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司命是专管生育之神,类似后来的送子观音,与死神大司命相对。生与死,对于古人来说是充满神秘感的。在人们想象中,人的死亡是由大司命所决定,而新生命的降生——那些可爱的小天使则是由少司命从天上送下来的。女神怀抱婴儿手挺长剑的形象特征,清楚地表明了她的职守。  相似文献   

2.
自从人猿揖别,开始了文化的历史,人生的思考便成为人类意识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在纷至沓来、无法解脱的种种人生问题中,人应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不同的致思趋向引发出纷纭多彩的人生论,构成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人生论内容宏富,追寻其脉络,大致包括如下六个方面:一、人生界说无论是圣贤先哲还是普通中国人,面对纷纭复杂的人生,都不免有一番思索,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惑千古而又歧见迭出的人生大问题。假如说人生即人的社会生活过程,那么,这一过程的本质即生命…  相似文献   

3.
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对于西王母神格的推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西王母原型本义的讨论,历来众说纷纭。如果以《山海经》所载为基础,兼以观照后世的形象演变,西王母应该具有"司命"的神格,亦即可能是昆仑神话体系下的司命神。这种情况与《楚辞》的大司命、少司命,或是楚地的司祸、司灾诸神相当。而汉代对于西王母、司命的看法,或许是西王母与大司命、少司命等相关崇拜融合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传统死亡观与安乐死之悖论及其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最终都将划上句号,谁都逃脱不了死亡。但是,确立什么样的死亡观,却是事关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社会伦理、医学伦理、卫生决策、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众多领域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死亡观往往植根于其传统文化,体现其深层意蕴,展示着不同的价值观、伦理  相似文献   

5.
    
可以说人的一生中都是在比较中度过的。童年最浅薄,公然比较谁的父母亲最棒。有的说: “我父亲官大。”有的说:“我们家钱多。”其实这最无聊的比较在人生初始无法选择的。生在朱门或草户,由不得自己。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一辈子奋斗才获得,而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拥有了。  相似文献   

6.
人生基本矛盾初探———兼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张荣洁一、何谓人生基本矛盾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交织着种种矛盾的漩涡中度过的。而在众多的人生矛盾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矛盾,即人生基本矛盾。那么,什么是人生基本矛盾呢?我们知道,自从地球上有人类以来,整个世界的一...  相似文献   

7.
人终有一死,这是人生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但很多老年人恐惧死亡,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各种字眼,都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那么,老年人为什么恐惧死亡呢?  相似文献   

8.
从宏观上考辨老庄道德观,二者都是由“人生目的论”和“道德准则论”构成的利己主义体系。它们的分歧,不过是利己主义之内部分歧。一、人生目的论1、人生目的老庄一致认为,人生目的只能利己。老子说,人皆只爱其自身。只不过,一方面,有道者不自居高贵;而无道者则自居高贵:“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人」另一方面,无道者则爱身外宠辱名货远过爱自家性命;而有道者则爱自己的身体如临大患,远过爱天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定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相似文献   

9.
人的超越性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超越性初论赵建功人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人的本质欲望究竟是什么?自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以来,人这座神秘莫测的司芬克斯迷宫就展示出了“她”那不可抵挡且日益剧增的强大魅力,因而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先知大哲去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地探索和追寻“她”的“...  相似文献   

10.
人注定要死亡,这是不可逆转的。生死存亡,人人皆得过此两关。生命攸关,唯此为大,孔夫子亦认为:“惟送死为当大事。”哲学对于这一重大人生问题的思考,似有忽略和回避的倾向。因而国外有的学者说:“在人类所有的科学中,最无视对死亡的研究。”言中要害。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死亡问题上出现的谬误和愚妄最多,成为人类沉重的精神负担。科学地对待死亡问题,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人生是人以认识与变革自然与社会为前提和基础的生活和发展的历程。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各自的人生模式框架内进行着人生征程。所谓人生模式是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构样式和人生目的指导并贯穿其中的人生行为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生模式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决定的,而经济基础或经济条件则是最终的决定的因素。因此,社会经济基础的稳定与变革必然决定着人生模式的稳定与变革。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社会,积淀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生模式,即新中国诞生前的少数剥削阶级和最广大的…  相似文献   

