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2.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新时期以来至上世纪末,是重庆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小说创作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内容。本文从多个侧面对新时期以来至上世纪末重庆小说创作的发展态势作了提纲挈领的勾勒,对其中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徐琰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鲁迅创作与“五四”文学理论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形式、内容和时间三个方面。形式上,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带来了文学工具性的重蹈,而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实现通顺明白的目标之外,还以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探索文学的本体性发展;在内容上,新文学的建设是以反叛传统为起点的,但在鲁迅小说中,传统文化以其巨大的吸附性赋予了人物斩不断的民族劣根性,从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话语断层;在时间上,鲁迅虽被誉为“新文学主将”,但他在文学理论的初创期并不十分活跃,其文学创作滞后于文学理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4.
金春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34-138
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玛克西姆.高尔基对朝鲜现代作家李箕永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箕永幼年丧母,生活穷困潦倒,社会经历与高尔基相似,加之高尔基的作品契合朝鲜救亡的时代主题,所以引起李箕永的强烈共鸣,进而影响其创作意识、题材选择、思想内容的倾向性和创作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徐汉晖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3-156
黔东南地处贵州省的东南部,境内山川秀丽、民风淳朴,主要聚居着苗族和侗族,是"苗侗"民族的一方乐土。建国六十年以来,黔东南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也创作了绚丽多姿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创作从十七年时期的稚嫩单薄,到新时期的蓬勃发展,再到近十年的较大繁荣,可谓新人辈出,创作繁盛,成果累累。当然,作为一种地域文学,黔东南本土的小说侧重于反映本地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生活,创作上的整体艺术成就虽一年堪比一年好,但具体到个别作家和个别作品未免也有视野狭小、技巧不足、文本粗糙的尴尬。 相似文献
6.
徐翔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3):41-43
池莉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注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仿真描摹,表现了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态度。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世俗认同的作家,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在具体文本中,主要表现为对小市民生存无奈的描写,对传统文本所传达的爱情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夏中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庐隐,这是个当代读者几乎完全陌生的名字,建国后,其作品很少有人研究,有的现代文学史虽偶尔提及,也只是一笔带过。但“提到中国新文坛的女作家,资格最老的,谁也承认是冰心与庐隐。”她是“五四”新文学拓荒时期的重要女作家,曾与蜚声文坛的冰心齐名。尽管其创作生涯不过十几年,却为我们留下作品达十一部之多。她写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其中以小说见长。本文试图对庐隐小说思想内容作以简论,以探讨一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林徽因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衍芸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5):66-69
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描绘了特定情景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负载着较丰厚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中国小说文体的热情;她的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显示着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燕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Z1):18-21
本文着力分析探讨了现代女作家罗淑的小说独特的描写领域和审美风格 ,意在说明罗淑小说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以及它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一是作品呈现的优美化;不但人与人之间大多充满了温情友爱,就是景物风情也有着温馨的色彩。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二是情感呈现的感觉化;作家通过作品中的意象、形象把情感提供给感觉,同时提供出自己的情感评价。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三是依附于感情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11.
胡勇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51-54
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衍芸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0(3):71-75
庐隐作为文学研究会中艺术观最与创造社接近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既纳社会人生于笔端,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又以明显的主体意识融入作品,渗透着浓烈的主观情愫。她的小说创作,表现社会的积弊和现实的黑暗,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五四”一代知识女性的苦闷、挣扎和追求,以及她们在爱情婚姻上的种种烦恼与不幸。显示出对理想社会、人生和妇女命运的执着求索,以及对感伤、悲哀美艺术效果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池莉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隐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2):42-48
本文对新时期著名女作家池莉20年来的小说创作道路作了简要的描述,对其小说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色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池莉小说得到读者青睐的原因。论述中旁及了对新写实小说的评价以及新时期小说发展与繁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灵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9-120
扎米亚京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道路都极为复杂,充满了争议.他的小说以讽刺、怪诞而闻名,既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印记,又深受现代派作家的影响,从而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王灵玲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9-120
扎米亚京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道路都极为复杂,充满了争议。他的小说以讽刺、怪诞而闻名,既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印记,又深受现代派作家的影响,从而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谢晓霞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3):71-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转型,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呈现出一种“类消费”“类后现代”的社会形态。基于此一背景,“新都市小说”应运而生。新都市小说不是空中楼阁,它是20世纪以来已有的城市文学的一个合理发展。新都市文学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它同传媒、出版、网络、影视等有着不解的源渊。新都市小说在叙写城市日常经验、呈现城市生活方式、表达都市想像方面为当代小说提供了新质。但部分小说对于“欲望”的一味俯就,缺乏积极的精神建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张闻天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嘉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6):53-55
张闻天从反映现实斗争的问题出发 ,怀着革命的理想 ,运用简洁的结构和质朴的语言 ,创作出了代表中国初期普罗文学特色的小说 ,张闻天小说具有的现实主义特色 ,为中国普罗文学的发展 ,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时翠萍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5-27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9.
梅娘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翠萍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25-27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20.
无名氏小说创作特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55-58
无名氏在小说创作上极力突破传统艺术的苑囿,综合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诗情画意。他展现的“诗情”是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的交融,他描绘的“画意”是写意画、写实画和印象画的合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