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谁”,在哲学史上这一简短而又深刻的发问不知由此而产生了多少的哲学家,也不知由此而困惑了多少的哲学家。人们也许会轻易地回答:我不就是人吗?可人是谁?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事实上,这一发问真正触及到哲学的灵魂,“全部哲学就在于了解我是谁”(罗伊斯语)。打开人类哲学史,不论中国圣人孔子的“知人”,还是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的“佛”之  相似文献   

2.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3.
路翎以开掘人物灵魂为己任,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首先,路翎站在“原始的强力”这一高度,就能使他的笔触直逼人物的灵魂的深处,从而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体现了路翎恢复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灵魂的写实主义”传统。其次,与崇尚“原始的强力”相关,路翎将底层社会的“流浪汉”作为小说创作的关注对象,进而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他们内在心灵的痛苦“肉搏”,使“流浪汉”以其本身的某种象征性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顾名思义,本体乃指宇宙及万物的本然之体。自华夏发展史上的万物有灵期的感而难言到理性觉醒后的言而难感,其间本体感悟的名实之演变,不仅展示了东方思维的独到之处,也展示了由此而向西方自然科学思维接轨的辙迹。本文拟择要而粗述其意,以抒宿怀。一、不可说之“灵”爱德华·B.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强调了以“灵魂’作为原始民族最早宗教和神话之本的观点。他说:一般认为,万物有灵论有两大教条,它们构成了一个前后一致的学说:第一个教条说,个体有灵魂,灵魂在肉体死亡或解体之后仍然存在;第二个教条说,还存在着其他精灵…  相似文献   

5.
如果对史前女神现象按地域进行比较研究,可有东方女神和西方女神之说;从时间序列上看,东方女神的问世又晚于西方女神。这一从人类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女神”崇拜现象,与当时人类婚姻、生育、生产、文化等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东西方女神,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崇拜方式,不存在相互影响乃至传承关系。它展现的是对苍天的乞求,反映的是当时作为弱势群体的人类面临生存挑战的无奈。这种相对独立存在的、具体的、单一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曾经占据史前社会原始先民的文化精神世界长达二三万年。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女神崇拜又与巫术活动相掺杂,构成了文明起源的主要因素,对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渡起到了其他文明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论证了肉类食物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即对原始人类的体质进化有巨大影响,并促成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自身生产方式的重大改革,直至影响到人类文化心理的发育。总之,在人类文化学的视野中,人类从食素到食荤,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它以其自身的神秘性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赋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本文以电影《人生大事》中的“黑盒子”“天上的星星”“外婆的消失”三重意象凸显出儿童死亡叙事的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从“身体”“社会”与“灵魂”三个维度进行死亡的内涵阐释,最后获得儿童如何面对死亡的理想进路。  相似文献   

8.
在原始人那里,由于对生老病死做梦等生理自然现象的无知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相信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人的灵魂是将永恒存在的,因此,他们对尸体就再也不敢漠然视之了。为了表示对尸体的尊重,他们就不再把尸体弃之荒野或者仅仅是简单的掩埋,丧葬习俗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明器是我国古代殉葬的用品,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就是墓葬建筑,而墓葬建筑和习俗最终来源于人类原始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因此,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事实上就是原始人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原始人灵魂观念是心身关系问题的史前史。弗雷泽的《金枝》对我前社会原始人灵魂观念做了具体措施和说明。灵魂观念是原始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与原始化的具体概念紧密相关,表现了原始人期望认识自身和解释世界的强烈愿望。原始人的一些认识尽管是朴素的,但它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死亡认知是人类死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息息相关.丧葬仪式不仅仅只是一种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作为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道程序,它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对自身生命认识的最后沉淀.该文以盘县羊场布依族“非正常死亡者”的丧祭仪式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阐述该仪式所体现出的人们原始的生死观以及“非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仪式”在社会秩序的强调和整合上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生死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欧美小说发展史上一名重要的开拓者,她关注社会,关注灵魂,从精神的高度重复远古时代人类“生与死”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颇具特色、发人深省。她的主要小说《达洛维太太》和《海浪》表征了她独特的生死观———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2.
方相氏"黄金四目"的训诂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巫傩中的方相氏扮相特点“狂夫四人”与“黄金四目”释解是个谜,至今无定论。从古文字学角度考略可发现,“黄金四目”的“四”字原为“吅”之误,读“xuan”,义为“惊嘑(呼)也”,由此解开了“狂夫四人”与“黄金四目”意义的疑惑。方相氏角色"黄金四目"扮相的意义在于消解死魂灵对人的威胁力量,而转化为人类战胜疾病与自然灾难的新力量去驱疫逐祟,这种原始生民灵魂的扭曲与复活形态,是传承至今的原始巫傩灵魂与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关注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愚蠢及其对自身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愚人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美国的愚人文学由讽刺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愚蠢到揭示现、当代人类的“无归属感”和“死亡”结局 ,其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这些愚人文学作品 ,对于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人类境遇的规律具有一定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从事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历史。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在远古,死亡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重大损失。 当原始初民认识到死亡现象与活人睡梦有本质的区别时,即产生了肉体消灭,灵魂不灭的信念。同时,不同民族对待死者采取的不同行为,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文化。如:有的为期待灵魂复归,曾极尽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竭力长期保存死者的尸体;有的相信死者不会起死回生,则将尸体埋之于土,弃之于野,或投之于水,焚之于火……将尸体作“速朽”处理。不同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天葬”,仅是世界丧葬文化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丧葬现象。亚洲北部的游猎民族与我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初民常采用“天葬”形式安顿死者,世代相传,直至近代方大都改为土葬。  相似文献   

