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哲学精神是哲学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是哲学与其他学说在精神层面划定界限的重要标志。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原初、最根本、最精妙的表达,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是其基本内容。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不同方面,哲学精神不仅与科学精神内在相通,而且在关怀人生命无限性追求、自觉人自己的生存态度、反思人自身的高贵品性等方面还是对科学精神的积极超越。  相似文献   

2.
"五四""意图伦理"的误区,是将"态度"与"思想"混为一谈。反对传统的"新思想"与维护传统的"旧思想"之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内容和复杂的价值基准,不可一边倒。"五四"的敌人是"成见"和"不思想"。民主与科学,不仅仅是两个并列的主题,其内在逻辑关联也是"五四"精神的本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民主观和民主的科学观的建立,是"五四"未完成的历史任务。而将科学的民主观和民主的科学观统一起来的真正价值基准,正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3.
法治化民主的精神何在?——梁漱溟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化民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中国为什么缺乏民主的法治化(by the people)?法治化民主,其理性框架背后的真精神是“爱”,是超越自我,通达“他心”,形成个性和人的尊严的“爱”。  相似文献   

4.
民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伴随着民主的浪潮席卷全球,一直很火热;但是民主实践的合理,不代表民主教育实践是合理的,更不代表当今中国民主教育实践也是合理的。在缺少现代民主传统的中国社会,一味提倡实践民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一方面,民主有价值和制度两个维度,西方的现代民主并非适合中国的民主。这两个维度下的中国式民主,到底是什么?目前还只是若隐若现的影子,未见得实在的面目;另一方面,现代民主教育属于一座空中楼阁,更准确说是一个海市蜃楼。它可以装入一切精神、修养、价值观念,但是任何一种又都不属于它。教育还是要回归人的本质,回应人的本质要求,有了道德修养、自由精神、理性思考等等,民主教育的目的自然会达到。  相似文献   

5.
理性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精神包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推崇自主、自觉、敬业、进取的价值观,富有经济理性、追求实际的成效与利益,倡导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学术建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文化在其发端之初就缺乏理性精神。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制约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呼唤理性精神,大力弘扬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李玉胜 《理论界》2010,(7):184-186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出发,论述了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与资源,体现着亿万中国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价值选择和人生倾向,并且以其特定的演进轨迹和发展成果丰富了人类现代文明。精神文化类型无疑是中国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新文化品性和质地的本体要素;制度文化类型是与精神文化类型密切相连的新文化时期社会文明范式的集中体现,它是新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结果。中国新文化的历史形态包含各个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包括新文化在各领域各时期的文化成果。新文化的百年历程经过了"民主与科学"、"革命与自由"、"民族与民主"、"理想与斗争"、"改革与开放"、"多元和发展"等六大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京博策划中心资助,山东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研讨会,于1999年5月8日在济南举行。50多位与会学者就"五四"精神的实质、如何解读和评价"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五四精神的实质,李平生认为,它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一是民主、科学精神。它们反映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时代主题:救亡与启蒙。刘庚子、黄少安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灵魂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是"五四"所宣传的民主、科学的哲学基础,它第一次为中国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了思想准备。孙…  相似文献   

9.
面对西学以及西方文明,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地自我调适和转化的过程,并且出现了四种主要的对待儒家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是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否定"的态度,主张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以新方法代替旧方法;二是"开出"的态度,主张从儒家传统中开出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三是"并列"的态度,强调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相对独立的特性;四是"返回"的态度,一些西方思想家试图返回到儒家传统中去,以解决西方科学和民主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顾准的民主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民主与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不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来源.其次,在民主与科学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虽然须臾不可分离,但却不是不分前后.唯有立足于科学精神之上的民主才是一种牢靠的民主;而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乃是民主的基础,它们不是依赖于民主才能存在的.再次,民主的现实的具体实现形式是议会政治,而"批评"乃是民主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由此,顾准把民主从高调的乌托邦拉回到具体应该怎样操作的人间,从而成为政治学领域的"先知".  相似文献   

12.
"五四"学人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科学与民主的本土根源。实际上,科学与民主在"轴心时代"的西方与东方,比如,在古希腊与古中国,同样属于一种根源性的存在。论科学,古中国不输于古希腊;论民主,古希腊既有实质民主也有形式民主,古中国则只有实质民主。我们之所以在本土文化里追根溯源,目的无非是通古今之变,证明科学与民主亦属本土所固有。既然为本土所固有,那就不必在根源上"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汲汲于外求。所以,我们应该认同现代新儒家坚持的返本开新的文化理念,回归本原,接续传统,创造历史,开启未来。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需要用民主的态度来加以提倡的,科学是需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加以提倡的。但是,《新青年》时代的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偏偏采用了最不民主、最不科学的极端专制态度来自相矛盾地提倡民主与科学。被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所“悍”化的胡适,虽然已经开始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却同样是一个并不十分健全的,或者说是既不十分民主也不十分科学的文化专制者。胡适通过自我健全而逐步成长为“健全的个人”,是他中年以至晚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对新的文明的探索与建设的努力,体现为超越经济增长的整体性的文化转型。中国的教育面对整个文化转型的挑战,不仅要加快自身现代化的步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更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平等的教育体制,培育科学精神,培植人文精神,造就具有现代性的人格态度与生活价值观的现代个人主体,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5.
爱,不单纯表现出教育人的一种态度,而更多表现为方法.爱是教育的成功之本,爱是教育与管理不断创新和对真理不断追求的动力.教育的爱表现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的爱表现为师生之间爱的燃烧中孕育着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应科学把握"议行合一"的精神实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实践"议行合一"精神的现实选择,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践"议行合一"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在教育观念、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精神是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内核。今天重新认识陶行知的创新精神 ,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陶行知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一)地位陶行知先生做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行知先生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及政治形势的变幻,提出过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但生活教育理论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中心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正确地批判继承了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优秀成果.1942年3月徐特立、范文澜代表延安新教育学会给陶行知的慰问信中说:“先生从事教育事业以来,就打起反八股的旗帜,向传统教育和洋教育进攻,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力图打破劳心与劳力的分裂.像先生这种进步的教育主张,正是对症下药,为治疗中国教育弊病的良方.”“先生的教育主张及十五年来所辛苦经营的事业,在中国教育史上,实占了光辉的一页.这不仅是对摧毁中国传统教育起了很大的革命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教育树立了一块基石.”在封建思想极端顽固,政治腐败的旧中国,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能够走向新生,走向光明,艰难奋斗了30年,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所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都是十分丰富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从扫  相似文献   

19.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而现代化的人又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方面的素养.从人的现代化需要出发,为实现"以德治国"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承担起在全社会对所有人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双重职能.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教育,必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今中外,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人性是一样的,都有其喜怒哀乐感,都有其是非爱恶心。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一对孪生兄弟因生活经历不同而形成不同性格一样,中西方文化从同一元点——人性出发,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迥乎不同的两种文化性格。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深层次的文化精神方面,可概括为:中国人重伦理道德,西方人重民主科学;中国人讲义务,西方人讲权利;中国人以家族为本位,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是艺术的和道德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和法律的。作为文化精神外化的文化性格,中西方的区别归纳为一句话:中国文化重“情”,而西方文化则重“理”。本文仅从这个角度,并侧重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