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新思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立成 《浙江学刊》2004,(3):169-176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经济区域.在本世纪初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这一区域的竞争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区内能否实现有效的联动发展.为此,实事求是地评估长三角联动的进程,深入细致地分析长三角联动的机理,积极大胆地探索长三角联动的思路,审时度势地提出长三角联动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增长理论,运用2002-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增加值数据和完全消耗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投入能提升制造业增加值,且高端制造业产出效率高于传统制造业.但以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效率远低于劳动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加值的提升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北京市应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供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作为市场化的中间投入要素,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高专业化程度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来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涉及许多要素,以中国2007投入产出表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的一般模式与主要制约因素,强调制造业的市场容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制约作用,针对制造业的发展阶段与产业特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行业选择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勇 《学习与探索》2007,(6):150-154
在现代产业分工中,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趋势不断凸显。对于中国而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中国的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粗放式扩张,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程度较低,应从强化市场竞争、强化产业关联、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来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Tapio模型,发现自2006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基本呈现弱脱钩状态。根据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发现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弹性、经济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速、单位GDP能耗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且碳排放脱钩的空间相关性及差异性表现并不显著。未来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从经济发展内部降低碳排放强度,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转移风险的需要,是物流业了解物流需求、改进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化发展、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需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供应链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完善,行业协会"失职",大多数制造企业观念落后、自营物流退出成本较高、物流外包风险较大,大多数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质量无法满足制造业需求、发展缓慢、行业标准不统一,制造业与物流业利益分配不均,都制约了两业的联动发展。因此,必须完善并落实扶持政策,优化两业联动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沟通和交流;解放思想,促进两业转变观念;创新合作模式,降低合作成本;创新增值服务,完善供应链;推广物流标准化,为两业联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迅猛发展,80年代其他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开始发展.处于不同经济政治环境下的国家,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和机理有何不同,本文从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和亚太地区三个层面对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和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曙华  沈玉芳 《创新》2010,4(6):64-68
生产性服务业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之一,甚至成为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得到体现。本文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层面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并分析了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即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类型不断涌现;服务外包化;生产层级化、集聚化发展以及服务协同与融合发展。可以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在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分析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深入剖析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从制度改革的层面提出系统的优化路径,对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余光辉  刘曙华  吴金艳  王瑶 《创新》2012,6(4):52-56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国内外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全球、区域、城市三个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即全球层面表现为有选择性的跨国迁移与集聚发展;区域层面表现为向中心城市的集中不断增强;城市层面表现为向城市核心区集聚不断强化。可以认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律可从不同地域层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1.
全球价值链中的长三角制造业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制造业不仅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从事的只是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任务,而且在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据的也仅仅是产业链低端的位置。通过垂直分工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长三角制造业必须谋求产业升级,向附加值高的上下游环节攀升,否则将面临被淘汰出链或被降级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是我国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其装备制造业发展各具特点,存在着较大差异.从东北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发展特点的看,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外部环境、思维创新、生产效率、生产性服务业上与珠三角、长三角差异较大,并从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经验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加强合作,明确分工.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以沈阳经济区为增长极,做强做大;大力发展民营装备制造业,强化围绕主机制造厂进行配套协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曾勇  徐长乐  暴琪 《创新》2012,6(2):59-61,127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由区域化合作向一体化发展方向转变。应该抓住机遇,充分转化和借力后世博效应,以国际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寻找突破,把长三角区域打造成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内的生态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内各政府间面临着生态治理合作理念淡薄、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政绩考核体系单一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区域内政府要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通过完善政绩评估体系等途径来推动生态治理合作。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业的知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二者又相互联系.服务业内部的知识化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张海燕  马仁锋  袁新敏 《创新》2010,4(2):73-77
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经过近20年发展,已成为区域重要创新与孵化基地,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实地调查上海杨浦、南京鼓楼、杭州江干三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并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报告,经综合分析发现:长三角大学科技园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较好但融合进程慢,目前仍处在融合初级阶段;且"孤岛效应"、"围墙现象"严重;溢出作用较弱、经济带动不明显等严重问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大学科技园战略定位与运营方式、科技园与地方融合发展思路等战略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7.
沈玉芳  刘曙华 《创新》2009,3(7):45-48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区域经济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比较多,直面的问题也更为复杂,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面临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全球城市体系的网络化、都市密集区的集聚效应、创新型国家战略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优势等机遇,又具有国际化水平较高、产业集群发展潜力较大、信息化程度较高、政府管理能力较强、独特的人文环境等优势,这些是长三角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嘉昆太区域由于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地区产业结构、区域教育特点的差异,各高校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协调,资源共享方面存在体制约束顾虑等问题.该文以长三角嘉昆太区域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座谈交流与专家访谈,分析区域高校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协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协作机制,联合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平台.  相似文献   

19.
邓志阳 《探求》2010,(1):49-52
本文在深入研究近期珠三角地区科学发展模式相关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三化的模式,并在研究国内区域经济三类行政区域化空间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区域经济管理体制机制,认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效率高,成本低;同时认为,国民经济从行政地方型经济转型为跨行政地域的区域型经济,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