12.
校长治校靠什么?有的人说靠校长的思想,有的人说靠校长的权威,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要治理好学校应两者兼之,因为思想是隐形的,她支配着校长的行动力;权威是显形的,她支配着校长的影响力。校长权威由法律权威、行政权威和素质权威三部分组成,其中素质权威对师生的影响力最强。素质权威主要体现在言谈举止、工作态度、处事风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等方面,对全校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校长要事事处处树立和维护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权威影响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文艺“二为”方向的再认识张必明新时期文学艺术面临的中心课题是什么?我以为仍是文艺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有的同志说,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早就解决了,今天再提出来,没有什么新意。诚然,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  相似文献   

14.
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赵治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将人生理想化,还是将生活人间化?是一个追求个性精神自由而逃避现实的隐者,抑是直面人生而面对现实的诗人?是让文学与生活远远脱离,还是把生活与文学完全一致?这些是探讨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时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两种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哲学本源上,两者又是和通为一的。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我们一步步逼近死亡。生与死同在,生因死的必然而显出其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更具备丰富的意义。生和死的相依相融关系就决定了人类一面张扬生命意识、追寻理想人生,一面也无法回避死亡这一天然宿命。特别是那些对生命有深刻体验的作家,必然会把视线投向死亡这一神秘领域。而纵观中外文学,事实证明,无论在生死观念上作家之间存在着多大分歧,但对死亡的透视却已经成为不约而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谁主宰国有企业的沉浮?有的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举步难艰,停滞不前;有的企业由盛到衰,亏损倒闭。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就是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它们必定有一个素质过硬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17.
人生:新世纪的“热点”与“显学”郑小江新世纪的曙光已依稀可见了。正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人,在人生观与人生模式的问题上,将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进入新世纪呢?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进入大振兴、大崛起的时代;关系到中国人能否拥有科学的、合意的、积极向...  相似文献   

18.
一、“九歌”释九《楚辞·九歌》之“九”字,自东汉王逸以来,皆不得其解。“九歌”名之为“九”,但却包括了“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古来许多研究《九歌》的学者,皆料缠在数目字上,不少人削足适履,力求符合“九”篇之数。因而有人以为“国殇”、“礼魂”应与“山鬼”合为一篇(如林云铭:《九歌总论》);有人以为“湘君”、“湘夫人”系一篇,“大司命”、“少司命”系  相似文献   

19.
岩缝中有一株小树,不挺拔,不粗壮,唯有那不屈的绿色显示着它是一个生命。——一作者题记在大千世界里,在茫茫人海中,在人们为失去亲人、朋友病警Z后,是否还会记请那些为逝蓄超度灵魂,为生差净化心灵的特殊岗值上的同志们;是至能理解他们的I公墓老、几分愤愤;是更能体会到这些日死神打交道的人们是在走着不同常人的道路,做着不同寻常的工作。不将主人公都交杯就是真中一个,他是在用行动书写着自己人生的历史。他魁梧的房树,让人感到一种刀医,一种男子汉的气魄。虽然只有39岁,从事嫁葬行业却已13个看秋了。从工人到干部,又从…  相似文献   

20.
享乐是人生的权利。古往今来,许多人都热切地向往与追求享乐。然而,究竟什么是享乐,人生在世应如何享乐,人们的理解又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有金钱美女就是享乐,有的认为吃好穿好就是享乐。诗圣李白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代枭雄曹操概叹:"对酒当歌,人在几何";大文豪范仲淹则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们对享乐的看法,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究竟如何理解享乐,怎样正确享乐呢?从字面上理解,"享乐"就是从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人们喜欢享乐,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