15.
妖精的愿望     
前年秋天.学校把四年一班班主任的“宝座”交给了我。在我上任后不久。就有一些学生家长找到我.他们有让我对学生“高看一眼”的,有向我讨要班干部当的,也有要求调桌的……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居然接待了十多位学生家长.而且他们都是带着礼物来拜访我的。这可把我愁坏了.如果不收下吧,怕家长对自己不放心;收下吧.就会违背职业道德.影响教师的良好形象.还让人担心会“污染”了孩子的心灵。思来想去,我决定演一出“苦肉计”。来刹刹家长的送礼风.以不辱没“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和其它研究领域相比,政治思想史研究所关注的似乎是“过去”的政治思想,容易使人产生时间上的距离感。不过,一旦你了解这些思想曾对人类的政治生活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就会发现时间的距离感只是错觉。在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生活从哪里开始,政治思想也就从哪里开始。而思想又会引起“被思想”,前人对政治问题思考的结果以及思考的方法又会成为后人政治智慧的源泉,成为后人思想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思想的阐述,认为中国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人类温饱之余的“倚木而息”到《庄子》的“虚静无为”,乃至到古代隐士的隐逸藏身,这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休闲文化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古代的隐逸休闲思想体现了一种非功利性的人格独立化和自由化,是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丧葬源于灵魂与灵魂不死”、“灵魂观念伴存丧葬习俗”、“厚葬是人类对来生看好的表现”和“薄葬:智者的选择”等四个方面.有机地论述了原始信仰中的灵魂与灵魂不死观念在丧葬习俗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厚葬久丧只是原始人信仰中的期待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是给人们走出重丧而伤生的误区.自觉实行厚养薄葬短丧,重视现世生活质量而不是将大量的金钱化费在无意义的厚葬上,提供理论思维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原始文化基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文化基因论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题。一是提出原始文化基因论这一观点,认为“原始文化基因”是指原始文化上的一个基本单位。二是认为文化人类学中的这个最基本的原始文化基因在其内部运动中对文化有根本性的影响。三是认为原始文化基因论能改变现存的文化人类学中的某些概念和认识,以利于更好、更准确、生动地叙述文化人类学上的一些问题。四是原始文化基因论从根本上就肯定了原始文化的现实意义,能促进我们发展更为良好的人类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不朽的灵魂     
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真正死亡的概念,原始人在创造灵魂的同时也就赋予了生命的永恒。几乎所有民族都曾有灵魂崇拜意识,他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认为灵魂与躯体是可以分离的,人的死去只是肉体的死亡,灵魂却能离开躯体继续存在,即灵魂不灭。如《礼记·郊特牲》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在中国人眼中,一个有生命的人是由肉体(形魄)和精神(魂气)两部分组成的;在埃及,人们也认为人有灵魂并有双重灵魂,人死后他的护卫灵魂守候在尸体旁,另一个身魂则前往阴间;希伯莱人和古希腊人也同样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犹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