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抗日战争前夕,我国民营手工艺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和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产品销售的双重冲击下,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在应对国内外新形势变化的过程中,民营手工艺的经营形态也相应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本文旨在将民营手工艺发展置于时代变革背景下探究民营手工艺经营形态发展变迁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形式,为当代手工艺的生产发展提供可资的借鉴与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7,(4):158-159
新美竹编工艺厂是由前邛崃国营竹编厂的优秀技师和业务骨干组建,拥有60余竹编技师,是邛崃平乐镇信誉极高的手工艺竹编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4.
传统手工艺凝结着祖先千锤百炼的智慧与经验,对其有序的挖掘和利用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工程.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面临诸多问题,如生活环境的跨度、传承制度的改革、市场流动的调节、跨界设计的应用、现代生活的适应等等,如何在"永续利用"和"不走样"的发展前提下,实现传统手工艺公益性与产业功能的充分整合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这需要更多关注到民间社会的启蒙与引导.本文聚焦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实践性策略,实现高附加值转化,调动当代民间手工艺者传承创新的积极性.本文特别关注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同时强调文化自信和国民教育在技艺传承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南州作为青海6个藏族自治州之一,藏族人口较集中、民族风情浓郁、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农牧业较发达,是传统手工艺的富集之地。本文通过对海南州农牧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认为其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对全省农牧区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之路将产生一定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社会转型、生产方式转换、战争时局变化,我国手工艺的发展道路艰难而曲折.但在1937-1949年抗日战争特殊局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手工艺生产却能从危机中得以迅速发展,呈现出公营手工艺、合作社手工艺、个体手工艺、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等多种形态并存、和谐壮大的局面.这一时期手工艺生产形态的多样性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为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克服根据地物资供应困难,坚持以生产为中心,团结各方力量,鼓励开展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结果.对这一时期的手工艺生产开展深入研究可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手工艺的发展道路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历史,以及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的传统服饰手工艺所受到的冲击,揭示了传统服饰手工艺必须走发展创新之路,与现代国际时尚结合,以适合工业化成衣生产的特性应用于现代成衣设计。  相似文献   

8.
"苏州样、广东匠"作为明清手工艺的地域发展代表,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中西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二者分别代表了传统与新兴手工艺的发展,却同为民间手工艺、与宫廷手工艺有着明显区别,对明清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与文化紧密结合,则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造型素材,酝酿出灵妙丰富的风格。重山复水的地貌与立体式气候,把云南分隔成大大小小孕育特色文化的温室,具有宝贵的创造性和博大的包容性。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各种文化不断在此碰撞、叠加、沉积,这里成了多元文化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10.
刘春 《学术探索》2013,(9):115-119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工业制造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呈现了整体衰微的变迁趋势。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精神与社会文化需求的嬗变,特定地区、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特定手工艺凭借其长期积淀的内蕴力量,适时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使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与时代精神、社会文化需求形成契合,熔铸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良好条件,顺利推动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广泛传承和复兴,使其延续传承态势发生了逆转,呈现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复苏和规模化传承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12.
贵州民族手工艺具有独特的地城性和民族性,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探寻适合贵州民族手工艺商业化道路的商业模式,切实实现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进而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已成为迫切之需.进一步厘清其个性特征,探寻英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建构其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这是破解贵州民族手工艺在现代化实践中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艺术发现促成了审美对现实的反思;艺术反思总是包含了对现实的针吸,因此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文化批判;艺术发现增强了审美的效果,突出反映了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5.
虚静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要求审美主体通过审美遗忘、集中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想象、进入审美体验、以获得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鉴赏理论的基本构架与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保持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并且有很高境界的审美理想,在宋代艺术家中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审美才能。其丰富而精微、灵敏的审美心理经验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7.
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手工艺人的劳作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传统的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品可以引领社会的风尚,能够左右生活的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数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已经不再是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需。然而,传统手工艺与工艺美术行业不仅仅是满足生活之需的产业,还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当前的转型时期,传统的手工艺行业和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面临着许多具体的问题:工艺和美术的概念;传统与创新的界限;文化与产业的特质等,需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8.
韩晗 《兰州学刊》2012,(2):112-119
本研究论题结合对一系列当代蒙古族小说名篇的分析与总结,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与审美追求三点出发,认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主体有着豪迈、朴实与辽阔的特质,审美对象则是以草原风景、战争与民族现代性这三重民族性元素为主,而"民谣风格与史诗叙事的结合"与"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的交错"则构成了当下蒙古族小说的审美追求。藉此,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蒙古族小说在审美特色上呈现出长于抒情,自然清丽,正义果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正呈现衰退和变异的趋势。应当重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针对目前民族手工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