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说三国     
毒泉之谜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三国演义》在第八十八回对此进行了艺术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在一擒一纵孟获之后,孟获以泸水为天然屏障阻挡蜀军。据专家考证,这里所说的泸水,就是现在的金沙江。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泸水特有瘴气,三、四月"经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泸水有毒,也许还与西南地区的地质生态  相似文献   

3.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据益州,随即将犍为属国升格为朱提郡,并设(床)降都督开始恢复对南中的统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分南中五郡为七郡.在蜀汉政权占据益州的近50年时间里,统治者在这一地区频繁的政区建置及其在云南行政区划史上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蜀汉政权在南中地区战略目标的调整和实现.  相似文献   

4.
南征胜利后,诸葛亮并没有在南中留有官兵,但在撤兵前对南中的原有机构如降都督和南中四郡作了调整,人事也作了适当安排,即把南中管理权委托给南中大姓和少数民族首领。以后南中出现几次叛乱,都是由降都督和各郡郡守平定的,没有酿成大患,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后方基本是稳定的,并得到南中人力、物力的支援。对于北伐的成败,应从两方面看待。从诸葛亮北伐没有达到"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看,可以说是失败了,但诸葛亮北伐,实际是以攻为守,以弱小的蜀汉抗击强大的曹魏,把战争引向境外,使国内政治、经济得到平衡的发展。在北伐中,诸葛亮指挥若定,潇洒自如,十倍于蜀的魏军,却狼狈不堪处处被动,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北伐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人品和功绩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表扬推崇,甚至被当作“模范宰相”让人学习、仿效。 平定和治理南中,是诸葛亮事业中比较突出的一项,也是其对少数民族施行“和抚”政策的具体实践。关于诸葛亮平定和治理南中的材料,除见于《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之外,还有更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即所谓“孔明遗迹”则遍布全省各地。在这些传说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文,至今仍被选为高校文科和中学语文教材。然而,文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的“不毛”一词,历来注家众说纷纭。或释“毛”为“草木”,“不毛”即“不长草木的荒凉地方”;或释“毛”为“苗”的借字,“不毛”即“不长庄稼(五谷)的地方”;或释“毛”为“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不毛”即“五谷不生、草莱未辟的荒凉地方”。这类训释,大同小异,不胜枚举,这类解释都是误解,极大地影响了读者对该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及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故此,笔者不揣固陋,以探其迷,并希方家之郢正。  相似文献   

7.
南诏大理国的几项科技成就李晓岑地图知识地图知识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表达地理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大约在东汉末,地图知识就从内地传入云南了。晋《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诸葛亮为了安抚云南少数民族,“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蜀汉始终以诸葛亮隆中筹策之“和夷”、“和戎”策略处置与边境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北伐更加注意了抚好与凉州边境羌、胡、氐等的关系,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笔者认为,蜀汉在凉州的和戎策略,应当视作是其北伐战略的重要补充组成部分,兼有扩疆拓土和积蓄国力的双重意图,是诸葛亮“治实而不治名”为政风范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和抚怀柔是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民族思想的核心思想,其民族政策思想集中体现在蜀汉民族政策当中。针对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坚持攻心为上、心战为上的指导思想:采取了调整郡县设置,以削弱地方大姓、夷王的势力;推行夷汉官吏交流制度,以加强蜀汉政权对南中的管理;重视先进经济文化传播,以推动南中经济社会发展;因俗而治,以笼络南...  相似文献   

10.
关岭之谜     
龚路 《今日南国》2006,(5):54-54
贵州关岭,古称关索岭。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大将马忠率军负责收复牂(?)郡,手下有名勇将,系关羽之子关索,同盂获大战,遇水淹,撤兵红岩山上,扎营休整,将士们脱下湿铠甲来晒,此后,红岩山易名晒甲山,关索征战过的大山为关索岭,后来去索字,为关岭县名。关岭县境多大山,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曾转战于此。群山中,  相似文献   

11.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唐,侯王国以十数。”“南中”指秦汉时期史籍所称的“西南夷”地区,三国时始改称“南中”,范围大致在今天的四川南部和云南全境以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所谓“侯王国以十数”,说明...  相似文献   

