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梁启超与梁漱溟以儒生的忧世情怀和担道意识,衍生出对民族前途和文化走向的深情关怀。随着国内外形势和自身认识的变化,他们的民族主义也相应地改变,从政治上的诉求到文化上的救赎,文化民族主义成为他们拯救苦难中国的最终归宿。对他们的文化民族主义进行初步的比较,可以更好厘清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危机四伏的中国的忧患之思。  相似文献   

2.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基石.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存在歧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政治概念,一种认为是文化概念.笔者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既要从政治上界定,又要从文化上界定.只有这样,才会全面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是民族形成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它源于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实质是民族或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冲突,其功能效应有正负之区分,其发展趋势将逐渐减弱.民族主义可以分为争取政治权利的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经济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和维护本民族物质文化的文化民族主义三类.进攻型和防守型是区别民族主义性质的首要的、直接的、现实的标准.中国民族主义的真谛是民族自尊与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对文化自觉的提倡很容易理解为一种对文化民族主义的崇尚.在厘清“文化民族主义”与“民族文化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文化立场、表现形态、思想旨趣三个方面辨识两者的异同,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当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东方文学的重要现象.面对西方政治上的殖民统治和文化渗透,东方各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不少东方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创作,谴责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呼唤民族灵魂,铸造民族自我.下面一组笔谈选择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东方文学的重要现象.面对西方政治上的殖民统治和文化渗透,东方各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不少东方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创作,谴责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呼唤民族灵魂,铸造民族自我.下面一组笔谈选择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主义的鸿篇巨制,也是关于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民族史诗,其中充满了乔伊斯关于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真知灼见.在对爱尔兰民族文化之外的文化书写中,对中国文化的书写是支离破碎的,但含义也是最深刻的.<尤利西斯>再现了小说人物在外貌、饮食、特质、宗教、语言、道德等方面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误解和妖魔化,表现了这种定式化思维背后不同的动机和相同的危害性.当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书写这种对中国的定式化印象的目的是揭露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对他文化的"他者化"的手法、目的和危害,并展示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对普通民众所产生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从而达到批判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东方文学的重要现象.面对西方政治上的殖民统治和文化渗透,东方各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不少东方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创作,谴责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呼唤民族灵魂,铸造民族自我.下面一组笔谈选择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全球主义和地区主义已成为政治学和经济学争相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新民族主义和跨界民族则成为民族学研究的热点,如果说地区主义发展了新民族主义.那么地区主义的边缘地带则造就了跨界民族主义,它反映了地区主义下的边缘地带跨界民族相互交往的地缘认同、经济环境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分析地区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的关系,可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跨界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跨界民族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扩展不能导致文化民族主义的废弃,甚至在事实上反而导致了文化民族主义影响力的增强。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其存在价值,文化民族主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维持及强化创新,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谋求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强大,并最终对世界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加强民族主义的文化反思,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对民族与文化双重危机的体认中,梁漱溟衍生出对民族与文化前途的深切关怀.由于国内外情势和自身认识的变化,梁漱溟救国救民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诉诸政治到入佛沉潜,再转向文化上寻求安顿,清晰地映现了他民族主义思想的衍变理路.在某种意义上,民族主义成为理解梁漱溟全部思想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新回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文化的理论论述,结合全球化和当代中国语境,再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当代指导意义。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精髓,在于其对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文化状态的根本影响的洞见,在于其发展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对人类解放的不懈追求和坚贞信仰。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和对民族文化发扬的追求,在根子上仍然是民族间社会经济的落差所致,但其偏重民族文化身份的理论倾向,造成了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权利诉求与社会经济权利诉求的明显分离。相应地,文化民族主义者在鼓吹保护民族文化身份时,对民族文化内部之经济和阶级因素也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15.
文明久远的亚非民族,在民族发展和交往中产生了早期的民族意识.而现代意义的"东方民族主义"是在反帝、反殖,救亡图存的历史情境中产生发展,它受到西方民族主义的启发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外一些学者对东方民族主义的独特内涵有过论述.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发展的东方现代民族主义表现出几个方面的独特个性:被动应对性、民族文化认同性和错综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在印尼,普拉姆迪亚是印尼文作家的典范,黄东平是华文作家的代表。他们都经历了荷兰殖民时期,其历史书写主要聚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别以长篇小说创制了“布鲁岛”四部曲和“侨歌”三部曲。在族群、文化乃至血统混杂的殖民地,〖JP2〗他们呈现出多元化的民族主义,主要有荷兰殖民者的欧洲民族主义、印欧混血儿及华印混血儿的籍民民族主义、华侨的中国民族主义以及土著民的本土民族主义。游走于解构与建构之间,在民族觉醒与民族运动的历史召唤下,其多元民族主义书写也隐含了对族群议题与国族形象的当下回应。 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派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二战前后,世界动荡不安,战国策派学人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重演".为适应这"争于力"的"战国时代",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它"活力颓萎","个人缺乏活力,民族缺乏活力".有鉴于此,他们提出了文化重建的构想,其要点是用尚力思想提高个人活力,用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活力.可以认为,战国策派是民族危机背景下充满强烈民族主义情感的以抗战、建国为宗旨的文化派别,其理论多有偏颇,亦有独到、精当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东方近现代反殖民斗争中出现了宗教民族主义文学这一民族主义文学类型.这种文学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为基础和依托,讴歌本民族宗教的光荣传统,表现本民族的宗教情感,体现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近现代东方反殖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号召、鼓舞作用,对本民族文学乃至民族国家独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出现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文学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文学是这种宗教民族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解读《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阐释论析了西欧近代史上的两种民族主义:即以法国为代表的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或称政治民族主义和以德意志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或称防卫型民族主义。前者随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发展,后者则意从文化上统一处于分裂的德意志,将文化民族主义作为德意志政治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先导。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文化失衡{失范}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志士仁人们选择了文化民族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稻草。中国近代的文化民族主义自戊戌时期开始,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到了五四时期,文化民族主义达到了空前高涨,并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使中国文化充满了活性。这一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主要包括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派,它们都从救亡图存出发,致力于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建,这个过程对全体国人来说是历史的转折,是值得全体国人学习和铭记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对待文化民族主义,我们要学会在学习与铭记中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