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修复与提升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黑龙江省规划发展的四大经济板块之一。人力推进环境修复和重建,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宜的接续替代产业,使大、小兴安岭生态面积恢复到开发初期的状态,成为了资源丰富,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林区。  相似文献   

2.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是我国海域使用管里的一项基本制度,海水资源利用区的评价选划是海洋功能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水资源,进一步细化、规范海水资源利用区的选划,以海水淡化为例,开展了海水资源利用区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结合自然环境、发展需求和社会条件三个方面建立了海水淡化与海水资源利用功能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适宜性评价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等5个海水资源利用区进行评价,得到各区域发展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的适宜性级别,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功能区划作为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哈尔滨市保护类、恢复类、建设类和开发类四类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根据四类生态功能区的不同服务功能和产业准入标准对哈尔滨市生态旅游进行分区,有助于推动哈尔滨市旅游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综合环境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南岛综合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 ,以综合集成法为技术方法论 ,对海南岛环境现状功能和规划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认真的分析和综合 ,依据环境功能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的基本原则 ,对海南岛进行了三级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分  相似文献   

5.
旅游功能区是依托较为富集的旅游资源、以现代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经济区,这类区域通常生态环境质量较高、跨越行政边界并具有一定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立旅游功能区,有利于在实质上实现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目的地建设,有利于旅游资源集聚区真正发挥潜力、提高区域竞争力、全面促进区域发展,有利于探索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涉旅事务协调机制、旅游规划模式改革的新路径.应坚持政府主导、一体管理、整体提升、创新发展、示范推广等基本原则,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机制、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公共服务、塑造旅游品牌、带动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国家新的区域管理模式,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会深化不同区域之间利益的不平衡.笔者从产业、人口迁移和公共服务支出等三个层面对不平衡性产生的机理进行阐述,进而认为主体功能区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于完备的区域间利益平衡机制,而生态补偿正是这些机制中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是诸多具有尺度性、区域性特征的政策、手段和方法的集合,针对不同主体其操作的原则和路径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笔者尝试性的针对主体功能区的特点,以平衡区域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为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主体功能区间的生态补偿实施路径.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层面,以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为基础,构建区域生态补偿体系,最后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进行沿海滩涂功能区划,是推进海洋及海岸带功能区划的基础,也是有效保护沿海滩涂的重要举措。沿海滩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之间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要实现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需要根据滩涂种类的差异,进行功能区划。沿海滩涂功能区划应该建立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的。沿海滩涂功能区划成功实施的关键,是确立合理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划分体系及指标的设定。  相似文献   

8.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旨在解决生态与经济之间日益严重的发展矛盾,推进区域开发的不断优化,但目前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正在违背其功能定位,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加速着生态经济系统的熵增进程,使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本文以主体功能区的视角,选取青藏高原区为研究对象,搭建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区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探寻主体功能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关于京津冀都市圈中北厢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京津冀都市圈中北厢区域在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京津冀都市圈崛起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解决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问题必须开拓新思路、选择新途径、采取新手段.从北厢地区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资源环境密切相关区的利益补偿协调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新区在苏州的发展已成为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支柱,又是苏州区域创新主体和引领、高新产业发展先导、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示范,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与制约,主要包括创新张力与资源支撑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任重道远、土地和环境资源制约日甚等。破解问题的思路之一,便是"区城同体"发展;其依据是高新区功能、形态与城市叠加一体,"区城同体";高新区实则为城市开发区,"区城同体"发展即高新区发展,且在苏州有其实践基础。苏州市域高新区"区城同体"发展,重点是要确立"区城同体"发展观,发挥优势,统筹优化功能定位,实现创新、产业与城市同体发展,强化创新引领和创新发展,促使高新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实现有质量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和适度的低成本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