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科学》2013,(26):1
中共浙江湖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在《社会阶层分化重构视角下党调整群众利益关系能力研究》一文中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仍处在分化裂变之中孕育着从"洋葱头形"结构向"橄榄形"结构演进的趋势即中间阶层的数量在稳步增长,而社会底层数量逐步减少。各阶层群众利益的表达方式、渠道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社会高等阶层群体由于掌握着较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比较畅通;中间阶层群体向有关组织与部门反映的诉求得不到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是综合性的,本文以阶层分析方法为主综合分析失地农民群体在城市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及其他们在城市中的阶层地位和社会态度,并阐述了日益扩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对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认为政府应在呵护弱势群体和培育社会中间阶层的双重思路下调整对于失地农民群体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3.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国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阶层。当前,公务员凭借自身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拥有,成了中间阶层的主体,这个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间阶层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要发展壮大中国中间阶层,就必须严格控制公务员队伍的数量,并不断提高公务员服务社会其他阶层的本领,规范公务员的收入。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带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中间收入者的比例",更进一步促进了这个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借用了劳动力市场阶层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利用专项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及其决定机制。本文的理论假说如下:第一,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包含了外劳和本地居民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从业人员所属的市场阶层以及在市场阶层之间的流动状况是不相同的。第二,从非正规部门流向正规部门的上升移动会带来工资收入的增加,但本地居民和外劳,以及外劳中的民工与城镇居民实现流动的机会是不均等的。第三,在求职过程中选择什么性质的部门、以何种方式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主要取决于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因素,而不是个人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等人力资本。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人力资本的利用状况明显改善,但由于还存在制度歧视,劳动力市场依旧是二元性质的。消灭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强 《领导文萃》2007,(9):12-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带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中间收入者的比例”,更进一步促进了这个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互联合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互联合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从市场的结构看,是一个从不完备的市场或者高度互联的"市场"向专业化市场过渡的过程;从制度的结构来看,是一个从互联的自我实施的关系型合约向依赖第三方实施的正式合约过渡的过程。中国的经济表现表明,市场结构与制度结构的匹配对于转型的绩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分别从这个视角分析了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转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乡镇企业、金融体系和国有部门的改制。分析表明,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不仅是以上部门存在着互联合约者中制度安排,而且从整体上看改革上也暗含互联合约的逻辑。本文最后引申出了一些中国进一步的改革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不同的阶层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抓住机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中产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指出:社会中间阶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1978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快速扩张。从1978年到1999年,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的比重从零上升为0.6%,个体工商户阶层和经理阶层所占的比重也分别从0.03%和0.23%增加到4.2%和1.5%,商业服务业员工则从2.2%左右增加到12%左右,都翻了几倍。中产…  相似文献   

9.
一.1999年第3期目录世界形势与中国/科索沃战争与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张文木)/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王小东)政策研究/中国企业分工关系的风险管理与发展促进机制──摩托车、家电产业的中日比较研究(大原盛树林私)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胡鞍钢)/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李强)课题研究/199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国际竞争力比较课题组)文化与哲学/公理世界观及其自我瓦解(汪晖)/人权与国权的觉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同异论(王思睿)/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利益集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正从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社会 转型过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整个社会利益 结构发生了分化与重组,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 破,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阶层逐步形成,并分化组合 成特定的"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复杂多元的转型制度是西方成熟经济体制下关系网络研究无法呈现的情境化要素。本文结合制度理论和嵌入性理论,开展中国情境下制度环境和企业关系构建之间作用机理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研究以中国法律法规体系和互惠性作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情境要素,基于嵌入性视角从信任、精准信息传递及问题联合解决三个方面对中国企业独特的政府—市场二元关系进行研究机理阐释。通过496份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正式制度正向促进企业市场关系构建,对企业政府关系构建有显著负影响;而非正式制度中的社会互惠性则对企业两种关系网络构建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企业市场关系的构建中,正式制度与社会互惠性呈现干扰型交互;在企业政府关系的构建中,正式制度与社会互惠性则呈现增强型交互。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中国转型情境下的复杂制度环境对企业关系嵌入行为构建的作用机理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至今,55年来中国航天企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人员结构的变化,随着航天企业的发展转型和企业现代管理理念的树立,曾经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模式在青年员工中对趋式微,期待转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塑造青年员工的航天精英意识,加强思想文化引导,从而推动航天企业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配与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利益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分化,其成因极其复杂,从美国学者维克多尼1989年的“市场转型论”开始,诸多学者从政治模式、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收入分配结果的变化,探讨收入分配对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影响。(一)收入分配状况与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相关性分析我们认为,城市利益分层从本质上说是城市居民因天赋禀赋、资源占有、机会不同等形成的不同的城市社会群体。利益分层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进一步获取利益的能力,在这些阶层的形成过程中收入分配及其结果是最主要因素。1…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和引领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越发多元、多样,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也带来了文化选择上的差异性,这就对主流文化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而在中国社会面临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多重转型的当下,如何通过主流文化创新发展,有效加强  相似文献   

