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果不然”是在加强料定语气的作用下,由“果不出所料”和“果然”叠加组合并进一步缩略而来的.在现代汉语中,“果然”与“果不然”的意义基本相同,后者的使用范围和出现频率都不如前者,但它比前者具备更鲜明的主观色彩.“果不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包含了汉语悖义结构的一般形成机制,其使用上的特殊效果也体现了悖义结构在语言中得以存在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以"心"、"物"、"文"几者之间的关联为核心展开,其大多数概念游移于"物"、"心"、"文"之间,形成一种"中间概念"的形态,这些"中间概念"在"物"、"心"、"文"中自由切换,使它们之间形成连贯、照应、互补、阡陌交通的网状结构.通过这些"中间概念",刘勰建立起"物"、"心"、"文"几个不同范围的概念术语体系之间的交错相通而又经纬分明的立体的动态的<文心雕龙>的概念术语体系,从而架构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先秦没有"史"的文体概念,"论"的文体概念最早见于<庄子>,故先秦的著述家基本是"史"、"论"不分.有人将<尚书>、<国语>视之为"史",将诸子散文视之为"论",其实诸子散文和<尚书>、<国语>不仅同本同源.同是政坛言说的产物,而且在功能和文体的形式方面都没有太大区别.<尚书>、<国语>主要记言,"史"中有"叙".诸子散文从<尚书>、<国语>发展而来,仍然保留了<尚书>、<国语>所记政坛君臣言说"对话式说理"的方式,虽以"论"为主,却有众多的叙事因素,存在一个显形或隐形的叙事框架.可谓"论"中有"叙".诸子散文和记言体历史散文在文体上有着相同的内在特质.故先秦将记载晏子话语的典籍称之为<晏子春秋>,将吕不韦门人撰写的完全以论说文结集的著作命名为<吕氏春秋>.造成诸子说理散文对记言体历史散文体式继承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诸子说理散文和记言体历史散文为同一种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年,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梁启超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回应.三方均欲依傍西学的分科概念反省中学,但在模糊的"科学"标准下,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有学",近代"无学",欲以"科学"为榜样,对旧学新之而不弃之;<新世界学报>认为中国古已"有学",只需复兴古学,保存国粹即可;<大陆>则认为中国根本"无学",应径取欧美之学以替代中学.中国学人在兴学道路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在相同的西学话语中自我体认的差异,折射出他们面对东西学术时自卑而又不甘落后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6.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前些年轰动一时,其最根本的观点是:<红楼梦>隐写了"一部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史书".霍氏姐弟赖以立论的,主要有四大概念--"野史"、"史公"、"<春秋>微词"和"史家曲笔",但是他们根本漠视这些概念的文学意蕴,对其做了错误的理解.因此,<红楼解梦>建立在这些错误理解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墨经·小取》"是而然""是而不然"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而然"、"是而不然"是<墨经·小取>研究推论时提出的两种重要情况."是而然"的形式可从语法形式与逻辑形式两个层面加以讨论.可以证明,"是而然"的逻辑形式是有效的,故"是而然"是有效的演绎推论."是而不然"诸例看似与"是而然"相矛盾,其实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诸例严格来讲并不构成"是而然"模式反例,因此,"是而不然"的存在实际上不影响"是而然"式推论有效.  相似文献   

8.
"东道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从汉语词汇的历时演变角度看,它实则是由短语凝固而成的合成词."东道主"作为短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僖公十三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相似文献   

9.
"国风"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由"选译"到"全译"的发展过程中,"国风"的翻译比较繁荣,出现单行译本以及网上的"国风"的篇章的不同体译文和现代歌曲"诗经体"的翻译等."国风"的翻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从"国风"的语义、体例、章法句式、韵律、语言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先秦文献中有关赋、比、兴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中,为大师所教"六诗"中的三种诗体,排在"风"与"雅"、"颂"之间.到了<毛诗大序>中,"六诗"的顺序未变,但却被称为"六义".由于<周礼>和<毛诗大序>均未对赋、比、兴作出明确的解释,"六诗"如何发展演变为"六义",包括两组不同的赋、比、兴如何递变,遂成为千古之谜,此其一;赋、比、兴在"六诗"中的确切含义虽然难有定论,但是.这一组概念在<诗经>阐释的历史发展中,却逐渐成长为中国诗歌(包括词、曲)在创作、阅读、理论批评等各个层面的核心概念.故源头的迷失与其支派的显著地位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反差,此其二;对于来历不明的赋、比、兴,历代学者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无论从<诗经=>学,还是从中国诗学的角度,对这一组概念的研究自汉代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此其三.上述三点表明.赋、比、兴这一组概念,既是汉代以来两千余年间历代学者"越说越糊涂"(朱自清语)的传统学术难题,又是当代中国诗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想对已有两千年研究历史的这一古老的学术难题作出新的探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地洞>创作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的影响,两个作品在形象特征、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最重要的相似性存在于两个作品都形象地展现了"地下室"概念的多重象征意味.由于卡夫卡是主动接受并消化了陀氏的影响,所以<地洞>无论是在描写的侧重点,还是在艺术形象的深层意蕴上,都已经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  相似文献   

