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声唱法的流行化趋势、新时期新民歌多流派的大融合走向,正好从辩证法的哲学角度说明了当代声乐艺术"唱法概念"的多元化统一趋势.任何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都是自身存在的,是不可分割的;同样,任何唱法之间以及其唱法本身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和对抗.但是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着,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对立中和谐统一才是物质发展的最终规律.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对"矛盾动力论"进行了更具体的考察。他认为:矛盾中对立着的双方或同一事物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在内因外因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且内因始终在矛盾转化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由此推动着矛盾转化和事物的不断发展。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用较大篇幅论述了中国和平统一问题,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中深刻阐述了按照“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一理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对立面协调、和谐”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引的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的属性,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事物不断变化发展。但是人们是否也曾想到两个对立面之间在特定的状况、条件下的协调,和谐也可以成为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强大力量呢当然,这种对立面之间在特定条件下是能够起到“协调、和谐”积极作用的。报告中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这一辩证原理。古代辩证法家认为,所谓的“协调、和谐”决不是后代人误解的那样,是对立面双方的“等同”,或是对立面双方的“合并”,而是对立面双方,在特定条件下,因特性上的“契合”、“匹配”和“对路”而造成的“协同共进”。这种情形是在对立基础上出现的,是“对立造成和谐”。就是在特定条件下,中央领导们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4.
孔子“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结合和统一。“中”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庸”指事物的客观法则对认识主体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因此,“中庸”的涵义是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及其对认识主体的行为要求。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宇宙的本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孔子“中”与“庸”的统一,正是建立在“物质性”这一基础之上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中”有宇宙本源的含义。孔子的“中”是继承前人“中和”思想的结果。而“中和”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一阴一阳之道的体现。第二,“中”是事物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方面处于协调和谐状态的一种表现,也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按系统论特别是控制论的解释,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而任何系统都具有自我趋向动态平衡和稳定有序状态的特征。孔子的“中”正是这一特征的高度概括。因此,人们只有认识、尊重和利用这一客观法则,才能获得行为自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里天命的“天”指宇宙万物即客观存在,“命”指命运,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天命”就是“中”的表现形式。孔子说他自己经过几十年的好学研究和社会  相似文献   

5.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既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本总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共性和个性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相互贯通,而且相互转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即个性,又具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对立是由于它们分别属于不同性质的经济;而两者的统一则表现为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因此,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认为宇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也是统一的。本体“A”的内部必然地发展异化为“A”与“非A”即“B”。在本体发展变化的系统里,每个层次内部的A、B、C、D、E、F……及其相互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而在A、AB、ABC、ABCD、ABCDE、ABCDEF……每个层级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价值关系。按照这样的研究思路,研究人类历史的种种哲学辩证法形成及其相互之间旳同一关系,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具有同一性的哲学辩证法体系。历史中所有哲学辩证法形式及其之间旳同一关系都会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道立于二,物成于三。事物是“一分为三”的。“一”为一个事物,“二”为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双方,“三”即是矛盾双方经过对立斗争形成的具有新质的“一”即是“三”。“一分为二”是特殊时期特殊状态下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规律;“一分为多”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事物存在的规律;“一分为三”能够包含与表达“一分为二”“一分为多”,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最普遍规律。“一分为三”既是辩证思维的全面而准确的简明表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献,是人类思想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蕴藏着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及许多哲学范畴的丰富内容,尤其在整体观、动态平衡观、朴素的对立统一观三个方面,更有其本身的特点。本文仅就辨证施治中所涉及的矛盾法则进行初步探讨,冀期就教于同道。对立的统一法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反映这一法则,在中医学现论中首推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有“阴阳离合”的论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分而言之谓之离,并而言之谓之合。阴和阳是一对矛盾,它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种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和阳,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两者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两者相成的一面。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之谓也。阴阳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  相似文献   

9.
意识是主观的,因为任何意识都要采取感性或理性的主观形式,据此应把意识现象民物质现象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经过人脑反映以信息形态构成意识的内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无论采取何种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其本身都是客观的。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构成意识的内容,承认意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承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所以,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本文试图就金属断裂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来谈谈唯物辩证的基本思想的体现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西经济关系日趋白热化肖勤福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简称西西经济关系),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包含着合作与冲突、联合与斗争这样两种既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调。互利的合作趋势,同自利的冲突趋势,在并存过程中交替占据主导位置,致使西西经济关系总体上有...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这种普遍的相互联系说到底,也就是事物内部对立面不可分割地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①列宁也说:“黑格尔认为,‘存在’和‘无’的统一或不可分性(第90页[79]这个用语有时比统一更好)提供转化、生成。”②这里列宁特别强调了“不可分性”,认为“这个用语有时比统一更好”。可见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一致认为,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中敌对的对立观念已经成为观察、理解和处理对立物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观点。由此在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方面逐渐出现了日趋混乱和崩溃的局面 ,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日益感受到难以承受的不幸和痛苦。所谓敌对的对立观念是指 ,把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互敌对关系。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很好地表达了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所谓对待的对立观念是指 ,把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阴阳学说以“阴”与“阳”来表达了自然、人和社会当中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之间的真诚的尊重是建立一切健康的和创造性关系的基础。对待的对立观念能够为改善现代社会中的混乱的和尖锐的各种关系提供新的观念 ,能够为我们的心灵和社会中播种和平和爱的种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过去人们总认为只存在着矛盾对立双方互易其位的一种转化形态.近几年来,学术界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对矛盾的转化形态和结局作了一些探讨,指出了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多样性.本文拟谈谈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几种可能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矛盾,其内部都存在着两个已经展开了的、成熟了的对立面.这些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可能形态和可能结局,有的会象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例如,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矛盾对立面互易其位的转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经过无产阶  相似文献   

15.
对“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矛盾只是对立之一,即互相否定、完全对立。作为哲学范畴,矛盾的本真内涵就是事物内在的既肯定又否定的本质规定。其在辩证法学说史上的真正意义和旨归乃是揭示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据或源泉以及事物变化的固有方向或趋势。依此来看,矛盾在我们的理论思维和学术研究中已经被泛化了———把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当作矛盾关系。而将矛盾等同于对立统一,又用对立统一阐释矛盾,则是矛盾被泛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反相成与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有益于拓展设计思路,是一个“从问题到问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7.
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统一中有对立 ,对立中有统一。规律一定是事物间的联系 ,但是事物间的联系不一定就是规律。相互作用是范畴 ,不是规律。意欲将相互作用“提升”为规律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 ,而且是反唯物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组成的,失掉了一方,它方就无法存在,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就决定着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顾及到矛盾的两个方面。正如毛主席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否则就要犯片面性的错误。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辩证法是“革命的方面”和“保守的方面”的统一什么是辩证法?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既不能相互取代又不能截然分离。两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学校教育运作过程中一对矛盾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任何一对矛盾统一体中,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支配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原先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退居为出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到主要方面,这时矛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事物发展的方向也会改变。但是,无论谁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之构成统一体的次要方面总是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