源流正变,揭示王阳明心学之前“良知”范畴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