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一九七三年出版现在仍继续发行的《三国演义》前言中,对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意义作了错误的否定的评价,认为“《三国演义》在鼓吹实施‘王道’、‘仁政’的同时,歌颂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统治;反对、攻击农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观、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提倡封建道德,特别宣传‘忠’、‘义’等。”这种对《三国演义》主要思想意义的评价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一、主题思想关于《故乡》的主题思想,说法不一致。目前流行的是:一,通过“我”和闰土重逢时所表现的隔膜和痛苦,“揭示了阶级社会的罪恶”,提出对没有阶级压迫的“新生活的希望”;二,通过“故乡如故”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指示人们寻求新的革命道路。我们认为,《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闰土一家三代反复着同样生活道路的事实,指出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是农民不能改变奴隶命运的主要原因,表现了作者对劳动农民的深切同情和改变劳动农民奴隶命运的强烈愿望。所以这样归纳,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鲁迅 1 92 4年 2月写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和 1 92 5年 1 0月写的《伤逝》中的子君 ,是对中国历史、现实深思后创造出的两位女性形象。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道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论睁了眼看》中也写道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在《南腔北调集》中又称“要改造‘国民性’”。鲁迅通过祥林嫂和子君 ,提出了浓烈的封建…  相似文献   

4.
洪焕椿同志在《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载《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清军进关后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清初的抗清斗争,不是汉族反对满族的斗争,而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革命战争”;而“农民军在斗争策略上从一开始就犯了‘联合明室’的错误,使抗清斗争造成惨重牺牲而终于失败。”我认为历史情况远比以上所说的曲折复杂。现就两个主要问题:一、清军入关后的阶级斗争形势与人民抗清斗争;二、农民军的联明是斗争策略上的错误吗?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由孔孟之徒炮制的《三字经》,是在旧中国流行的一种所谓“通俗读物”。这本书,浸透了孔孟之道的毒汁,通篇都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心史观和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道德伦理。长期以来,反动统治阶级把它列为“启蒙”课本之一,向劳动人民甚至儿童灌输孔孟之道,以此欺骗劳动人民,维持反动统治。在他们看来,《三字经》是他们用以巩固统治地位的“圣经”,而在劳动人民看来,《三字经》是宣扬孔孟之道的骗人经。  相似文献   

6.
《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是研究南朝封建经济的一本专著。作者试图运用階级分析方法,对南朝階级结构亦即等级编制、南朝的田制和农业、南朝的户口和赋役、南朝的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南朝的寺院经济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南朝封建地主階级中各种不同等级,都占有广大的田地,残酷地剥削着农民及其它劳动人民,构成了当时的剥削階级。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南朝是士族地主最盛时期,同时也是它的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农民階级及其它劳动人民在当时,很少土地或者没有土地,被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读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时候,常在“封建领主负担”项目下,见到如下记载:“(土司)议事庭也是执法机关,可判定违犯封建法规的农民作苦役,或处以法规,如每年‘祭竜’,(即‘祭地方神’)前派出‘波勐’,到各寨检查有无“私生子”……若查有“私生子”,每人罚半开10至30元。”这是指勐海县的勐遮地区。(详见《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六》19页。)“结婚未满一年就生孩子,傣俗认为  相似文献   

8.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更名民曰黔首,大酺。”黔首一词,旧解纷纭,或以为指劳动人民,以其常年劳作,肤色黑;或以为劳动人民以黑巾缠头。均非的解,不足征信。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实行法家路线。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黔是黑的意思,秦始皇根据五德终始崇尚黑色,‘黔首’在当时应是指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是秦始皇对当时人民的一个尊称。”(《红旗》1974年第8期)此说极精当。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  相似文献   

9.
揭批“四人帮”以来,已为按劳分配恢复了名誉。目前,在向四个现代化的进军中,各条战线都在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以调动广大劳动人民增产节约的积极性。但是,怎样理解按劳分配中的劳动?按劳分配中的劳动如何计量?对这个问题理解得正确与否,当然对贯彻执行按劳分配有极重要的意义。刘克鉴同志在《论按劳分配规律》①一文中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就是指体  相似文献   

10.
黑旋风李逵的形象是多年来《水浒》评论中的中心议题之一。过去许多评论没有辨清《水浒》宣扬反动的投降主义和腐朽的封建道德这一主要倾向,同把这部小说看作“农民革命的壮丽史诗”相联系,认为李逵“是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过去劳动人民(农民)的优良品质的一个人物”。当然,把  相似文献   

11.
在《祝福》中,柳妈是一个次要人物,对这一人物,《语文教学用书》上是这么说的:“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直到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显然,《语文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柳妈这样做是搞恶作剧,是在作弄祥林嫂。其实,我们冤枉了柳妈。  相似文献   

