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话语权”与农村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拥有利益表达的“话语权”是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与重要表征,当前农村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农民“话语权”在制度内缺失的反映。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分析农村社会不和谐现象产生的根源,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对策性思路,以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应该提上日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迟缓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供给不公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应当建立组织机构,为农民参与公共服务提供舞台,政府要为贫困农民提供免费的有关生存的公共服务,为一般农民提供成比例补贴的有关发展的公共服务,鼓励富裕农民利用市场获得所需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和谐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许多社会问题出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难点在农村,“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正因为如此,构建和谐农村,全面推进我省农村小康建设,不仅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全省和谐社会的重点。文章从城乡协调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民经济组织、构建保护农民工利益机制、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等构建和谐农村的六大关键方面提出建议,力求为构建和谐农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大面积向城市转移就业过程中却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现象,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真正转移不回流,稳定就业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是必备的重要条件,而和谐劳动关系对其条件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细致分析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基础上,从社会环境营造、企业职责界定及政府功能发挥等方面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相似文献   

5.
李磊 《江淮论坛》2009,(5):114-118
社会保障权是社会成员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权作为基本人权,被现代宪法确认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人人享有。由于我国独特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民社会保障权缺失,这不仅带来了社会的不公平,而且导致因老而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频频发生。农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村反贫困存在着正向关系。夯实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既是宪法权利的必然要求,又是农村反贫困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农民政治认同不仅是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状况是: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执政党及政府有较强认同;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认同是分层次的;农村社会中一些不和谐现象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提升农民政治认同,需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规范基层政权的政治权力运作;保证农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推动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性变迁。  相似文献   

7.
心理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本身的题中要义和价值追求。不和谐心理根源于对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主观体验。当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社会的不和谐反映到人的心理,就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心理的不和谐,如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感、话语权缺失的压抑与郁闷、价值迷失与心灵空虚、忧虑心理和不安全感等。促进社会的心理和谐,必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大力改善民生,不断夯实心理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农村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和谐。当前,受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法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不和谐现象较为突出。构建农村和谐,必须采取以下有效对策:健全农村民主政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完善农村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转型期的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政府俘获”现象,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地方性法律、规则、规章制度、公权力等保护污染企业而轻视农村环境保护,村干部往往也被污染企业的“红包”所“俘获”,家族型污染企业也会在“俘获”地方政府的同时压迫农民.有必要对农村环境污染中的“政府俘获”现象进行治理,避免农村社会新一轮的“资本无限扩张——农村环境污染——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万秋月 《云梦学刊》2007,28(1):94-9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村“两委会”作用,加强农村“两委会”建设,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实现社会和谐和走向现代化提供政治基础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把社会和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1〕可见,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民问题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关键。鉴于在农民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因此,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制度安排、城市对农民的政策与心态调整、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适应是构建和谐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新农村的环境法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设新农村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的今天,农村和农民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交错复杂的农村社会现象背后,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却常常在各种制度环境和政策背景下被遮蔽或淡化。农村环境问题已经触目惊心,数亿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健康受到危害,且纠纷频发,成为社会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因素,成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大障碍。基于对现行环境法制度在农村的适用性的深思,本文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对现行农村环境法制进行了一番审视,并对农村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期望对构建和谐新农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轻讼”意识。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农民“轻讼”意识的文化渊源,农村“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农民“轻讼”意识的社会基础,部分国家法在农村现实中的“水土不服”是农民“轻讼”意识的法律根源,农村经济滞后状况的制约是农民“轻讼”意识的经济基础,司法诉讼的内在弊端是农民“轻讼”意识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攻坚性问题,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进程。“农村贫困严重、农民地位低下、农业潜藏危机”是“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政策制定中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现实;只有正视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现实,遵循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歧视农民、掠夺农业、侵占农村”的现象,中国短期和长期农村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进行,才能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其中,广大农村社会的分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农民的分化,而农民分化又主要表现为与经济收入紧密相连的职业分化。在中国农村业已发生较深层次的社会分化的前提下,谋求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必须得完成若干社会整合过程。从社会学视角看,必须在“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递进逻辑中把握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可以实现农村内部的和谐.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保障的难点在于农民潜在的脆弱性风险不均衡、农民的能力贫困导致难以选择享受公共产品的权利和社会排斥力对农民的排斥作用.主要解决措施有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产业化组织,进一步减轻贫困农民负担,完善落后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贫困农民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规定农民的平等权,提高农民的地位,建立城乡协调、体系健全的社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张春华 《学术论坛》2013,36(1):71-75
乡村治理是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发生作用,在乡村治理中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的深入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抑制了乡村治理主客体的成长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乡村治理客体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实际需要相结合,助力乡村治理主体成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推进乡村治理和谐共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相结合,拓展乡村治理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研究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强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这就需要切实保证农民在农村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话语权.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从而使农民的话语权处于一种很不充分的状态,远不能满足农民利益表达和诉求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重新构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能否谋划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构建茂名农村和谐社会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在构建和谐茂名的总体目标下,构建茂名农村和谐社会,应切实抓好七方面工作:确立新形势下茂名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宽松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公共保障;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建设好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