12.
西南各族中有大量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和遗迹,或在其足迹所至处,或与其在南中的历史活动有所关联,有的则根本与诸葛亮无涉。西南各族中的这种诸葛亮文化现象,毁誉互见,其内涵远远超出了诸葛亮的历史活动,应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千古名相,自古以采史家可谓褒贬参半。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主要是对诸葛亮的用人政策、南中政策、北伐功绩、治蜀方针等进行重新评价,对于一些历史疑题,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侧重诸葛亮研究中的一些疑题,试图找到比较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针对认为中央红军二渡乌江至金沙江是毛泽东的既定计划的观点,从理论上论证了此类观点的不确切性,并对中央军委决定渡金沙江的时间、地点提出了佐证  相似文献   

15.
蜀汉立国之初,南中地区方土大姓和夷帅据土不宾,维持边地的稳定和构建边疆民族对蜀汉政权的认同成为这一时期边疆治理的核心。诸葛亮在治理南中之时,秉持和抚怀柔的德化思想与因俗而治的羁縻之策,采取了重建郡县、重用大姓、发展南中经济等多种举措,力图将国家意志汇聚于边疆地区。在王朝力量和国家意志不断深入边疆地区之际,包括汉族在内的南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进一步加深,国家认同也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6.
古代“度”和“渡”都有动词“过”的意思,古字书释其义统言之“过也”,发展到现代,于是出现了双音节同义合成词“度过”与“渡过”。“度过”和“渡过”义有抽象具体之分,所过,即度过和渡过对象有时间空间之别,这一点尚不为人们所普遍了解。因此,在现代语文中,常出现表达同一语义而“度”与“渡”或“度过”与“渡过”并用的情况。例如:  相似文献   

17.
在祖国群山绵延,沟壑纵横的西南高原上,曾纵贯着一条联结中国与西亚、海外国家的重要国际交通路线,即“西南丝绸之路”。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地(四川)商人就历尽千辛万苦、驱赶着驮运丝绸等物的马帮,沿羊肠小径,过青衣(今四川雅安)、邛都(今四川西昌),渡金沙江,再经过叶榆(今云南大理)、桐师(今云南普洱、思茅)、滇越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之死     
对诸葛亮北伐曹魏八年,不果而殁,历来有所争议.毁誊不一.诸葛亮从二十七岁跨上政治舞台,到他病殁,辅政二十七年,这二十七年的近三分之一时间,他是在北伐前线渡过的。为赢得这场战争,他耗尽了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不幸的是,他五次进击魏军,一次比一次收效更微,“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与谋”,北伐前途将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9.
几乎所有的历史名人,生前,人们对之总是或褒或贬;死后,随着历史的复杂演进,其所受毁誉,也多有变化,甚至全誉全毁,尖锐对立,而又时反时复的。唯有诸葛亮,其生也备爱赞叹,其死也尽享美誉,一千八百年来,对诸葛亮,差不多都是众口皆碑,古今共仰。 诸葛亮究竟凭藉什么,获得历史这等不同寻常的恩遇? 是象世俗所传,诸葛亮能掐会算,战无不胜,创建了军事指挥的奇迹吗?细检史实,结论却是相反。不可否认,诸葛亮确实是长于治军,巧于发明(创八阵图、制木年、流马、连驾)但在军事上,对于更重要的指挥才能——“应变将略”,确如陈寿之评:“非其所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下引《三国志》只注书名和篇名)正是由于这一重大缺憾,他一生,除南中之役因力量对比占绝对优势而取胜,军事上实无值得炫耀的成绩。刘备  相似文献   

20.
明代云南的汉族移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云南的汉族移民谢国先云南本无汉族。司马迁称此地为西南夷地区。常璩说:“南中(云南等地)在昔盖克、越之地”,①夷和越都是与汉族相对而言的少数民族。楚人庄王滇,为云南人口增添了新的因素,但楚人亦被视为蛮夷。汉武帝征服了云南地区,“募豪民日南夷”,②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