12.
"易卜生主义":一个一再激起多重反响的"五四"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青年>4卷6号通过策划、包装与运作推出"易卜生号",流露出倡导者"壮盛"的"意气".胡适"心目中的"‘易卜生主义'",更值得关注的是从<国民公敌>展开的论述,是<新青年>创办后的核心话语之一.与"欧战"以及新村运动相关,"易卜生主义"被逐出主流话语空间,惟有鲁迅在<新青年>言论不断变化中始终保持独立之声."易卜生号"在"五四"后的新文学发展中激起一次次反响,茅盾更立足于<娜拉>理解"易卜生主义",写出一个个"娜拉"式的时代新女性,但同时也能听到发自他内心深处的挽歌词.鲁迅更主要从<国民公敌>出发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写出<伤逝>,1928年把<奔流>月刊1卷3期设为"H.伊孛生诞生一百年纪念增刊",其<编校后记>浸透着"胜者的悲哀"和历史的"悲凉",而对托洛斯基为"同路人"的辩护产生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14.
释"强梁"     
<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又据朱谦之<老子校释>:敦煌本"强"作"疆".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强梁,犹言刚暴也."<释文>:"强梁,多力也."  相似文献   

15.
<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与<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句,俱涉"悬圃"."县"、"悬"为古今字,意为"悬挂的花园"."悬圃"在<楚辞>各版本及其他典籍中.与昆仑都有着紧密联系.典籍记载之"县圃"、"悬圃"与"玄圃",其所指实同,但这并不是传统注疏家们所言之通假,而是由昆仑兼具黑色之文化意象所决定."悬圃"初或借用两河流域古代之"空中花园",由于花园具有通天功能,后借以描摹神话昆仑大山之通天高境.通过解析"悬圃"之文化意象,<天问>句当作"其尻",而不作"其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汉代西南夷史料的对比和剖析,指出"徼"和"徼外"在<史记>、<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诸文献中具有特定的使用场景和内涵,而且与<史记>、<汉书>、<华阳国志>诸书相比,随着史家对汉代西南夷人群状况的深入认识,<后汉书>中"徼外"一词的涵义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为区分西南夷不同部落人群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马克思恩格斯以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为文本结构,以反讽为主要修辞风格,对"世界历史"概念作了实践的批判性改造."世界历史"是经由施蒂纳中介而来的意识形态语言,它颠倒反映着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与之相对,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基础重构的"世界历史"概念,客观地揭示了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发现.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念,又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8.
汉语高频词"也"所指代的概念为"大同小异",在不同的句式中此概念的语义分别为"异畴类同"及"同畴个异".这一"类同"的定位及程度由讲者自己判定.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含"也"的自然语料进行分析,可以细致地拟构听者的动态认知过程."也"字既携带程序信息,也携带概念信息,听者通过前者的指引可以找到相关的后者.  相似文献   

19.
"褵褷"叠韵连绵词.又作"离蓰"、"离纚"、"褵襹"、"离褷"等.在古诗赋中用例颇多,而又以唐诗为著.<汉语大词典>释作"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其所引例证之一即为:"唐王维<鸬鹚堰>诗:‘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赵殿成笺注:褵褷,木华<海赋>:‘凫雏离褷,鹤子淋渗'.张铣注:‘离褷,淋渗,羽毛初生貌'".笔者认为,<海赋>和<鸬鹚堰>中的"褵褷"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同,应分别列项.<海赋>中的"离褷"表示的是本义,即李善、张铣所说的"羽毛初生貌".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朱立元、朱志荣教授等主编并列入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完成出版.这套丛书共推出五本,分别是朱立元教授的<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朱志荣教授等的<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寇鹏程副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存在根基与实践美学>、刘泽民教授的<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以及刘旭光副教授的<实践存在论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