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解放以后,学术界对《水浒》的评价虽有所爭论,但基本上都是全盘肯定它的思想意义。就以最近几年出版的书刊为例:有的同志说:《水浒》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的史诗。”有的同志说:《水浒》是一部“革命文学杰作.”“《水浒》作者反映这次伟大的农民起义……艺术形象的整体渗透着作家的伟大的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公开地赞扬、歌颂农民起义和起义的英雄们。由于这种同情和歌颂,由于在农民起义的问題上,作者是站在农民义军的一边,他才能够真实地写出农民群众的革命斗爭和革命理想。”  相似文献   

2.
革命队伍里出现投降,会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当然是坏事。但是,政治生活中的投降同文艺作品中关于投降的典型描写,革命队伍中的投降派同文艺作品中的投降派的艺术典型,毕竟还是两回事。我们反对投降派,但是不反对在文艺作品中塑造投降派的典型。《水浒》所以能够“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关键在于它对宋江这个投降派及其领导的水浒农民起义被招安的归宿的描写是充分典型的。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水浒》在荧屏上一出现,许多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甚至有些研究《水浒传》的论著也搭车问世,一时间出现了小小的“《水浒》热”。我以为这种“热”不过是“武侠小说热”的继续。《水浒》中的“武”与“侠”再度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兴奋起来。正像“武侠热”一样,“《水浒》热”负面作用也是远大于正面意义的,这一点是听惯了“《水浒》是农民起义的百科全书”评价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所谓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评价并不能反映《水浒传》的本质。人们确实喜欢《水浒传》,但并不因为它是农民武装…  相似文献   

4.
建国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进行过多次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有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例如关于《水浒》的性质问题,过去有一种十分流行的看法,认为它是“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小说”、“是一部农民革命的史诗”。近年有人提出怀疑,认为《水浒》不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我以为这些意见应当重视,有必要加以深入地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1975,(4)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实质,为我们评论和认识《水浒》指明了方向。《永浒》是以八百年前北宋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理应对革命农民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反抗斗争业绩予以歌颂。但是《水浒》却违背历史真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揭示了《水浒》歌颂投降派、宣扬投降主义的本质,指明了利用这部反面教材,使人民识别投降派的重大意义。然而多年来,许多研究者却异口同声地称赞《水浒》,说它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及其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农民革命的英雄形象,并通过悲剧结局表示对宋江投降路线的批判,因而肯定《水浒》是一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最近深刻地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又说:“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学习了毛主席的上述指示,再认真读一下《水浒》,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部曾经被人称颂为“农民起义的教科书”的小说,虽然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但它却从根本上歪曲了农民革命。它通过大量情节,拼命鼓吹造反“有罪”,投降“有理”,反革命“有功”。它决不是什么“农民革命的史诗”,而是歌颂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8.
应该如何评价金本《水浒》?这是三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大公案。吴志达同志之文读后,恕我直言,堪称丑化论的代表作;文化大革命前,全面否定金圣叹之文虽有,然亦莫能及。此文竟奉胡适之见为圭臬,且又大加发挥,作出金圣叹评点《水浒》就是为了“诅咒农民起义”,“丑化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作者所撰《水浒》人物论中的一篇。文章具体分析了杨志、鲁达、武松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并进而认为《水浒》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对一向占居支配地位的“农民起义”说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拜读贵刊1981年第1期上罗华森同志的《<水浒>写的是农民起义》一文。甚为高兴。因为只有开展不同观点之问的争鸣,才能使我们的认识逐步接近真理。罗华森同志坚持《水浒》写的是农民起义的主要理由是:不能以领导人的出身来决定革命的性质,而要看到“作为起义主力军的几万没有出场的农民群众”。首先,我要声明,我们决非“唯出身论”者,我们认为《水浒》写的不是农民起义,主要的根据也不是由于领导人的出身。但是,反过来说,同样也不能片面地强调基本队伍的出身,因为中国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任何一支较大的武  相似文献   

