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的哲学观念认为,心灵是反映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哲学的最高价值,就是揭示世界的真实。解构理论认为,哲学书写同其他任何人类文明一样,不过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建构,因此很难说它只具有一种单一的正面价值。由此产生了解构理论与反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本文超越了学界流行的同质性—差异性对立冲突的分析视角,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重新揭示了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试图既把握住解构哲学的哲学要领,另一方面又试图领会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从"同质性—差异性"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不但把握不住解构哲学的要领,更领会不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来看待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性特征,并揭示这一特征的先天根源,将为批判同质性的现代性思想视野提供一种的新的双重视野。  相似文献   

3.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多克托罗是关注历史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与虚构糅合的方式再现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面貌,拷问历史的本质,解构上层社会营造的奋斗、成功和进步的历史神话,重构下层群体被压榨、被排斥的艰辛历史境况。通过对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小说反映美国历史的一段真实岁月,也折射当代美国社会政治问题,体现出作家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5.
借鉴解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武侠宗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解构分析,颠覆了以往金庸小说研究中对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认为:从结构上而言,以往批评所认为的小说中"江湖"和"庙堂"的二元对立结构并不成立;从主旨上而言,作者自己所阐释的小说主旨和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主旨的传统认识也未处在小说意义的中心地位;而散布在小说意义边缘的细节,则颠覆了传统观点中几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篇在初论的基础上,将对《儒林外史》解构主义特征的探讨扩展到圣贤形象、名士风流、礼贤下士等诸多方面。吴敬梓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儒林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士人世界。小说颇具独特的解构手法(技巧)。  相似文献   

7.
本篇在初论的基础上,将对《儒林外史》解构主义特征的探讨扩展到圣贤形象、名士风流、礼贤下士等诸多方面。吴敬梓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儒林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士人世界。小说颇具独特的解构手法(技巧)。  相似文献   

8.
《远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雷切尔·温雷克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家伍尔夫和女主人公雷切尔都在进行寻求自我、解构传统的过程.雷切尔在寻找自我、解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伍尔夫也在解构传统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9.
《百年孤独》有历史和宗教两个文本。其一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表现拉丁美洲从原始村落到殖民时代的漫长历史,其二是变形运用圣经话语,通过对圣经文本的援引和变异,表达神性烛照下的另外意义。双重文本的运用是为表明马尔克斯对拉美历史的神性认识,思考拉美在西方神学语境中的处境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的《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但历来的研究者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其讽刺主题和风格上,文章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视角,通过对文本中的方鸿渐、唐晓芙的形象分析,揭示出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爱情的塑造意图和解构效果,由此揭示具有理性色彩的哲理小说《围城》是如何对其自身进行自我解构的.  相似文献   

11.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以往精神文明建设动力讨论中的片面性 ,本文提出应当重视精神需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在分析精神需要特征的基础上 ,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向度上 ,对精神需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讨论 ,进而认为当前应当从关注现实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开掘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动力源泉。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待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 ,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有一系列必要的制度作保证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能更有效地促进以德治国的贯彻落实。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的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 ;建立有序运转的制度和机制 ;培养广大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培育“四有”人才之目标,德育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遵循党的十六大精神 ,揭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辩证互动关系 :精神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可持续发展代表一种崭新的精神文明观 ,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在此基础上 ,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与现代化及其以德治国等重大关系。对于完善市场经济新秩序 ,提升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培育文化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各民族民众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未来社会理想。列宁、毛泽东自觉地继承了这一价值理想,为重建人的积极向上的意义世界而努力奋斗。邓小平恢复了物质生产的根本性意义,把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努力开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是要协调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二是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引导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既继承了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又赋予鲜明的时代精神,并立足于基本国情;既面向世界,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抵御了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我们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探索独特的方针、方式,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炜是当代中国致力于探索个人、家族和民族生存苦难的灵魂作家之一,他以悲天悯人的眼光书写着人们的苦难,力图找到行之有效的精神救赎之路。他的代表作《古船》以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为大背景,洼狸镇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异化这一不良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省意识、先他人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意识、道在人伦日用间的人情意识对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城市贫困问题已不可忽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城市消除贫困工作。本文提出在城市反贫困工作中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必须坚持精神扶贫,强调精神扶贫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