15.
文萃     
中产阶层的“官本位”取向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一书,使得舆论界对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再度升温。其中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中国的中间阶层有些‘官本位’取向”。本来,社会日益多元化,权力应该不再是社会的惟一中心,公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不再只有当官一途。但是,中间阶层出现了反常的“官本位”取向,这表明权力在资源分配中依然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既是权力退出不彻底、市场发育与公民自治不充分的体现,也意味着中产者可能失去了推动社会转型的理性力量。名牌战略应消除“政绩欲念”山东省有关负责人表示,200…  相似文献   

16.
转型社会中,中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共管理的公平?我们发展了文化社会学关于文化的多层次意义结构的概念,并建构了"社会集体目标关联"和"个体目标关联"的理论框架,通过历史文献的实证分析,发现转型社会中的中国文化对公共管理公平的影响存在"偏向效应"。与目前认为的文化内部"一致性"的假定相反,我们的研究发现恰是文化的"内部不一致性"成为"偏向效应"发生的机制。最后还讨论了如何规避文化"偏向效应"对实现公共管理公平产生的策略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核心员工的离职创业行为与家族制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关于家族企业形成原因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文化、观念、习俗这些社会资本元素出发,本文则试图从转型制度特征下核心员工离职创业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家族企业的形成进行一个新的解释.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本文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相对薄弱、社会创业壁垒逐步降低、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等制度因素的背景下,为了防范企业核心员工离职创业导致在同一行业内形成新的竞争,在位企业往往会采取家族性治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发展模式和经济平等——苏南和温州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转型经济中两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研究,探讨了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企业家)对经济平等和社会分层的影响。同传统的智慧和人们的直觉——认为市场有产生不平等的天然倾向,而国家(政府)则有再分配和校正不平等的能力和企图——不一致的是,本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苏南)导致了更大的不平等,产生了收入和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而企业家推动的发展模式(温州)则出人意料地导致了相对平等的结果。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地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机会结构的不同。研究结论对于我们寻求在发展的同时尽量达到公平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浙商"是中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商人群体,是真正的民商,以资源不怕少,企业不怕小,身段不怕低为"本色",并形成优势,但在新的形势下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浙商转型的研究对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具有普遍和典型的意义,既需要从经济的视角进行考察,也需要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对"浙商"及其转型的多学科研究,可以得出广泛和多方面的认识,但往往是分散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需要有统一的分析范式。基于和反映客观的相关性与自主性、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统一的主体性分析范式,是"浙商"及其转型研究的学理基础与分析工具,可以分析各种现实问题,揭示浙商作为市场和经济主体、社会和文化主体的属性与行为、结构与功能等,促使"浙商"进行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提升,实现从"个众"向"合众"的主体转型。  相似文献   

20.
李一 《领导科学》2012,(15):30-31
在我国,双正职领导结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即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是由两个人担任的。比如在有些政府部门中,分设党组书记和局长两个职位;在有些企事业单位中,党委书记和院长等行政主管也是由两个人担任的;在一些群众团体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