12.
佛敎和其他宗敎一样,是麻醉人民的鴉片烟,是阶級社会里各种精神压迫的一种。它与政权、族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农民的四大绳索之一。两宋时期,佛敎虽不及南北朝时期兴盛,但由于封建統治阶級的宣揚提倡,在民間流毒很广,  相似文献   

13.
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两千年来的农民革命风暴,掀起了一浪高一浪的农民反孔斗争。这一斗争,表明孔老二从来都是劳动人民的死对头,劳动人民历来都是站在反孔斗争前列的主力军。一切反动派都尊孔崇圣,都诬蔑人民,这是一条毒藤上的两个毒瓜。孔老二的余孽林彪一类骗子,一面把孔丘尊崇为“宇宙之伟人”;一面疯狂宣扬“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把劳动人民诬蔑为心中只有“一个大‘财’字”的武训,丑化为只知道“搞钱”、  相似文献   

14.
对比,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使读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初步阅读鲁迅作品,发现对比的表现手法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环境对比,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在小说《祝福》中以鲁四老爷家为代表的鲁镇祝福和主人公祥林嫂怀着孤苦无告的心境孤寂死去的情景相对比。“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一边是欢乐的“祝福”,“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一边是怀着恐惧和不安,悲惨地死去;一边是酒肉,一边是饿殍。两相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祝福”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加重了祥林嫂悲剧的沉痛气氛,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罪恶。 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而在三味书屋却是一味的读书、习字,对课,这里的学生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它严重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三味书屋典型的封建教育场所。乐园与书屋相对比,作者反对封建教育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15.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在阐述鲁迅成长道路时,有一段对郭沫若一类知识分子的评述,他说:“‘五四’到‘五卅’之间中国城市里迅速的积聚着各种‘薄海民’(Bohemian)——小资产阶级的流浪人的知识青年。这种知识阶层和早期的士大夫阶级的‘逆子贰臣’,同样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崩溃的结果,同样是帝国主义以及军阀官僚的牺牲品,同样是被中国畸形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过程所‘挤出轨道’的孤儿。但是他们的都市化和摩登化更深刻了,他们和农村的联系更稀薄了,他们没有前一辈的黎明期的清醒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是老实的农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反而传染了欧洲的世纪末的气质①。”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高瞻远瞩的爱国主义者,他非常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他说:“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即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他认为,祖国琳琅满目的文化遗产,是自古以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南腔北调集·经验》)鲁迅先生对文物的珍视,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尊重、爱惜。  相似文献   

18.
本刊总第四期《报刊病句选析》一文,总的来说对读者是颇有教益的,但对其中一个例句的分析是值得商榷的.那个例句是:“他们的嘴就是法律,随心所欲,在教育战线为非作歹,干尽坏事.”(《人民教育》1978年第一期)作者说:“这句话主语应为‘他们’,原句的主语却成了‘嘴’,后半句成了‘嘴’“为非作歹”,‘嘴’‘干尽坏事’,显然是不通的.多了一个‘的’字,致使应该作为原句主语的‘他们’成了定语.原句应去掉‘的’字,让‘他们’作主语.”这样分析是不能令人接受的.汉语的使用原则是经济好懂.这种句式比较简练,给人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且读者一看就明白,我们就应该大齐“绿灯”.吕叔湘、朱德熙两同志合著的《语法  相似文献   

19.
杨二嫂的绰号又叫“豆腐西施”,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次要人物。很多同志都认为她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中的落后形象,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薄庸俗、明抢暗拿等坏习惯是厌恶的,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在小说中,杨二嫂显然是作为衬托闰土的形象而出现的。而汤国梁同志却有一种相反的看法,他在《也谈<故乡>的主题思想》一文中分析杨二嫂形象时说:“她对当时社会深为不满,不似闰土那样‘只是摇头’象个木偶,而是尖咀利舌,勇于发泄”。在引用了小说中杨二嫂恭维“我”的几句话之后,汤国梁同志又说:“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我体会,一方面是刻画杨二嫂尖刻泼辣的性格和为多想捞点东西的内含思想,一方面也暗示当时确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升官发财,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杨二嫂有一句很深刻的话,‘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相似文献   

20.
祝宇红的《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一文多有失判。该文认为“在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张爱玲的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就颇有所呼应”,这点并无依据。该文认为《祝福》中“‘我’不肯回答祥林嫂的‘灵魂有无’质询”“源于信仰失落造成的虚无感”,这是祝宇红和当前不少学者对鲁迅《祝福》的误读。该文对张爱玲的个人主义与政治关系的判断尤其牵强,因为张爱玲的政治观察和个人主义诉求一脉相承,不存在任何“拷问”情形。自恋、自欺和虚无不全是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扭曲变态心理,自恋和自欺本是一般国民心理,虚无也多源于中西文学传统。要言之,祝宇红对“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话题的研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