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人类学家对地方性知识概念的界定及其研究内容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人类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从知识观的研究视角出发,这些学术争议揭示出人们对地方性知识本质的探讨。地方性知识是一种特定的知识,也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对此首先应该要看到它批判科学至上主义和知识一元观的初衷以及提倡知识多元和多源的努力,而后才是谈论其走向社会实践的建设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贫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知识资源是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其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如今,知识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鸿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大量的人口处于知识贫困状态,而且知识贫困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针对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从知识贫困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提出解决知识贫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化对话是在文化发展的既定格局中展开的。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导致文化对话的强势弱势关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全球性知识———同情性的全球性知识与领导性的全球性知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文化对话状态,依赖于多方面条件的改变、人类长期的努力。惟有如此,建立在文化间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全球性知识体系才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地方性知识是指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知识,其使用范围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的科学研究虽然也会接触到地方性知识,但是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则不然,它不仅高度关注各民族的各种地方性知识,而且致力于发掘、整理和利用地方性知识去开展生态维护。这样的研究取向容易引起世人的误解与责难,也因此造成了地方性知识保护与利用的困难。为此,文章列举我国各民族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知识事例,说明它们在生态维护中的特殊价值,借以重申生态人类学关注地方性知识的深层考虑。  相似文献   

5.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新时期的战略构想和目标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为此就要关注贫困,消除贫困。本文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农村贫困现象的存在对和谐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贫困产生的原因,指出只有改造贫困文化,才能真正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特定区域内地方文化体系和民间记忆呈现着多元互动的组合模式.高平是中国上古文明发生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有着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有利于我们审视民间记忆的历史框架,更便于在长久的历史轨迹中寻检民间文化对于小区域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合功利主义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试图通过研究"贫困与教育"之间矛盾,分析功利主义思潮对解决贫困与教育矛盾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贫困文化是与贫困经济相互对应的一个范畴,贫困文化反映了贫困经济的精神实质;贫困经济则从根本上决定了贫困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贫困文化是造成贫困经济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因,改变贫困经济的状况,必须首先改造贫困文化的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是以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分析为主要任务。在文化研究发展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创建了一套采集与利用地方性知识的理论方法体系。这套理论方法能帮助研究者立足经验主义的治学原理,通过对特定人群社会生活实践的近距离参与,采集包含地方性知识的田野信息,再从田野信息到文本资料的加工转化过程中完成对地方性知识及其功用和意义的客观科学解释。这种地方性知识的采集与利用能帮助研究者有效进行文化研究所需要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分析,从而形成有助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存在着大量的地方性法律文化 ,曾长期影响地方秩序的建立 ,直至今日仍对构建基层社会秩序作用巨大。在国家全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 ,它们与国家法在适用于民间的法律事件上发生了诸多冲突。不少基层法官忽视了它们的存在和特殊作用 ,片面、简单地适用国家法 ,造成了当地公民困惑和社会误解的尴尬状况。如何认可地方性法律文化以及将它们与国家法律整合 ,使二者在依法治国的构建过程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提高法律效率和公民对法律的评价 ,已成为一个法学界不可不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乡土知识具有确保农民生计安全,促进贫困户精神脱贫、产业脱贫和实现绿色减贫的功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知识的惠益分享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结合对不同地区乡土知识促进减贫内在作用案例的分析,力图解释现代科学知识话语体系,城市化、市场失衡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对当前乡土知识惠益分享形成的困境。提出乡土知识的发展需要追求和谐、包容、独立的发展理念,培养乡土知识的继承人,在公平贸易基础上加大对于乡土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并加强对原住民权利与利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知识与扶贫策略——以四川凉山美姑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展现牲畜在彝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文化主导的牲畜饲养模式,讨论了政府在当地开展了几十年的牲畜扶贫项目的成败."久扶不脱贫"问题是贫困人口所处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与发展理念和实践互动的结果,需要在反贫困实践中建立一套整体理解贫困人口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全方位贫困观.  相似文献   

13.
农村的贫困、贫困文化与脱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本文从文化的核心——人的观念入手 ,分析了贫困文化的种种表现及对贫困所造成的影响。同时 ,本文还提出 ,要想使农村走出贫困的境地 ,必须大力发展农教事业 ,改造农村贫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曼纳”“库拉”是来自太平洋海岛被民族志所记录而形成的知识概念,它们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路径和范式却不相同。通过探讨人类学文本中“曼纳”与“库拉”的形成,反思地方知识在构建人类文化过程中“再发现”“典型化”和“多元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不仅是收入贫困,还有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农村贫困的根源是知识贫困,而消除农村知识贫困的根本途径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策略是建立新农村教育体系,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教育。为此,国家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依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6.
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也是人们的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国家意识也是一种地域意识,因为国家拥有一定的疆域和一定数量的人口.国家文化包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且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具有差异性.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他们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乡土教材是反映并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但地方与国家、爱乡与爱国的一体性决定了乡土教材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意识的不可分割性.河南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其国家意识与乡土情结都很浓厚.无论是在清末或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乡土教材都兼有国家意识建构与地域文化传承的双重文化意义,河南乡土教材无不折射出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虽然影响力遭到消减,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然有不容小觑的影响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对乡土文化也具有或强化、或弱化的态势。鉴于乡土文化的根基较新农村建设更深厚、农民的观念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的关键作用,故将乡土文化作为自变量,科学辨析乡土文化的作用力,以客观地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为当地政府执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庆的地域文化不仅是大庆独有的文化资源和企业精神,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作为大庆的高校,以大庆地域文化为依托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也是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塑造高校的特色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将大庆地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提出了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高校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