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尹禹文 《理论界》2022,(5):65-71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历了三次法治目标的飞跃。“法律信仰—法治信仰—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演进理路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过程中从现代国家建构到普遍法治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进程中国家经验积累和政治认同的结果。法律信仰体现了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规范的核心地位,法治信仰从价值维度、目标维度和实践维度三方面对法律信仰实现了超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文化传统和文化自觉的历史逻辑以及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逻辑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未来期待。  相似文献   

2.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支柱,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着创立、建设和维护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现代新型信仰形式,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形成的信仰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新辉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繁荣,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有助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诉求的因应对策是:优化信仰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新辉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繁荣,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有助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诉求的因应对策是:优化信仰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就当代中国而言,确定和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进而在实践中构建这样一整套核心价值体系,是现阶段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必将推动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必然要不断推动贯穿于上述各项建设之中的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生长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着力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自觉性的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问题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行动指南和价值取向,构成了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既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错误思潮挑战的现实需要,又是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也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实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坚持正确导向的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7.
坚定政治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命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中,从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信仰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政治信仰,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一部分人出现了信仰危机,如何坚定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仍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与压力.坚定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命题.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必须椎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理论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信仰及其存在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泳于马克思笔触的与资本主义质底殊异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理想模式存在的未来社会构思,它从"终极关怀"的意境感召人类超越现实局限两追求未来理想,因此可被看作是一种无神论信仰.这种信仰的理论基石是人的社会化本质.正是在"人应当拥有与自身本质相配称的社会"的意境中.马克思界定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共产主义社会(至少与共产主义社会同义)的未来理想社会.这种社会主义信仰对我们今夭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具有批判性、导向性、意识形态性三大功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今天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质上并非马克思原意的后资本时代的社会主义,而是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因此,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发展战略都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们把握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它具有一种二级超越结构.本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结构体系的中介,探索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0.
来稿摘登     
从信仰的意义上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荆学民(山西师大)、李旭炎(南开大学)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性品格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理论使共产主义信仰以其为“桥梁”或“中介”,真正地切入了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之中,从而使共产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地、真正地转化成一种运动。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割裂开来,把它自身理解成一种孤立的或完整的“信仰”,而应把它置放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整体信仰的内在结构之中。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内蕴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