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回族语言和波斯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回族目前普遍使用汉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使用一些波斯语词汇。我们从研究回族先民语言到现代回族汉语代演变历程,来探讨回族语言和波斯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康家回族话的词汇特点席元麟我们称“康家回族话”是因为我国回族都转用汉语,就尖扎县康杨镇康家村绝大部分回族亦操汉语,然而宗孜拉、巷道、沙里木3个社回族却操着独具特点的话语(回族中也有一些操蒙、藏语的),故暂名。本文根据我们的两次调查材料,对康家回族话的...  相似文献   

3.
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教育制度中,回族经堂教育颇具特色,它集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一体,随时代发展而变革,至今仍保留于回族清真寺内。对这一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本文仅论述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条件及早期传播情况,对于其教育制度、风格、社会价值等,将另文探讨。 一 所谓经堂教育,是在清真寺院里,由开学阿訇招收回族穆斯林子弟,诵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等基本宗教知识,培养宗教接班人与普及伊斯兰教常识的一种特殊教育制度。“经堂”一词,始见于清初。刘介廉《天方典礼·例言》:“是书语气与经堂语气既不相合,则不能不起物议。”所谓“经堂语气”指在经堂学校使用的一种口语,“经堂”一词的出现,显然早于清初。早期回回穆斯林借用汉语词汇,将《古兰经》尊称为“天经”、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知道我们回回吃的食品称“清真食品。”“清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出现过。大约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就有文人在诗词中使用这个词语。他们大都是在赞美某一个人的行为端正或描写优美环境时使用“清真”一词。后来,对按回族风俗习惯制做的食品也都加上“清真”一词,以表示与非回族人制做的食品之区别。故直到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清真餐厅”、“清真食品店”的招牌。凡是出售清真食品的场所,在门前和牌子上都有一行阿拉伯文,译成汉语就是“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历来把“油香”作为一种既尊贵又香甜的食品。“油香”是一种面食。制作时,把用温水搅和好的白面分别拍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饼,放在油锅内炸熟。回  相似文献   

5.
魏萌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20-122
西宁市城东区是典型的高原城市是回族相对聚居区,当地回族主要使用汉语西宁方言的特色民族变体形式——东区话。东区话的特色词语包含部分“经堂语”词语、特色称谓语等。通过变体识别实验可知,城东区回族主要依据特色词语识别东区话。  相似文献   

6.
回族是中国除汉族外,少数几个主要使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民族之一。这里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全国700多万回族,大约90%以上使用汉语;二是回族实际上并不都使用汉语,换句话说,部分回族并不使用汉语而使用其他语言。如海南岛崖县的回族,有三四千人在公元12——13世纪由印度支那的占城(今越南南部平定省一带)迁来,至今使用着一种称为回辉话的语言。回辉话不同于占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此外,部分世居在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回族,也不使用汉语,而使用当地的维吾尔语、藏语、东乡  相似文献   

7.
回族女童教育是宁夏教育的“老大难”宁夏基础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回族聚居的南部山区,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回族女童教育。解放以来,宁夏曾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普及初等教育工作。除去当时大环境的因素外,终因相当一部分女童未入学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1987年我们对全区回族聚居农村回族女童入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回族女童入学率为79.6%,比回族男童入学率低8个百分点。据对不同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6乡18所小学1981年入学的1056名儿童跟踪调查,1981到1986五年间,回族女童读满五年巩固率为40%,流失率为29%,留级率为31%。流失高峰集中在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回族女童大量流失的原因,从教育外部来说,主  相似文献   

8.
回族经堂语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经堂语,顾名思义,是回族经堂教育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因为经堂语并不脱离于汉语,而只是一种在汉语基础上形成并通行于回族宗教教育中的语言。所以,在语言学的学科分支中,它应该归属于社会语言学,经堂语的语意内涵也应该是汉语言的变体——回族经堂社会语言。 作为汉语言的一种变体,回族经堂语首先给汉语言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由于其宗教语言的性质,也可以把它和其它回教化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无疑,这将会给普通语言学理论增添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新式回民教育的兴起甘肃的回族教育始于16世纪中叶出现的经堂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奉行天道,服从人道”的宗教职业者.自此后至20世纪初,经堂教育是甘肃回族民间普及性性的主要教育形式,这种教育适应了当时甘肃回族社会和宗教上的需要,起利了当时它应起到的历史作用.到了20世纪初,在当时国内“教育救国”等思潮的影响下,回族知识界的有为之士,四处奔走,大声疾呼,抨击经党教育之缺点和局限性,提倡以“改良宗教、普及教育”;为宗旨的新式回族教育,揭开了甘肃回族教育历史性的一页,即从以宗教为特征的经堂教育,到以半宗教半普通乃至普通教育性质的转变,开始了甘肃回族新式教育的新时期.其产生、发展到结束的时间,主要是1912年到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12.
马燕 《回族研究》2006,(3):105-111
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民间教育的主流,不仅传承和巩固着回族文化,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回族的发展。经堂教育教材作为实施教育的经典文本而成为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但它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纽带,体现了回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质”,而且在今天看来,它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经堂教育教材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变迁的继承和变异中,探寻回族经学教材体制发展的足迹。  相似文献   

