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怀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天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等涵义。当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知识传入中国后,才给天范畴的发展演变注入了新的因素。近代哲人对“天”作了新的诠释,赋予天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从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型的一般特点:1、融合性。近代哲学天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近代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是由西方的新知识新观点重新解释传统思想,而不是机械  相似文献   

3.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协办的“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94人,分别来自全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提交学术论文70余篇。著名学者金冲及、李文海、胡绳武、龚书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如同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样,当代哲学的出路也在于转型。基于被迫性质的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有遗憾,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给人以启示。一、从思想准备上,要运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对现实和中国现状有个清醒认识,重新对哲学进行定位,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价值功能。二、具体操作上,采取中西合璧的辩证转型模式,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要求,弘扬主体意识,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吸取近代的教训,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贾红莲 《江汉论坛》2003,2(9):64-69
自19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发生了近代转型。传统哲学范式近代转型的基本路向有三个:一是今古文经学之争,二是“中体西用”之说的萌芽揭开了中西方哲学此消彼长的序幕,三是新的社会进步思潮相继出现,并与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相颉颃。中国哲学史上这种哲学范式的近代转型的完成应该说是完整的。通过转型,传统哲学丧失了它的主体地位,经学、理学渐成为历史性的概念,由主题变为背景,它的存在退隐到思想界的边缘。而西方哲学的观念、问题、方法和典范逐一进入到学术话语的中心地位。通过近代在哲学范式上的启蒙、反省和清理,既带来了传统哲学的部分解构,也促成了新的哲学范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由延边大学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所与韩国东信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变化与文化的相互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26日在延边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7.
教会大学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中国的一种新型建筑形态,是西方传教士与建筑师糅合西方建筑理念与东方建筑元素而形成的现代建筑样式,是中西文化双向成功交流的典范例证和有形史料。该建筑形态早期呈现中西合璧式风格,并逐渐导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具有建筑学上的特异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征,被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教会大学建筑将西方的大学校园设计理念与建筑技艺引入中国,开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全新领域——大学建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建设,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建筑形态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正>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8月31日至9月4日在曲阜隆重召开。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主席谷牧,中国孔子基金会首席顾问、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主席周谷城,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主席团主席匡亚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董事长、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主席吴庆瑞,新加  相似文献   

9.
1989年12月19—20日,江苏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市委党校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实践唯物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问题.与会代表本着科学的精神,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热烈探讨了在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前沿问题.会议期间,省委党校哲学研究室张桂岳教授介绍了北京关于当前哲学研究的一些信息;省社科院萧煜焘教授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专题讲座.这次会议与会代表40多人,收到论文10余篇.代表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因而可以形成不同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国际地缘政治环境趋于严峻:单极格局的衰落催生出新的国际格局,国际新秩序正在形成,全球权力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世界格局动荡改变了东亚地缘政治环境,东亚的地缘政治环境面临着三大困境,即大国困境、邻国困境和同盟国困境。东亚安全困境的出路在于如何将过去的适者生存的竞争模式转向冲突较少、更加睿智、更加合作的智者生存的合作模式。兼顾区域各国的不同立场、汇合区域各国的各方利益、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与发展道路、广泛地包容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开辟东亚新的地区治理结构,也许是21世纪超越狭隘的‘发展’观念的‘和谐主义’的一种平衡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东亚作为大国比较集中的地区,其发展和稳定备受瞩目。而在地区大国的互动过程中,未来的东亚国际体系将向哪个方向转型,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从体系结构、体系制度、体系文化等国际体系转型的要素出发,探讨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型方向表明,若以均势体系为转型方向,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以及东亚地区的稳定;协调体系在理论上要优于均势体系,在东亚地区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作为未来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中国所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安全观、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符合东亚地区的长远利益,因此中国可以引领东亚国际体系向协调、稳定、共生的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2.
最近,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团体、宗教组织和省市社会科学院联合组成的“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东南亚的传播与教案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委会发出通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学者出席将于1994年11月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共同研讨近代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在中国和东南亚的传播、活动特点与影响,传教过程中所引发的民教矛盾、冲突斗争与教案发展演变规律,深入探索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近代中国向世界开放曲折历程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会议及会议所提出的中心议题,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广泛注意。有关人士指出,这将是中国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极其重要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和中国宗教界在开展学术研讨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所进行的第一次携手合作。  相似文献   