11.
关于《荡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浒》七十回本“续书”面目出现的俞仲华的《荡寇志》,又叫《结水浒传》,这是一部彻头彻尾歪曲《水浒》和诬蔑我国封建社会农民革命起义的反动古典小说。如果说,《水浒》写的是“官逼民反”、“除暴杀官”,《荡寇志》写的则是“民反官剿”、“荡‘寇’救官”;如果说,《水浒》处处阐明:“取非其有官皆盗,损彼有余‘盗’是公”的真理,把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看作是“替天行道”,并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他们的正义斗争,那么《荡寇志》则是以反动观点阐明:“只有朝廷除‘巨寇’,那堪‘盗贼’统官军”的歪理,诬蔑梁山泊农民起义军是“聚众暴乱”,是“乱臣贼子”,把血腥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官军,歌颂为“除暴安良”。《荡寇志》这部反动小说是披着艺术盛装出现在我国古典文坛上的。诚如鲁迅所说:“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很明显,对《荡寇志》这样反动作品全面彻底地进行分析批判,将有助于我们识别历史上的反动派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中,是怎样通过文学艺术这个武器来宣扬自己的反动观点,蒙骗人民群众,并从而千方百计地为反动统治阶级效忠服务的。这篇文章只是想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水浒》的作者究竟代表哪个阶级或阶层的思想?我们认为,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是深入探讨《水浒》的主题思想,从而对这部古典文学巨著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一个重要关键。王俊年、裴效维、金宁芬三同志的《<水浒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文学评论》1978年第4期)和陈辽同志的《关于<水浒>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78年第6期),都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并分别得出《水浒》作者代表“大多数中间状态的农民的思想”及“地主阶级中那些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的结论。对于《水浒》作者是代表“中间状态的农民的思想”的论点,王俊年等同志并没有提出多少  相似文献   

13.
许多文学史和评论古典小说《水浒》的论文,都把宋江形象评价为英雄人物,错误地美化了宋江。例如有的说,宋江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有的人甚至还说宋江“不只是阶级斗爭的英雄,也是民族斗爭的英雄。”《水浒》里的宋江形象到底是不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呢?特別是对他投降前的一段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我认为确是需要好好探讨一下。我们评价宋江这个典型形象,应该用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1975,(4)
《水浒》是一部歪曲农民起义,歌颂投降派的反面教材。宋江这个“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地主分子,钻进梁山农民起义军内部,排挤晁盖,篡夺领导权,推行投降路线,最后葬送了梁山革命事业。宋江这个反面教员是宋元时期的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进行“招安”活动的产物,是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5.
《水浒》是我国家喻户晓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如何理解和评价这部作品,历史争议很大,褒贬不一。建国以来,学术界几次讨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文学作品,其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其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水浒》是直接描写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和政治斗争的政治读物。如果我们从宏观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水浒》(指七十一回本),就会发现它的形式是儒经《春秋》形式继  相似文献   

16.
《水浒》是我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成书的时代最早,艺术上又有高度成就的名著,对我国近几百年的农民起义和人民生活有显著的影响。在国外,它也很受重视。可是对《水浒》的研究过去在我国一直还是处于沉滞的状态,没有能够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水浒》学体系。1975年“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搞起的“评《水浒》运动”,更在《水浒》研究领域造成了重大的混乱,流毒至今尚未肃清。这就要求我国《水浒》研究工作者,加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以来,欧阳健、肖相恺、王开富等同志先后在《社会科学研究》、《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认为《水浒》写的不是农民起义,而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小说。对于这个看法,我是反对的。《水浒》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宋朝的革命战争,这是没有疑问的。它的成书在元末明初,这也是没有疑问的。中国明初以前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呢?现在历史学界公认,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明朝中后期。那么,《水浒》无论从它所反映的时代来说,还是从它成书的时间来说,都是尚未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纯粹的封建社会。在那时候,即使中国社会中有了市民阶层的出现,要发展形成一支足以震动朝野的市民大起义队伍,是没有可能的。王开富同志列举的宋朝王均在益州的起义等,有的  相似文献   

18.
也论《水浒》之为农民起义说──与王基先生商榷潘承玉王基先生《再论<水浒>之非“农民起义”说》(《大庆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下称“《再》文”);对历来论争激烈、几成悬案的《水浒》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这对于深入把握作品本体,争取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古典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水浒》,以“结末不振”(鲁迅语)而告终了。所谓“结末不振”,指的是宋江等“受招安”征方腊,及其悲剧的结局。但是,在《水浒》的“结末不振”之余,还有另外两种《后水浒》本子(不是《征四寇》),似乎没有被人注意。这两种不同的《后水浒》都表达了它们的人民性,是描写梁山泊斗争精神犹存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在全面研究《水浒》的各种著作中是不可忽视的。这两种《后水浒》,大约都是清初写的。一是陈忱的作品,另一是久已埋没的青莲室主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三打祝家庄是梁山农民起义军的一次著名战役。小说《水浒》从第四十六回至第五十回,用了近三万字的篇幅详细描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同历史上历次农民革命战争一样,这次战役的胜利完全是农民起义军广大将士英勇机智、群策群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结果。毛主席曾经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