13.
回族形成于元朝和明朝前期,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回族成员讲汉语,通用汉文,绝大多数都是虔诚的穆斯林。纵观回族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有许多不同于汉族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宗教对回族的历史发展影响极深。 历史上,汉族社会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宗教,现在更是。而回族则有伊斯兰教的全民信仰。回族不崇拜偶像,他们的哲  相似文献   

14.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其他社会因素不可替代的,教育所独有的对社会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推动方式是其他社会因素不可比拟的。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社会的安定团结、进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量化的。回族教育包括所有使回族个体受到教育的方式,以清代为例,当时的回族教育包括清政府倡立的“义学”和“社学”,  相似文献   

15.
“昼理耕耘事,夜品书墨香”是读书人的一大乐趣。读罢马平先生所著的《回族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以下简称《方式》)一书,觉得有一种“此种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感觉。回回民族的灵魂就在于她丰富的精神世界,而《方式》则是对回回民族心灵世界进行探索的学术力作。我读《方式》,以下四个方面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一、选题恰当,准确理解和把握了民族特点我们知道,“回族的民族心理素质不仅是回族形成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回族生存与凝聚的前提条件,是支持与推动回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在回族研究中,对回族心理素质的研究,就显得比较突…  相似文献   

16.
1993年4月5日至5月10日,我有机会随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经贸组出国,到我国西北邻邦、原苏联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国家,进行了访问。由于我们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因而从感情上特别关心居住在原苏联中亚这两个国家的回族人民的生活,为此,我们对两国的回族进行了较多的考察。本文主要根据我自己在哈、吉两国的实际考察,对中亚地区回族的生活现状,作概要的介绍和粗浅的论述。 一、历史的回顾 中亚的回族,在原苏联出版的书上又称作“东干人”。为什么回族又叫做东干族呢?就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回族语言专家伊玛佐夫教授。据这位中亚回族学者讲:“中亚回族所以被称作东干  相似文献   

17.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从新疆到西藏,从黑龙江到海南岛都有回族。周总理说:“回族散布到全国,没有一个省没有回族,几乎没有一县没有,可靠的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县都有。”有一定数量回族的地方就有清真寺,它是回族分布的象征,也是回族历史的见证。本文试就黑龙江省伊春回族和清真寺的情况,作一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18.
一、经堂教育的产生 元、明时期,以伊斯兰为纽带的回族先民逐渐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其居住形式也以“绕坊而居”固定下来。这里的坊就是今天的清真寺。据史书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到明初,回族更是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运河两岸,长江南北,回坊遍布,清真寺相继而建,其中,西北尤甚。这一时期,回族先民已在明初朱元璋禁止“说胡语、穿胡服、严禁自相嫁娶”的旨令下,失去了各自的母语,采用汉语文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教信仰的传承维系显得尤为紧迫,绝大部分回族先民已不懂以阿拉伯语、波斯语为主的伊斯兰经典。  相似文献   

19.
回族社区与回族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浓缩着回族兴衰起落的历史变迁,烙刻着本民族的文化性格.回族社区不仅是回族精神世界的物质存在形式,还是孕育回族的“母体”,是大分散的回族立足中国社会的根底.回族社区作为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规范其行为,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等教育功能.深刻领会回族社区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对回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处于封建社会与新中国社会的转换阶段,女学运动带动了回族女子教育的开展,打破了多年来女子被拒于校门之外的习俗。然而,回族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像全国女子教育一样,颠覆社会对女性的象征观念及女子的地位,而是巩固了原来回族女性的民族传统。本文通过比较民国时期全国女子教育与回族女子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所反映的女性文化思潮,探讨回族女性教育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当代回族女性发展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