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些哲学家对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作过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包括人文主义者、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的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萌芽",这些"唯物主义萌芽"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本文试图就他们在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作一客观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学性质,费尔巴哈提出未来哲学应当是"人本学"。但费尔巴哈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一种心理学的、直观的方法,没有能够充分挖掘和汲取黑格尔的泛神论体系中有关人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因而他所建立的"人本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抽象的、贫乏的。要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这一转变中结出真正的果实,就不能将"人本学"与"泛神论"形式地对立起来,而必须吸纳后者所体现出来的有关人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哲学向德国观念论的过渡中,斯宾诺莎对笛卡尔的批评与反驳至关重要:笛卡尔的精神实体“自我”遭到斯宾诺莎实体、属性、样式三论的消解,为康德与德国观念论的主体之路打开了局面。斯宾诺莎“神即自然”的泛神论肃清了笛卡尔基督教“超越神”的残余,主张至善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真正的幸福、至善与对神的爱是共属一体的,这为德国观念论理性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立场开辟了道路。笛卡尔认为,心灵不能完全统驭激情,斯宾诺莎则通过人类理性的理解力来克服情感,致力于寻求改进和提升人类理智的方法论。二者的争辩不但进一步夯实了理性原则,而且也为德国观念论存在与思维的统一、实体即主体的主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提出了系统的人学思想,第一次实现了关于人的理论的革命变革,特别是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地回答.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在如何把握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问题上出现分歧.因而,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当前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要认识人的本质,首先必须认识人的存在,认识人的存在是认识人的本质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对人的认识也应该是如此,那么,人的存在是怎样的呢?第一,从存在方式来看,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实践的存在,这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本质所在.在人的存在问题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贝克莱、笛卡尔、黑格尔、海德格尔、萨特等思想家都把人视为意识或自我意识、或灵魂、或思维,而又把意识、灵魂、思维视为存在,视为第一性的东西.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人的存在也看作类存在物,创立了人本主义学说,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自然的人.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观时指出:“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类概念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及此前的一切哲学而具有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把自觉自由的活动当作类的生活和本质的主要表征,进而揭示出自然界是类的对象即"无机的机体",而社会即自我与他者的统一关系,既是类的存在方式又是类借以占有自己的自然存在的中介.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依据异化的扬弃与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揭示出伴随异化的劳动的发展,必然扬弃私有制和分工,必然扬弃劳动的异化,并通过遭受普遍奴役因此要求废除人间一切奴役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必将实现人类解放,从而确立和实现类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人是最高对象,他从不同的层面,把人的本质区分为三类:即自然本质、绝对本质和社会本质。自然本质是人的最基本本质,社会本质是人的最高本质,而绝对本质,亦即理性、意志和心,则是人之为人的特殊规定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人学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具有共同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黑格尔强调人的精神性对自然性的超越,费尔巴哈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黑格尔注重思维和意志实现在外物中的作用,费尔巴哈则把理性和意志的作用局限在主观范围之内;黑格尔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超越,费尔巴哈则把自由严格限制在自然必然性的领域;黑格尔认为类是人的普遍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个体的感性存在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割裂历史和自然的思想,用人的活动把历史和自然统一起来,并以之取代黑格尔用精神运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做法,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扬弃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实体"和"自我意识"二分的历史研究方法,而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避免了把共产主义看做人的自我完善或者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避免了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现象和本质的决定论以及因果决定论的解释.从黑格尔历史哲学出发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必然会对它产生许多误解.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用“人神论”代替“无神论”主要是出于对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的考虑。在他看来,革命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解放,因此,理论上有神与无神的争论应当让位于实践上争取人的自由和解放;费尔巴哈的无神论的理论基础是其人本学,他的无神论以人的异化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从而坚持和发展了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无神论的最主要的代表;但是,由于其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影响,费尔巴哈的无神论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自然观问题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体现在:人化自然对感性自然的超越;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之于人的优先地位的超越;实践自然观对感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分歧,源自于两者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费尔巴哈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将其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泛神论与泰戈尔散文诗的生命探索蒋登科近代西方有一种哲学叫泛神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换一个角度看,当一切都是神的时候,一切又都不是神。泛神论的勃兴与当时人们渴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是相关联的。印度也有一种与泛神论相似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一直由古代的《梨俱...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命题,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感性存在与类本质在爱的宗教中获得统一。借助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费尔巴哈开始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表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近代德国一直流传着泛神论思潮,以至泛神论成为近代德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精神生活的层面说,德国成为近代泛神论繁荣的沃土,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人浓重的理性与灵性情结。德国人是从事哲学理论的民族,也是注重灵性即内心生活并对此有着强烈执著与追求的民族。二是德国近代哲学的产生与源自埃克哈特的神秘论—泛神论及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出的突出的哲学成就,就是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虽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这个提法,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自然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用“人化自然”说明人的本质,说明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与伟大力量,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界只是一种虚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说到底,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使“非人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即“人化自然”,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以宗教批判为中心较为系统地阐述宗教基本理论的重要文章。通过对宗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指出了三位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在宗教批判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无论施特劳斯的“集体意识”、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本质上都是把上帝和神置换成了思辨概念。马克思以实践哲学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哲学批判的超越,深刻揭示了宗教和人的本质,提出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阐明了宗教批判与人类解放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也正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存在哲学否定思辨哲学将人的存在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以及将人归结为理性的思想实体和认识主体的观点,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成过程,这一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未完成性,它不能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所把握,而只能为与存在个体相关联的具体思想所关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费尔巴哈时期与人的本质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集中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主要关注的是马克思最初接触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哲学,并把它作为进一步确立关于人的思想和理论的必然突破点的问题。在这里我特别注意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从1843年至1845年这个阶段,也就是从马克思早期著作深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到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提纲》、诞生这一时期。我的研究本意在于揭示马克思在这一时期中提出的“人的本质”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哲学借用来的术语。所谓本质  相似文献   

20.
自然作为历史的前提是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的出发点.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从自然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因此,自然美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问题.人通过实践和感性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和实现,或者通过实践和感性使自然从异己的存在变成人的存在,是自然美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而自然作为自由的存在向人的显现,则是自然美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