13.
2023 年 8 月 19 日至 21 日,由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延边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延边大学东亚跨文化研究中心、延边大学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鲁东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一届延边大学东亚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4.
在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儒学道德"由明治时代开始时的被冷落、被排斥到"儒学道德"的复活;又从"儒学道德"的复活到"儒学道德"的被改造利用,直至明治政府颁布以"儒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针及国民道德方针,"儒学道德"在与"西方道德"的较量过程中显示出优势,甚至达到了至上的地位.明治时代后期日本对"儒学道德"思想歪曲恶用,二战后日本对"儒学道德"的利用又恢复到常态.在日本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无论是排斥、否定"儒学道德",或者崇尚"儒学道德",或者恶用"儒学道德",都无法将日本的道德思想与"儒学道德"剥离,"儒学道德"一直与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密切关联.纵观明治时代日本的"道德运动","儒学道德"是日本明治时代"道德运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一直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每一次国际体系转型都要经历革命的洗礼或战争的阵痛,而当前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型却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出现了和平转型的趋势。影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体系内实力结构的变化、地区整体性制度建构的缺乏和难以形成地区观念的认同。面对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中国的战略选择应是积极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型,创建国际机制,探索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加快国内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古代哲学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是淡漠甚至蔑视的,而近代哲学则热衷于自然科学;古代哲学视哲学与自然科学如冰炭不可同器,近代哲学则把自然科学视为哲学的基础;由于远离自然科学、古代哲学带有明显的玄想性和直观性,由于亲近自然科学,近代哲学带有实证性和经验性。总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然科学改变了中国哲学的走向,使近代哲学具有了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特征和风格。然而,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推崇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来丰富和发展哲学,仍然是哲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近代哲学的各种思潮都源于欧洲,但都适应美国的特殊条件作了改造.美国近代哲学较少关注思辨体系的构建,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和实践问题的解决.美国近代哲学大都有宗教背景,而美国宗教又具有更多的世俗性.美国近代哲学在理论底蕴上逊于欧洲哲学,在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上又胜于欧洲哲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11月15日在张载故里眉县召开。来自韩国、巴西、美国、台湾及大陆的70余位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置于整个东亚文明以及儒学的现代化、文化的全球化融合的背景下的张载关学研究。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一、对张载关学研究的多元拓展。1.张载“和谐”思想的解读及其时代意义。会议体现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学者们对张载“和”、“和谐”思想的关注及其社会责任意识。刘学智、张践等学者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论证了张载思想对解决时代难题、构建…  相似文献   

19.
张一博 《江海学刊》2022,(2):172-184+256
16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量有关中国的作品在欧洲涌现。基于圣经的历史书写传统遭受冲击,如何将中国历史整合进世界历史中,成为当时学者们所关切的问题。其中,由英国多位学者在18世纪集体编纂的《普遍史》(Universal History)也处于这一思潮之中。他们将中国上古历史与圣经叙事相比附,协调中国上古史与圣经编年的矛盾,以解决欧洲思想内部危机;通过讨论中国宗教,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提供合法性。该书出版后,在知识界曾风靡一时,“萨尔普遍史”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在西方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哲学作为一门爱智之学,并不重视结论,而更看重理性的批判和质疑。它是对确定信念的反思,是对既定知识的审问。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这种爱智之学是不能简单用讲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而今日的哲学教育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将不可教的智慧拼命地用教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把哲学的可教部分即它的理性思维、问题意识的训练放在一个极为次要的位置上,极大地忽视。这是当今哲学教育的致命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