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应与之相应。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种类繁多,编排体系或以人文主题为纲,或以文学文化主题为线,或以读写交际主题为要。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以其鲜明的特性区别于以上几类教材,实现了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一、课程定位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强化了“母语高等教育”宗旨;二、编写体例新颖,课程性质彰显,创建了“母语主题系统”;三、内容新颖丰富,选文主辅分层,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四、编辑阵容强大,学术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大学语文之“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情况,就大学语文课是“长寿课”还是“短命课”,执教大学语文容易抑或困难,大学语文课是专管阅读欣赏还是兼管指导写作,大学语文教材篇目的选取问题,大学语文教学仍需艰辛的探索过程以及有关大学语文课的几点忧虑等问题作有关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在大学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功能,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替代的。上好大学语文课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选择最适当的教材和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现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对《新视野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优缺点分析,提出对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教材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首先,要鲜明地体现出人文关怀与生态关爱;其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要以经典原著为本;第三,大学语文教材对于经典的阐释以适当的点拨为主,不宜长篇大论。不应越俎代庖,应该给学生和教师留下“填充空白”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教材语言的特点来探讨大学语文教材对象语言的选择与教材编写问题.首先,结合教材语言的基础性与功能性特点来分析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结合教材语言的有线性、有序性、通用性与专业性特点来具体探讨教材对象语言的选择问题;最后,结合大学语文教材语言的特点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来谈谈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同时,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理念、学科化、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等几个层面加强建设,是实现“大学语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新编《大学语文》将这门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目的限定在提高本国语文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上,这就同时限制了该课程应有的素质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向性,导致教材编写从选文范围、选文篇目到学习导向诸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编写者欲硬性避开原由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组编之教材的选文与体例,更造成这两方面的不尽妥当之处。结果是“素质教育”的主题未能得到充分落实和体现,故新编《大学语文》亟待修订、“新编  相似文献   

8.
“人文”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通过对“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种种界定的梳理,综合对大学语文现行教材设计思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种种研究,倡导理想中的大学语文教育与学校人文精神传统相结合,与中学语文新课改理念相承接,并由此探讨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衔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增订本《大学语文》教材入手 ,在与高中语文教材对比的基础上 ,指出了大学语文教材与教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学科性质不明确、师资队伍个性色彩浓厚、教学理念与模式传统化、教材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因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教学改革的目标可设定为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构成网状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速率”,培养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改革有其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自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同志倡导在高等院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来,现在全国凡是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已开设了这一课程。各种《大学语文》教材相继出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探讨也日益深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究竟应该是什么呢?这仍然是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个人认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读与写”基本功的训练。也许会有人感到奇怪:“读与写”本应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现在仍用来作  相似文献   

12.
母语学习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终身义务,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应该有高于中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大学语文教材不是要在篇目上和中学语文见高下,而是要能够整合和升华中学语文,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母语素养。这就需要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研究两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在选篇方面,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选篇与高中语文教材重复、不同教材的选篇差异过大、选篇的针对性不强三个问题;同时,在教材准入机制方面存在教材的编写者准入门槛过低、教材进入教学领域缺乏制约机制两个问题。有鉴于此,需从选篇和准入机制上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推动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由盛新华、刘业超、蒋长栋、李剑波四同志合作编著,由王勤先生审订的新编《大学语文》(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是一部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的教材,是带着闪光的智慧和学科知识迅猛发展的信息来到教材改革领域的“风雷”性的新事物,它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所特具的科学、实际、进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写成的。这就保证了该书框架的恢宏新颖、体系的鲜活独具、内容的雍容透彻、起调的高昂振奋。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由于工作关系,我们读过的几本既成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不副实,“只文不语”,框架残缺的。而新编《大学语文》突破了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门课程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恢复开设以来,成绩巨大,经验很多。但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高校人才规格需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就非常有必要进行新的改革,《大学语文新编》(编者注:此书系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正是这一探索的成果。与以往大学语文教材相比,本教材明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寓人文性与美育性于能力培养之中,将知识一能力一素质三者整合起来,追求在宽厚的大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们基于"文选"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在体例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较大扩展了教材的审美内涵和实践应用价值。综观目前教材体例,大致呈现出文史型、主题型、专题型、模块型和文体型等多元发展的态势。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之百家争鸣,根源于人们关乎大学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性认知,与时代文化对大学语文逼迫性的功能赋予有着密切关联。同时,教材编写者们在关注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时,也应关注"审美性"的问题,并将这种理念熔铸进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语文”是高校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对开展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从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考虑,还有很大差距.大学语文教材究竟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它的基本框架应当是怎样的?如何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所有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通过对20年来若干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综合评述,对上述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编撰新教材以至深入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大学学科中,大学语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匡亚明等一批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大学语文复归大学课堂;90年代,大学语文再次被边缘化,几近淘汰出局;新世纪之初,各种对该学科的质疑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有极端主义的声音要求直接废黜大学语文.但在学界内外,也有许多专家学者据理力争,认为大学语文有其不可替代的学科价值,不仅不能取消,而且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争议在全社会迅速扩散,引起多方关注.2006年9月,大学语文进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政策性的引导,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根据这一精神,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或削弱.大学语文界和出版界再次集体兴奋.活跃在当代学界的学者专家重新聚焦大学语文,对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百家争鸣,并纷纷开出自己确认的对症良方.商业嗅觉灵敏的各家出版社争相组织学界名家重磅出击,所推出的一些教材对传统的大学语文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新设计.其中有的代表了传统编写模式;有的高举文学大旗,代表了纯文学模式;有极力标榜人文教育的人文新模式等等,这些教材对大学语文学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但也存在可商榷之处.比如教材中,文学与人文两者对大学语文的越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语文面目可疑.  相似文献   

20.
王宏亮 《新天地》2011,(11):289-289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要考虑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